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源網荷儲協調發展下我國電力系統靈活性資源展望

2020-12-2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儲能網訊:靈活性是未來電力系統轉型發展的關鍵指標。隨著新能源滲透率逐漸提高,電力系統功能形態日趨複雜,靈活性將成為電力系統發展規劃中的重點考量因素,考慮到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鎖定效應,有必要對我國中長期靈活性需求特性及供給方式進行研究展望。隨著能源網際網路逐步建成,需求側資源和儲能將能夠參與系統優化調節,源網荷儲各環節間協調互動將成為常態。因此筆者基於中國電力「源網荷儲協調發展規劃模型」和「源網荷儲協調生產模擬模型」量化測算結果,研判靈活性資源構成及發展趨勢。

高比例新能源產生的靈活性需求演化趨勢

基於當前各區域風電、光伏發電及負荷曲線,結合未來各區域新能源裝機及負荷演化(基於國網能源研究院《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19)》對電源裝機和負荷的展望結果),可測算未來我國各區域新能源及負荷波動情況,進而對中長期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我國電力系統靈活性需求特點進行分析研判。

隨著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裝機規模不斷擴大,風電和光伏出力波動範圍日益變大。以日峰谷差為例,風電出力日峰谷差冬季和春季較大,夏季和秋季相對較小。2035年全國風電功率日峰谷差最大值約為1.9億千瓦,中位數約為0.9億千瓦;2050年全國風電日峰谷差最大值約為3.0億千瓦,中位數約為1.3億千瓦。光伏出力日峰谷差春季和秋季出力最大,夏季次之,冬季出力最小。2035年全國光伏功率日峰谷差約為4.0億千瓦,中位數約為3.0億千瓦;2050年全國光伏日峰谷差最大值約為7.3億千瓦,中位數約為5.5億千瓦(見圖1、圖2)。

間歇性可再生能源與負荷疊加後的淨負荷日峰谷差增大,系統靈活性需求總量逐步提高,且不確定性有所增強,調峰難度顯著增加。2050年全國最大負荷約為23.4億千瓦,日負荷最大峰谷差約為6.0億千瓦,佔最大負荷的25.7%,而考慮風電光伏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淨負荷最大峰谷差約為8.0億千瓦,佔最大負荷的34.2%。

分區域來看,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電力系統靈活性需求量和需求比例最高,對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2035年,西北地區日負荷峰谷差最大值約為1.8億千瓦,佔西北地區最大負荷的64.8%,華北地區日負荷峰谷差最大值約為1.8億千瓦,佔華北地區最大負荷的46.2%,而到2050年,西北地區日負荷峰谷差最大值達到約3.6億千瓦,佔西北地區最大負荷的92.9%,華北地區日負荷峰谷差最大值約4.1億千瓦,佔西北地區最大負荷的75.8%,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亟需改善(見圖3)。

從日內特性來看,淨負荷小時級變化率顯著增加,且不確定性有所增強,午間負荷高峰成為淨負荷低谷,每日12時至20時之間靈活性需求最大。以華北地區為例,2035年華北地區負荷一小時功率變化最大值約為0.3億千瓦,佔最大負荷的6.7%,而淨負荷一小時功率變化率最大值約為0.5,佔最大負荷的13.8%;2050年淨負荷一小時功率變化最大值約為1.0億千瓦,佔當年最大負荷的23.4%。隨著間歇性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發電)併網裝機比例持續擴大,淨負荷日曲線呈現「鴨子」形狀,12時至20時之間,淨負荷出現快速增長。午間光伏大發時,原本的負荷高峰會成為淨負荷低谷,甚至在午間可能出現淨負荷為負的情況。在15點至20點之間,用電負荷逐漸增長疊加,光伏出力快速衰減(見圖4)。

從季節特性來看,系統靈活性需求的分布規律有所改變,部分地區調節壓力向春秋季轉移。以華北地區為例,負荷日峰谷差在夏季和冬季較大,而日淨負荷峰谷差在春季和秋季較大。這是由於夏季空調負荷比重大,在氣溫最高的中午形成峰值,而光伏發電日特性與空調負荷特性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平抑了夏季的淨負荷波動。由於冬季電採暖負荷比重較大,在氣溫較低的夜間形成峰值,而華北地區風電日特性與電採暖負荷特性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冬季的淨負荷波動。春秋季負荷需求與新能源出力正相關性相對較低,且負荷需求水平低於夏季和冬季,淨負荷峰谷差受新能源影響程度更大。

源網荷儲框架下的系統全環節靈活性資源

源、網、荷、儲是能源系統中的主要構成部分,在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各環節不同元素間將存在更多協調互動。系統調度將以整體最優為目標,統籌安排源、網、荷、儲各環節的運行策略,充分發揮各類資源特點,以靈活高效的方式共同推動系統優化運行,促進清潔能源高效消納。

未來電力系統中靈活性資源的來源將趨於廣泛,在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側均有涉及。傳統電力系統中,靈活性資源主要以各類可調節電源及抽水蓄能電站為主。隨著能源網際網路逐步建成,電網運行方式將更加靈活優化,需求響應和各類新型儲能將更加高頻地參與電力供需平衡,靈活性資源的形式日益多元。在電源側,氣電和水電是優質的靈活調節電源,同時可通過合理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結合靈活性改造激發煤電調節潛力,未來光熱電站發展成熟後也將為系統靈活調節作出一定貢獻。在電網側,可統籌送受端的調峰安排,制定更加靈活的電網運行方式,鼓勵跨省、跨區共享調峰與備用資源。在負荷側,可大力發展需求響應,設計合理的激勵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峰谷電價和尖峰電價機制,結合現貨市場建設探索實時電價。在儲能側,可在條件適宜地區穩步推進抽水蓄能發展,鼓勵電化學儲能等新型儲能投資建設(見表)。

靈活性提升宜「源網荷儲」多措並舉,形成系統優化方案。雖然在電源側新建機組項目是當前的常規選項,但在電網側全局優化挖潛、在負荷側和儲能側加快培育新動能,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基於我國電力發展展望結果,可計算中長期各區域靈活性調節資源構成。從全國整體來看,源、網、荷、儲四個環節靈活性資源比重將由當前的以電源調節為主逐步演變為2035年的61%∶12%∶10%∶17%、2050年的44%∶12%∶13%∶31%。可見,電源側各類資源仍將長期發揮關鍵作用,但跨區互濟、需求響應、儲能等新型靈活性資源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源網荷儲各類靈活性資源運行特性展望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煤電、氣電、水電和光熱發電等電源將共同發揮調節補償作用。煤電除部分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及熱電聯產機組承擔基荷外,將發揮重要調峰作用。氣電、水電等靈活性電源也將成為系統重要的調節資源。在西北地區,未來光熱發電的系統價值將逐步凸顯,在晚尖峰時段發揮電力支撐作用。此外,在新能源滲透率較高的情況下,風電和光伏發電也將以合理棄風、棄光的形式參與調峰,促進電力系統優化運行。

跨區互聯電網運行方式將更加靈活、有力支撐清潔能源高效配置。與調節電源、儲能等相比,互聯電網雖然本身不生產和消耗電力,無法直接參與供需平衡,但通過在空間維度實現互聯互濟,有效挖掘並利用不同區域間的淨負荷時序互補特性,可產生與其他靈活性調節資源類似的效果。在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運行中,各通道輸電功率可隨各區域新能源可調出力與負荷需求等因素進行逐時調整變化,通過合理安排跨區域電力配置方案,可有效降低各區域淨負荷波動。以2035年和2050年冬季典型周生產模擬結果為例,午間時段西北地區光伏大發而負荷需求有限,電網通過提高電力外送水平,與各類可控電源一起參與系統調節,平抑淨負荷曲線波動。其中,2050年由於新能源裝機規模更大,淨負荷波動程度更強,此時電網輸電功率逐時變化程度更高,為系統調峰和新能源消納作出更大貢獻(見圖5、圖6)。

需求響應將更加高頻度地參與系統運行,提高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當前需求響應的典型運行方式是針對負荷曲線削峰填谷,且通常僅在夏季峰荷時段與春節低谷時段開展。未來在源網荷儲協調發展背景下,需求響應對電力系統運行的參與將更加常態化、精細化、自動化,其主要價值將由緩解極端時段電力供需緊張形勢轉為促進新能源消納。以2035年和2050年西北地區冬季典型周生產模擬結果為例,午間光伏大發時段發生可時移負荷轉入,在上午和傍晚淨負荷局部尖峰時段發生負荷削減與可時移負荷轉出。

儲能將在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根據淨負荷波動安排運行策略。儲能的跨時間轉移與電網跨空間轉移調節將發揮協同互補作用,成為電力系統中重要的平衡資源。在不同條件下,「一充兩放」、「兩充兩放」將是儲能的典型運行模式,在午間光伏大發時段及夜間負荷低谷時段儲能完成充電,在上午淨負荷局部尖峰時段及晚尖峰時段儲能完成放電。以2050年冬季典型周生產模擬結果為例,由於光伏發展規模較大,光照充足時午間將成為儲能主要的充電時段,僅在光照條件有限時儲能會在夜間負荷低谷時段充電,通過對淨負荷曲線進行填谷,促進新能源發電消納;另外在淨負荷曲線尖峰時段通過儲能放電進行削峰,支撐系統安全高效運行。

政策建議

一是樹立「源網荷儲」協調規劃理念。在電力規劃中考慮需求響應和儲能等元素,從系統全局優化角度統籌源網荷儲各類元素髮展規模。對於需求側資源和儲能能夠切實發揮系統調節作用的,應考慮納入輸配電價成本核定範疇,推動需求側資源和儲能的健康高效發展,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

二是建立健全相關市場機制。加快構建現貨市場,體現不同時空下電力的差異化價值,充分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以市場價格信號引導供需動態優化平衡。健全輔助服務市場,鼓勵柔性可控負荷與儲能參與系統調節,完善對各類靈活性資源的經濟激勵機制。

三是推動用戶側業態和模式創新。培育負荷聚合商、能源服務商等新型市場主體,整合分散的用戶側調節資源並擔保可信容量,解決用戶側參與系統調節存在的響應單元數量眾多、布局分散且不確定性強的問題,提高用戶側資源參與系統優化調節的可行性。

四是完善需求響應和儲能參與系統調節的標準體系。針對需求響應和儲能等新型靈活性資源,針對設備功率變化特性、參與系統調節響應特性、與負荷聚合商及調度機構的通信交互等問題,建立相關標準體系,增強新型靈活性資源的可靠性。(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刊載於《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年06期,作者供職於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標題:源網荷儲協調發展下我國電力系統靈活性資源展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路徑多(電力觀察)
    理順市場機制後,系統靈活性提升的路逕自然能夠走通。    近日,南方多省發布有序用電通知,以保障電網安全運行。對此,有電力行業專家指出,各省電力結構特性疊加天氣情況變化、負荷高峰期「風光」難出力、靈活性資源和容量資源建設不足等問題,導致電力負荷峰谷差不斷拉大,對電力系統「向上」「向下」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 評|我國能源電力「十三五」成就與「十四五」展望
    安全突出化,一些地區和國家進口油氣等能源資源依然面臨著較大的安全風險,能源基礎設施面臨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安全風險。結構低碳化,《巴黎協定》對各國低碳化發展形成了長遠的影響,各國均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深入推進能源轉型的主要措施。系統智能化,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競爭發展時期,智慧電廠、智能電網、智慧用能將成為新的趨勢。
  • 技術丨火電靈活性改造究竟改哪裡?-資訊-北極星電力會展網-電力...
    技術丨火電靈活性改造究竟改哪裡? 近幾年由於政策主導,火電行業頻出熱詞。提到「超低排放」大家直接想到「50、35、5」這幾個數字,可是提到「靈活性改造」或許很多人還有些陌生。
  • 瓦錫蘭能源業務解決方案拓展總經理李琳:電力靈活性技術將助推中國...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經達到8.37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裝機佔比超過4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超過28%。在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和佔比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提升電網系統靈活性需求快速凸顯。瓦錫蘭作為提供高效發電解決方案的專業能源提供商,在該領域擁有先進、系統的技術儲備,並參與了眾多項目,經驗豐富。
  • 我國將加快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
    記者從12月22日舉行的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積極推進能源供給革命,供給能力和質量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同時,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年均增速控制在3%以內,以較低增速保障了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生改善。
  • 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
    就我國新能源發電消納問題,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基本已不需要國家補貼,消納問題主要由市場決定。  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我國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董昱:新能源超常規發展給儲能帶來新機遇
    但新能源固有的隨機性強、波動性大和抗擾動能力差的特點,造成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資源嚴重不足,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新挑戰。這也是新能源發展的「瓶頸」,而儲能技術的發展恰恰為突破這一「瓶頸」帶來了新機遇。儲能對於電力提高安全性、保供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具有顯著的優勢,對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泛在電力物聯網進行時|智慧感知賦能浙江堅強電網
    過去一年,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建設的戰略引領下,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在電網安全運行、企業提質增效、能源新生態、用電營商環境等各領域積極探索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推動堅強智能電網與泛在電力物聯網融合發展,打造戰略落地「浙江樣本」,全方位賦能浙江電力高質量發展。
  • 「五大四小」電力集團的新能源變局
    如何消納成關鍵隨著平價時代來臨,發電央企再度「開足馬力」,華能先後與甘肅、內蒙古、江蘇、吉林等省區籤訂能源基地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或以風、光、煤、電、儲一體化為目標,或爭取海上風電優質資源。華電也已經和內蒙、甘肅、西藏、青海等10個省(區、市)籤訂了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協議,2020年特別指出要加大風光電資源獲取力度,積極通過競爭性配置、廣泛合作獲取資源。各大電力集團正在向新能源發起猛烈的攻勢,對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
  • 核電適應電力市場改革的思考
    (三)核電參與電力系統調峰的壓力增大「十三五」期間,我國用電需求結構中三產和居民消費比重不斷增加,二者的時段性需求模式使得電力負荷特性惡化,主要表現為用電峰谷差拉大、尖峰負荷拔高且短暫、平均負荷率降低,尤其是用戶側空調大規模集中開啟會使得用電負荷瞬時爬高、負荷曲線尖峰化。
  • 解讀丨走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
    身處我國經濟社會深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能源轉型對於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面對能源轉型的不斷加快與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我國應如何兜底保障能源發展安全?在習近平總書記「30·60」目標下,我國又將如何加快非化石能源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 「缺的不是電量,而是電力」,湖南限電暴露大面積缺電隱患
    上述電力規劃工作人員指出:「湖南缺電,是電力系統有效容量不足的集中體現,這個問題會隨著新能源大比例併網愈發突出。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系統出力的穿透率上升,將對系統的靈活性,特別是對快速爬坡能力和容量備用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然而,現行電源側電價機制執行的是單一制電能量價格,隨著利用小時的下降,電源項目的投資回收逐漸遇到障礙,已有不少煤電企業陸續破產。」
  • 2020年中國電力技術經濟高端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下午會議由中電聯電力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張天光主持。  楊昆在致辭中指出,「十三五」以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能源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應著重加強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續加強低碳引領下的電力系統發展形態與特徵研究,助力能源轉型深入推進;二是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發電、柔性直流輸電等先進技術創新與升級;三是協調好電力建設、生產領域技術進步和效率效益之間的關係;四是構建數據信息與知識、業務、發展的生態循環體系;五是深化國際合作服務,積極培育跨國前沿電力技術創新主體,實現合作共贏。
  • 《電力之戰》因何開戰?
    策劃 丨國際能源網 靳晴宇國內電影市場從《八佰》開始復甦,如果說從《八佰》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新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雛形的話,那麼《電力之戰》這部電影就是把世界電力歷史之爭呈現在大銀幕上。同為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一個詮釋出中國人血性,另一個則揭露資本家的陰謀和智慧。
  • 全國首部對電力發展全過程進行規範的地方性法規 綜合能源服務等...
    電力規劃方面《條例》指出「電力規劃應當引導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發展」,「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構建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網際網路,促進綜合能源服務等新業態發展」;其中源網荷儲友好互動就指用戶自願將儲能設施等接入電網實現與電源、電網互動協調,確保電網安全有序可靠運行。
  • 我國可再生能源將正式進入平價上網時代
    從明年起,除海上風電外,我國可再生能源將正式進入平價上網時代。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成本已然大幅下降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業內普遍預計,如果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國電力系統需再增加60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而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只有7.94億千瓦,佔全部電力裝機的39.5%。
  • 京能電力在內蒙古籤訂5000MW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
    第二屆綜合能源服務創新與電力物聯網建設大會 6月·上海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3月13日,內蒙古鄂託克前旗舉行2020年招商引資項目籤約儀式,在旗大數據中心引進5個項目總投資達241億元。其中京能電力籤訂5000MW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總投資230億元,計劃2020年開工建設,2021年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