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盤古從哪裡來,開天的神斧最終又去了哪裡?

2021-02-13 微笑道苑

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盤古從哪裡來,開天的神斧最終又去了哪裡?

三國時期吳國徐整《三五曆紀》中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天地未開之時,盤古就孕育其中,經過一萬八千年的沉睡。天地開闢後,又經過了一萬八千年的努力,天地已經相隔九萬裡了。自此,天地已然分開。

盤古是如何誕生的?

《莊子·應帝王》中記載「南海之帝為倏(shū),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相傳天地未開之時,有一帝王,叫混沌(也有叫帝江的),沒有七竅。倏和忽兩人本是好意,為混沌開七竅,不幸的是,七天後,混沌而亡。盤古就是混沌死後腹中所生。這孕育就是一萬八千年之後的事情了。

盤古是上古大神,我們總是要有一個說法才是。雖說不是很圓滿,但也是必須要有的解讀。

開天用的盤古斧最終又哪裡去了?

明代小說《開闢演義》,全稱《開闢衍繹通俗志傳》中提到「,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那麼,這把神斧來自哪裡呢?

盤古所用的斧頭,是盤古不習慣混沌的環境約束,生氣發火時,拔下自己的一顆牙齒所變。後來被稱為盤古斧。相傳是上古十大神器之一。斧闊三萬三千丈,斧柄粗三千三百丈,長六萬六千丈。盤古斧威力巨大,能分天地,能穿越時空。盤古斧經盤古開天闢地之後,隨盤古一起化為了三大先天至寶:太極圖、盤古幡和混沌鍾。不知刑天所用的幹戚神斧是不是也有點關係。 

當然這些說法並沒有什麼有力的文獻證據,只是後人的一廂情願罷了,神話沒有停止在古代,至今也再被延續演繹。至少,能給盤古斧一個有始有終的歸宿。

盤古之死,萬物皆有所屬

《五運歷年記》中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盤古為開天闢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死後,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了防止天地在合在一起,幹了最後一件事。把自己的四肢化為四根撐天的柱子,分別在四個不同的方向。

自此,盤古大神完成了自己開天闢地的大任。

道教雖然接受了盤古開天闢地之說,並且據之創造了元始天王(元始天尊),但他們心裡到底不安,因為道教源出道家,他們尊奉的鼻祖是老子,他們想充分把老子神聖化,所以有人就造了經書,想把老子弄成一位開天闢地式的人物。《廣弘明集》卷九載南北朝時期北周甄鸞《笑道論》引道教經典《太上道君造立天地初記》稱:

「老子以周幽王德衰,欲西度關,與尹喜期,三年後於長安市青羊肝中相見,老子乃生皇后腹中。至期,喜見有賣青羊肝者,因訪見,老子從母懷中起,頭鬢皓首身長丈六,戴天冠,捉金杖,將尹喜化胡,隱首陽山,紫雲覆之。胡王疑妖,鑊煮而不熱。老君大瞋,考殺胡王,七子及國人一分並死。王方伏,令國人受化。髡頭不妻,受二百五十戒,作吾形香火禮拜。老子遂變形: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頭為崑山,發為星宿,骨為龍,肉為獸,腸為蛇,腹為海,指為五嶽,毛為草木,心為華蓋,乃至兩腎合為真要父母。」

這是把盤古開天闢地、化生萬物的說法生吞活剝安到了老子身上,目的是讓老子變成一位具有開闢功業的大神。但是這個造作實在是太荒唐拙劣,所以甄鸞就譏笑說:

「《漢書》云:『長安本名鹹陽。漢祖定天下,將都雒邑,因婁敬之諫,乃嘆曰:朕當長安於此。因爾名之。』周幽未有,何得老子預知長安與尹喜期乎?又案《三天正法混沌經》云:『混沌之始,清氣為天濁氣為地,便有七曜萬像之形。』其來久矣。豈有化胡之後老子方變為日月山川之類乎?若爾者是則幽王之前,天地未生萬物,云何道經有三皇、五帝、三王乎?然則天地起自幽王矣。又《造天地記》云:『崑崙山高四千八百裡,上有玉京山大羅山,各高四千八百裡。』三山合則高一萬四千四百裡。又《廣說品》云:『天地相去萬萬五千裡。』計紫微宮在五億重天之上,是則高於崑崙山數百萬裡,而老君以心為華蓋,肝為青帝宮,脾為紫微宮,頭為崑崙山,不知老君何罪倒豎於地?頭在下、肝在上以顛倒,故見亦倒乎?以長安為度關之年,幽王為開闢之歲,將以化物,詎可承乎?!」

大約是甄鸞的譏笑太有說服力了,道教中人也覺得過於荒唐,而且把祖師爺給「肢解」了太不像話,所以後來的道教典籍就不再提這種說法,但是他們要把老子塑造成一位開闢神的想法始終沒有變。也是在南北朝時期,有個道士叫張泮,造了一篇影響甚大的道教經書《太上老君開天經》,在這裡面,沒有把太上老君「肢解」,而是把他變成一位從開闢以前就有的大神,同時也是自開闢以來諸帝王的老師,這篇經書被收入宋代編輯的道教文獻集《雲笈七籤》中,這裡把它的全文錄於下: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裡,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偏;無左無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裡,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於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闢方一百裡,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濛,置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裡、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於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既沒,而有太始。太始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於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於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既沒,而有太素。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為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於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沒,而有混沌。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為山嶽神,胡靈死為水神,因即名為五嶽四瀆,山川高下。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九宮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剛名也。九宮沒後而有元皇。元皇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為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廬,尊廬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而有赫胥。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以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爾時天生五氣,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於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以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爾時人民樸直,未有五穀。伏羲方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沒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祝融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書學文。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少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爾時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顓頊。顓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元陽子,作《微言經》。顓頊沒後而有帝嚳。帝嚳之後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帝堯之後而有帝舜。帝舜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後而有夏禹。夏禹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直寧子,作《德誡經》。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周初。周初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郭叔子,作《赤精經》。老君曰:秘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以前,為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為師,並及三王,皆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醜;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摻,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籲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餘有九算成易字。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算出中宮升於乾,西之大澤華山巔,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幡然變化北入玄。」

這篇道經是從未有天地之前開始講起,把自開闢以至於周初分為三個階段:上古、中古、近古。上古的世次是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中古的世次是: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廬-勾婁-赫胥-太連,近古的世次是:伏羲-女媧-神農-燧人-祝融-高原-高陽-高辛-蒼頡-仲說-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禹-湯-周初(周文王、周武王),老君都是這些遠古帝王的老師,帝王們治世的本領都是跟著老君學來的。可以看出,文中把神話傳說、歷史記載與道家學說、易學理論相結合,甚至還用了佛學的名詞(河沙、金剛),創造出了一個完整的開闢以來的遠古神話系統,從中國創世神話的創作方面來看,張泮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此後的道經在編排老子的故事的時候,基本上都遵循這個原則,比如元朝時期,全真教的掌門李志常命令道士編輯了一本道書叫《老子八十一化圖》,又叫《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說》,在此書也是把太上老君當成一位道家的開闢神來大肆渲染,如《第一化》云:

「第一化,起無始:原夫渾淪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而有大聖人稟之而生於其間。故謂之無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下小注云:「夫道,自然之妙本也。於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無也。從此一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鴻洞無邊,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故眾聖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云:

「第二化,運自然: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蕩玄虛之中,寂寞無裡,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挺於空洞,浮遊幽虛。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獨立,大而無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所謂混元,由茲而始矣。」

《第三化》云:

「第三化,現真身:老君乃無生之至精,兆形之至靈也。於太空之中,結炁凝真。強為之容:體大無邊,相好眾備。上無所攀,下無所躡。或在雲華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龍白獸、獅子麒麟,列於前後;或作千葉蓮花,光明如日,頭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離羅之帔,頂負圓光,手捧五明,巍巍勝相,難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盡慮,注想真容,則隨機感格,祈無不應。故能周遍三界,救度無窮。且大道處於無形,則非凡所見,無非信念感通,通則非在一端。或示妙體仙姿,爰及肉身,隨感精粗,應已則隱。洞有洞無,遍及一切。或現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顯真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不生不滅。若於此相未能明審,須憑圖像,系錄其心,寫此真形,鑄以紫金泥木銅彩,稱力所為。殿堂帳座,幡花燈燭,隨心供養,功德共等。若能洞觀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則圖像真形,理亦無二。是以敬相隨心,應感靈通,獲諸福報,端在誠心。果能念念增進,自然成道。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謂也。」

《第七化》云:

「第七化,歷劫運: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獨立於冥涬之前,周行於開闢之後。經歷劫運,甚為久遠。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陰陽窮盡之數。陽盡即生陰,故為大水;陰盡即生陽,故為大火。陽極於九,故云陽九;陰極於六,故云陰六(又作「百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九九八十一萬年為劫終也。以夫陽極於九,陰極於六,凡陰陽之數,極於九、六者,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於太陰,地炁極於太陽。陽極為孛,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化消,毫末無遺。然後,元炁複合,謂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還始。老君行化,經歷此劫不知其數。故經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第八化》云:

「第八化,造天地: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遊於逍遙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陰陽以陶埏。分布清濁,開闢乾坤,懸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五行得之以相生。」

在這篇道經裡,太上老君成了一位「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的開闢神,他不僅「造天地」、「誕玄靈」、「變真文」、「垂教經」、「為帝師」,更玄的是,象置陶冶、教稼穡、始器物這些發明創造的功績也都歸功於太上老君了,要是根據這些說法,盤古的功業根本無法和太上老君相媲美。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太上老君開天闢地的說法並沒有為世人所接受,主要原因是來自佛教的詰難。

相關焦點

  • 盤古開天有大功,為何落得慘死的下場?
    話說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這個精彩的世界,可以這麼說,盤古算得上是神話的源頭了。但是盤古在開天闢地之中,卻是落得慘死的下場,這點作者卻是認為,有著些許蹊蹺。當然,作者也是根據神話起源,還有一些神話傳說,包括現在各個洪荒流的小說,總結了一下。
  • 中華民族開天闢地創世神——東方夫子盤古!
    千年的時光,染白了多少英雄傳說。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震撼,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中華五千多年,歲月匆匆。一代代繁衍的龍子龍種,一篇篇閱不完的歷史厚重,一幕幕讀不盡的經典無窮。一輩輩傳承了祖先的文明,一章章說不盡的馳騁縱橫,一遍遍道不完的百家爭鳴。逝去的是歲月,記錄的是永恆,遠去的是記憶,留下的是憧憬!
  • 第643章 盤古神斧
    小黑跟小球球笑看著這一幕,小黑更是忍不住低聲道:「風浩恢復實力,連盤古神斧具現的威能,也愈發恐怖了起來……假以時日,開天闢地都不在華夏……」「盤古神斧?」  魔龍畢竟也是近乎與仙君與玄仙之間的無敵存在,小黑的話他自然聽的到。  而盤古神斧這四個字,當時就像是一道晴空霹靂,在他腦海中炸響,以至有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畏懼。
  • 你以為盤古只是開天闢地嗎?還有這樣一些傳說,你可能並沒聽過!
    說起中國的神話故事人物,浮現在我們眼前的可能會有女媧、神農、嫦娥、伏羲、盤古等大名鼎鼎的角色,今天文史君就想跟大家來談一談關於盤古的那些神話故事。一般來說,以盤古作為主人公的神話故事中,流傳較廣的是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但實際上,盤古不僅在開天闢地這個故事當中充當重要角色,在民間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傳說。
  • 舞夜隨筆(2)盤古開天的「斧子」是誰給的?
    盤古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古老的神,也被稱為「創世紀神」。盤古開天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很早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中國上古傳說《三五歷記》。  徐整,字文操,三國時東吳的「奉常」,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最早用文字記載盤古開天的人。奉常,屬於宗族祭祀的長官,起源於漢景帝時期;南北朝時期稱太常卿、太常寺卿,為太常寺的長官;在唐代,太常寺卿的官秩為正三品。
  • 不是孫悟空,也不是太上老君,而是盤古
    孫悟空去東海龍宮尋找法寶的時候,喜歡上了東海龍宮的鎮宮之寶,也就是金箍棒。東海龍王說「金箍棒乃是大禹治水的時候留下來的一件上古神兵利器。」所以有些讀者就認為金箍棒的第一位主人可能就是大禹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家喻戶曉,尤其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然而在八十四回的時候,書中又說在上古時期,九天銀河之水流到人間,導致三界生靈塗炭。
  • 中國民間故事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闢地,造出許多大山。他實在太累了,就躺在桐柏山歇息。
  • 盤瓠是傳說中的五彩神狗,推理分析和開天闢地的盤古是同一個人?
    盤古是開天闢地的大神,而盤瓠是中國南方民族傳說中的神狗。他們兩個也不是同一個神話裡的角色,好像並沒有什麼關係。如果硬要說他們有關係的話,那可能他們都姓「盤」吧。其實他們兩個可能真的有關係。在近代西南少數民族,比如說苗族、瑤族、畲族等都還流傳的類似的傳說。而盤古的故事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最早關於盤古的記載大概是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盤古身在混沌當中,他拿起一把斧頭,把渾沌一批為2,才有了天和地。他死了之後,肢體分解變成了世間萬物。
  • 女媧娘娘造人補天,盤古開天闢地,他們誰更厲害呢?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還真是不好比較,因為女媧娘娘和盤古基本是沒有在一個時代生存。  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女媧娘娘才造人補天。  所以,想要分析他們誰厲害,只有通過他們做的幾件事來比較一下。  盤古從混沌中醒來,用一把斧子劈開了混沌,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
  • 盤古是男是女,胎生還是卵生?創世神盤古又是被誰創造出來的?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般從「人文初祖」黃帝開始算起,但民間傳說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則要從上古時期的盤古開天闢地講起。那盤古是男是女,胎生還是卵生?創世神盤古又是被誰創造出來的?請聽小編娓娓道來……起初,世界是空的,安靜的,如同一個黑洞。
  • 看看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世界最早是一片混沌的樣子,天和地都是合在一起的。天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為地,完全是因為一位傳說中的創世神。這位創世神就是盤古。盤古也是許多網絡文學和國產單機遊戲世界觀裡的創世神,據說天地處於混沌狀態時,盤古出生了。
  • 遠古神話之盤古開天之說
    在我們華夏的土地上一直流傳很多上古傳說,今天我們來講講創世之神「盤古」。而盤古的傳說一直說遠古人民口口流傳下來的,而最早記載出自於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常卿,徐整著作的《三五厲紀》的天地變之說,基本類容如下:
  • S19賽季盤古仿佛失去了開天闢地的能力
    古有盤古開天闢地,18賽季依稀還能在賽場上看到有盤古的影子,19賽季開始後盤古徹底淪為王者峽谷下水道英雄,路上局如果不是所有英雄都被禁了基本不會出現在賽場,其實也能理解他現在的處境就和我們身處疫情一樣身不由己。
  • 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盤古竟只是一個從滅世大洪水中逃脫的凡人
    其實,在許多地方都有大洪水滅世的傳說。例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的蘇美爾神話中就記載了一個叫祖蘇德拉的人,他受神明的警告而建造了一艘船艦,並因此逃過了一場滅世的大洪水。而且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流傳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這兩個神話歷史故事。其中的女媧補天的故事中說到天破了一個大洞,天河的水流入人間,形成了一場滅世的大洪水。
  • 神話中三界最高神是誰?輩分比盤古還高,如來見了都得稱一聲師祖
    神話世界中,出現了眾多的神魔,鬼仙,等級森嚴,僅僅是仙,就分為: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神話世界中的神仙實力,很大程度上,是看修為。」真正的大神是不屑於出場的,所以以上提及的,並不是神話中的最高神。三界的秩序,都是他所想出來的,所以只要不破壞三界基本秩序,這位最高神是不會出場的。
  • 河南南部小縣城有個驚天的神話傳說——盤古爺爺和盤古奶奶的故事
    泌陽縣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南部,地處桐柏山東麓城南15公裡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造化萬物的地方。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盤古廟會,都有數萬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盤古。2005年,泌陽縣被命名為「中國盤古聖地」。盤古神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
  • 盤古和鴻鈞相比,誰更厲害?
    盤古和鴻鈞老祖都是我國神話中的大能。其中鴻鈞只在封神有提及,道教也沒這個神位,道教神話都不承認這號人。
  • 上古神話中,盤古在凡間留下兩隻神獸,1隻光照九幽,1隻單挑昊天
    咱們的上古神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上古神話中,既流傳著伏羲、女媧、共工、祝融等神仙的故事,也有玄武、朱雀、麒麟、鯤鵬等上古神獸的傳說。
  • 盤古開天后,人間真的有地獄嗎?《山海經》記載地獄不在地底下
    盤古開天后,人間真的有地獄嗎?《山海經》記載地獄不在地底下上古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從老一輩就開始有人說一定要做好人,不然死後會進入十八層地獄受苦,也有人經常在吵架的時候詛咒人家死後進地獄,在人們眼中地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相信看過影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地獄裡有閻王爺、小鬼地獄還分很多層,是人在活的時候要是不好好做人,死後就按等級進入不一樣層面的地獄,那麼現實中真的存在地獄嗎?
  • 盤古之眼,帝俊羲和之子,《山海經》中有關太陽的傳說都有哪些?
    因此出現了許多有關的傳說。對於太陽的崇拜主要來源於神話傳說。盤古,是傳說中開天的創世神,關於盤古開天的故事想必小夥伴們都不陌生了吧。盤古開天后,身體最終化作時間的山川湖泊。他的眼睛化作了日月。所以在古時,人們由於對盤古大神的崇拜,而且太陽的力量又是非常的神秘莫測,所以對太陽的崇拜是最高的。太陽的化身還來自於上古至高天帝,帝俊羲和之子。《山海經》中記載:「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也就是說,上古天帝帝俊與妻子羲和生了十個太陽,至此就展開了一些列的神話故事。包括羲和御日,后羿射日都是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