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寒冷的季節,不知您來到紫竹院公園享受冬日暖陽時,可曾留意到一組以中國象棋文化為主題的園林雕塑。它就是位於公園西邊,緊鄰福蔭紫竹院的景點——「跨海徵東」。這組雕塑1994年建成,由中央美院教授時宜設計。
象棋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相互對壘,趣味無窮。象棋其技雖小,但其理至深,縱橫阡陌、滿盤春秋。象棋演義至今,有著名難解八大棋局,「跨海徵東」便是其中之一。
「跨海徵東」以唐太宗李世民跨海親徵的故事為名,用煙波浩渺之大海形容此局招法的深長多變,以「徵東」之浩大戰役比喻戰局的嚴峻緊張。這組雕塑以地面為棋盤,棋子都雕刻成實物,栩栩如生,在松林竹海的環抱中,立體棋局惟妙惟肖。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李世民跨海徵東這段故事。
貞觀末年,高句麗國內發生政變,將領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高武,立其侄高藏為王,形同傀儡,自己獨攬大權。
淵蓋蘇文攝政後,拒絕向唐朝納貢,還聯合百濟、倭國,進攻新羅,挑起戰事。
唐朝方面在外交斡旋無果後,考慮到當時國力日漸強盛,更考慮到整個東北亞政治局勢,於貞觀十九年(645)春,唐太宗應新羅出兵之請,親率大軍徵討高句麗。
誓師大會在幽州城東南舉行。當時有不少大臣反對出徵,因為前朝教訓清晰在目: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導致國力耗盡,哀鴻遍野,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致使農民起義四起,才有了關隴集團李淵一家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唐太宗好大喜功,「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他認為此役師出有名,同時隊伍整飭、充滿鬥志,絕對穩操勝券,這也是李世民登基後的唯一一次御駕親徵。出發前,太子李治為他送行,唐太宗指著身上衣服說:「等到下次見到你,再換這件袍子。」意思是衣服都不用換季,就會勝利班師回朝。
從貞觀十九年春季開始,唐軍一路高歌猛進,接連攻下多個城池,高句麗一路大敗。但在安市城下,遭到守軍抵抗,唐軍在安市城下仍舊勢不可擋,而且圍城不去,假以時日,安市城必破。
但其時已近秋末,遼東的秋冬極為苦寒,高句麗在安市城周圍空室清野,唐軍糧草卻已消耗殆盡。僵持到入冬後,唐太宗決定撤退。
由於大軍無功而返,加之戰事艱難,氣候惡劣,人數也損失大半。重回幽州城誓師之地,唐太宗感慨萬千,下詔在此地建廟以超度東徵將士英魂,定名「憫忠寺」,悲憫嘆息之中也有一絲愧意。
作為李世民登基後的唯一一次御駕親徵,半途而廢是對他一世英名莫大的損害。但他沒有一意孤行,而是以大局為重,忍辱並不是所有帝王都能做到的,「憫忠」也體現了他的思想境界。
宏願尚未實現,唐太宗便與世長辭。直到總章元年(668)高句麗才終被唐高宗所滅,也成就了一代名將薛仁貴。
高宗李治於上元二年(675)再次下詔建寺。武則天登基後追感先帝之志,再發詔書,萬歲通天元年(696)憫忠寺建成。
寺內有一憫忠閣,供奉著捐軀將士們的牌位。唐諺有云:「憫忠高閣,去天一握。」可以想見當年高大壯美之姿。
講跨海徵東繞不開憫忠寺,憫忠寺於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為法源寺,現位於宣外教子胡同南。老北京南城坊間有句話是:「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的確,自唐太宗建寺以來,它經歷了朝代的變遷,歷史的沉浮。
安祿山起兵反唐曾在這裡建過淨安寶塔,史思明降唐後磨改過這裡的石碑,唐武宗滅佛幽州獨留此寺,北宋末年它關押過宋徽宗和遼天祚帝,明末名將袁承煥曾停靈於此,它還見證了清末戊戌六君子的就義。
在我們今天看來「憫忠」一詞真是一語成讖,背後是江山更迭,浮雲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