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盤古從哪裡來,開天的神斧最終又去了哪裡?
三國時期吳國徐整《三五曆紀》中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天地未開之時,盤古就孕育其中,經過一萬八千年的沉睡。天地開闢後,又經過了一萬八千年的努力,天地已經相隔九萬裡了。自此,天地已然分開。
盤古是如何誕生的?
《莊子·應帝王》中記載「南海之帝為倏(shū),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相傳天地未開之時,有一帝王,叫混沌(也有叫帝江的),沒有七竅。倏和忽兩人本是好意,為混沌開七竅,不幸的是,七天後,混沌而亡。盤古就是混沌死後腹中所生。這孕育就是一萬八千年之後的事情了。
盤古是上古大神,我們總是要有一個說法才是。雖說不是很圓滿,但也是必須要有的解讀。
開天用的盤古斧最終又哪裡去了?
明代小說《開闢演義》,全稱《開闢衍繹通俗志傳》中提到「,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那麼,這把神斧來自哪裡呢?
盤古所用的斧頭,是盤古不習慣混沌的環境約束,生氣發火時,拔下自己的一顆牙齒所變。後來被稱為盤古斧。相傳是上古十大神器之一。斧闊三萬三千丈,斧柄粗三千三百丈,長六萬六千丈。盤古斧威力巨大,能分天地,能穿越時空。盤古斧經盤古開天闢地之後,隨盤古一起化為了三大先天至寶:太極圖、盤古幡和混沌鍾。不知刑天所用的幹戚神斧是不是也有點關係。
當然這些說法並沒有什麼有力的文獻證據,只是後人的一廂情願罷了,神話沒有停止在古代,至今也再被延續演繹。至少,能給盤古斧一個有始有終的歸宿。
盤古之死,萬物皆有所屬
《五運歷年記》中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盤古為開天闢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死後,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了防止天地在合在一起,幹了最後一件事。把自己的四肢化為四根撐天的柱子,分別在四個不同的方向。
自此,盤古大神完成了自己開天闢地的大任。
道教雖然接受了盤古開天闢地之說,並且據之創造了元始天王(元始天尊),但他們心裡到底不安,因為道教源出道家,他們尊奉的鼻祖是老子,他們想充分把老子神聖化,所以有人就造了經書,想把老子弄成一位開天闢地式的人物。《廣弘明集》卷九載南北朝時期北周甄鸞《笑道論》引道教經典《太上道君造立天地初記》稱:
「老子以周幽王德衰,欲西度關,與尹喜期,三年後於長安市青羊肝中相見,老子乃生皇后腹中。至期,喜見有賣青羊肝者,因訪見,老子從母懷中起,頭鬢皓首身長丈六,戴天冠,捉金杖,將尹喜化胡,隱首陽山,紫雲覆之。胡王疑妖,鑊煮而不熱。老君大瞋,考殺胡王,七子及國人一分並死。王方伏,令國人受化。髡頭不妻,受二百五十戒,作吾形香火禮拜。老子遂變形: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頭為崑山,發為星宿,骨為龍,肉為獸,腸為蛇,腹為海,指為五嶽,毛為草木,心為華蓋,乃至兩腎合為真要父母。」
這是把盤古開天闢地、化生萬物的說法生吞活剝安到了老子身上,目的是讓老子變成一位具有開闢功業的大神。但是這個造作實在是太荒唐拙劣,所以甄鸞就譏笑說:
「《漢書》云:『長安本名鹹陽。漢祖定天下,將都雒邑,因婁敬之諫,乃嘆曰:朕當長安於此。因爾名之。』周幽未有,何得老子預知長安與尹喜期乎?又案《三天正法混沌經》云:『混沌之始,清氣為天濁氣為地,便有七曜萬像之形。』其來久矣。豈有化胡之後老子方變為日月山川之類乎?若爾者是則幽王之前,天地未生萬物,云何道經有三皇、五帝、三王乎?然則天地起自幽王矣。又《造天地記》云:『崑崙山高四千八百裡,上有玉京山大羅山,各高四千八百裡。』三山合則高一萬四千四百裡。又《廣說品》云:『天地相去萬萬五千裡。』計紫微宮在五億重天之上,是則高於崑崙山數百萬裡,而老君以心為華蓋,肝為青帝宮,脾為紫微宮,頭為崑崙山,不知老君何罪倒豎於地?頭在下、肝在上以顛倒,故見亦倒乎?以長安為度關之年,幽王為開闢之歲,將以化物,詎可承乎?!」
大約是甄鸞的譏笑太有說服力了,道教中人也覺得過於荒唐,而且把祖師爺給「肢解」了太不像話,所以後來的道教典籍就不再提這種說法,但是他們要把老子塑造成一位開闢神的想法始終沒有變。也是在南北朝時期,有個道士叫張泮,造了一篇影響甚大的道教經書《太上老君開天經》,在這裡面,沒有把太上老君「肢解」,而是把他變成一位從開闢以前就有的大神,同時也是自開闢以來諸帝王的老師,這篇經書被收入宋代編輯的道教文獻集《雲笈七籤》中,這裡把它的全文錄於下: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裡,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偏;無左無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裡,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於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闢方一百裡,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濛,置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裡、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於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既沒,而有太始。太始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於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於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既沒,而有太素。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為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於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沒,而有混沌。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為山嶽神,胡靈死為水神,因即名為五嶽四瀆,山川高下。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九宮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剛名也。九宮沒後而有元皇。元皇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為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廬,尊廬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而有赫胥。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以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爾時天生五氣,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於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以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爾時人民樸直,未有五穀。伏羲方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沒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祝融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書學文。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少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爾時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顓頊。顓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元陽子,作《微言經》。顓頊沒後而有帝嚳。帝嚳之後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帝堯之後而有帝舜。帝舜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後而有夏禹。夏禹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直寧子,作《德誡經》。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周初。周初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郭叔子,作《赤精經》。老君曰:秘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以前,為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為師,並及三王,皆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醜;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摻,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籲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餘有九算成易字。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算出中宮升於乾,西之大澤華山巔,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幡然變化北入玄。」
這篇道經是從未有天地之前開始講起,把自開闢以至於周初分為三個階段:上古、中古、近古。上古的世次是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中古的世次是: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廬-勾婁-赫胥-太連,近古的世次是:伏羲-女媧-神農-燧人-祝融-高原-高陽-高辛-蒼頡-仲說-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禹-湯-周初(周文王、周武王),老君都是這些遠古帝王的老師,帝王們治世的本領都是跟著老君學來的。可以看出,文中把神話傳說、歷史記載與道家學說、易學理論相結合,甚至還用了佛學的名詞(河沙、金剛),創造出了一個完整的開闢以來的遠古神話系統,從中國創世神話的創作方面來看,張泮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此後的道經在編排老子的故事的時候,基本上都遵循這個原則,比如元朝時期,全真教的掌門李志常命令道士編輯了一本道書叫《老子八十一化圖》,又叫《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說》,在此書也是把太上老君當成一位道家的開闢神來大肆渲染,如《第一化》云:
「第一化,起無始:原夫渾淪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而有大聖人稟之而生於其間。故謂之無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下小注云:「夫道,自然之妙本也。於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無也。從此一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鴻洞無邊,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故眾聖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云:
「第二化,運自然: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蕩玄虛之中,寂寞無裡,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挺於空洞,浮遊幽虛。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獨立,大而無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所謂混元,由茲而始矣。」
《第三化》云:
「第三化,現真身:老君乃無生之至精,兆形之至靈也。於太空之中,結炁凝真。強為之容:體大無邊,相好眾備。上無所攀,下無所躡。或在雲華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龍白獸、獅子麒麟,列於前後;或作千葉蓮花,光明如日,頭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離羅之帔,頂負圓光,手捧五明,巍巍勝相,難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盡慮,注想真容,則隨機感格,祈無不應。故能周遍三界,救度無窮。且大道處於無形,則非凡所見,無非信念感通,通則非在一端。或示妙體仙姿,爰及肉身,隨感精粗,應已則隱。洞有洞無,遍及一切。或現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顯真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不生不滅。若於此相未能明審,須憑圖像,系錄其心,寫此真形,鑄以紫金泥木銅彩,稱力所為。殿堂帳座,幡花燈燭,隨心供養,功德共等。若能洞觀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則圖像真形,理亦無二。是以敬相隨心,應感靈通,獲諸福報,端在誠心。果能念念增進,自然成道。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謂也。」
《第七化》云:
「第七化,歷劫運: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獨立於冥涬之前,周行於開闢之後。經歷劫運,甚為久遠。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陰陽窮盡之數。陽盡即生陰,故為大水;陰盡即生陽,故為大火。陽極於九,故云陽九;陰極於六,故云陰六(又作「百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九九八十一萬年為劫終也。以夫陽極於九,陰極於六,凡陰陽之數,極於九、六者,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於太陰,地炁極於太陽。陽極為孛,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化消,毫末無遺。然後,元炁複合,謂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還始。老君行化,經歷此劫不知其數。故經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第八化》云:
「第八化,造天地: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遊於逍遙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陰陽以陶埏。分布清濁,開闢乾坤,懸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五行得之以相生。」
在這篇道經裡,太上老君成了一位「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的開闢神,他不僅「造天地」、「誕玄靈」、「變真文」、「垂教經」、「為帝師」,更玄的是,象置陶冶、教稼穡、始器物這些發明創造的功績也都歸功於太上老君了,要是根據這些說法,盤古的功業根本無法和太上老君相媲美。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太上老君開天闢地的說法並沒有為世人所接受,主要原因是來自佛教的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