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關注 「 家物 」 會中 莫渣特
家物 [聽聽]施晶先森
說說音樂與家
[ 本期人物 ]
施晶/自述
我是一個挺普通的人吧,扎人堆兒裡也不顯眼。喜歡音樂,寫寫有關音樂的文字,做過傳媒。再後來就加入公益行業了,一直到今天。
[ 家 ]
家,已經住了十幾年。它對我還是挺重要的吧,見證了我的成長和生活中的種種改變,裡面有很多故事。嗯,其實我更認為家是有生命的,她默默的見證,記錄下來的故事比我腦子的記憶更多。
我覺得家是母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從中獲得保護。很有安全感。
(施先森的兩隻愛貓,曾經也都是流浪貓,現在過著幸福苗條的生活。小編看著 自己身邊四仰八叉的兩隻大肥喵 默默落淚了)
[ 音樂 ]
我大概89,90年開始收集唱片。哦,得說上世紀。這麼算有二十五六年了?我一直對時間沒什麼概念。
嗯,那時開始聽港臺。然後是中國搖滾,後來到打口帶。再後來打口CD,發展到圓盤和黑膠唱片。
說心裡話,聽音樂、收唱片,我覺得是隱隱中註定的,所謂的宿命感吧。比如高中的時候意外的收了幾張打口帶,當時也不太懂,純是喜歡,就算是亂收。但多少年後,入門後再翻出來看,都是喜歡的音樂和藝人。有時很難解釋。
如果說宿命論有點兒消極或迷信的話,或者科學點兒說,對節奏和聲音比較敏感,對不同的文化有好奇心。這些年花了不少時間和錢在上面,通過音樂了解些文學、歷史,寫點兒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認識一些有意思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塑造了自己的性格,雖說有點兒「玩物喪志」,但我覺得挺值的吧!
這張是芝加哥的布魯斯樂手Magic Sam的唱片,《1937-1969》是他一生創作的總結,32歲,英年早逝。實際上他去世前正式的唱片也只有兩張。儘管留下的東西不多,但喜歡芝加哥布魯斯或者電聲布魯斯的人都會喜歡他。這樣的唱片收一張少一張吧。
這個是King Crimson的《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第一次聽是在大學的時候,買的打口帶,當時就被震撼到了。無論從作品或者唱片設計,完全是一流的藝術品。我覺得稱為「殿堂級」的唱片也不過分。現在還留著一盤打口帶,當然是後來又買的,也沒法兒聽,純當做一個念想。
GZA的《Liquid Swords》,聽hip hop音樂的人基本都認識,Wu-Tang Clan的成員。我個人很喜歡東岸說唱,其中Wu-Tang Clan是最有特點的團體,因為他們有一套哲學,我倒不認為他們完全照搬東方,應該是像「採樣」的一種態度,也算是自己的東西。黑人音樂的環境氛圍很像中國武俠小說裡的江湖,他們認為自己是俠客,就必須在音樂中表現出來,封面看得出吧。
Talking Head出《77》時,我還沒出生。裡面有我最喜歡的一首《Psycho Killer》,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視頻看看David Byrne現場怎麼演繹這首歌。真的特酷,但也是最近幾年才真喜歡上。之前的CD就那麼放著那麼多年,挺局限的。
Samba Touré的唱片我收了兩張。怎麼形容《Gandadik》呢?非洲布魯斯?民謠?還是世界音樂?
這個Erik Truffuz和Murcoff一起合作的《Being Human Being》。那天在埋頭挑唱片,突然聽到Truffuz的小號聲吹起來,趕緊買了。其實真的很少買最近出兩年的唱片,不是很少,是幾乎不買。這張聽了很多遍,我想這張唱片真的很適合我這種同時喜歡爵士和電子音樂的人。
[ 物 ]
而家裡讓我無法割捨的東西也很多,比如唱片,書,一些小物件,當然,還有關信仰的,比如佛像,唐卡等等。最神奇的是,他們原來都不待在這,然後有一天,我把他們帶回來,慢慢地融入這個家,成為一部分。
這個泥制的佛像,也叫擦擦,是家裡面最有歷史一件物品。從青海背回來的,年代不太久。但我很喜歡,尤其泥做的佛像,不容易保存,你看當時的釉已經開始脫落,泥也有一些損傷,當時一定光彩照人,現在就這樣了。
這是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吧,通俗點兒說,就是人的生命和社會的變化過程,說完這句話,以前都變成歷史。從視覺上看,這個歷史感最強。
後來一朋友送了旁邊這塊兒石頭。放一起,你看顏色,天然搭調。兩個不同質地,不同時代和地點的物件最後能配一起,挺有意思。
關於未來 還有什麼物品 渴望收歸家裡?
有意思的書、唱片,小物件兒。我沒什麼特固定的目標,也不太看重一定要貴或者是古董。有點兒趣味,有點兒故事,能在家裡找個合適的地方安置,看著喜悅、高興就行!
家主/贈送
「 有幾張損壞的膠木,我覺得可以給喜歡的人做裝飾用。因為我就這麼做的,裝個框或是直接擺著。聽不聽音樂是一回事兒,看著舒服就挺好。」
所以有兩張 膠木 等著你們哦。
{如何認養}
首先-關注家物
然後-發微信給家物(認養的理由)
接著-主人選出最投緣的小夥伴
最後-快遞到您家
(當然郵費需自理啦😁)
歡迎大家關注「家物」 公眾號, 看看別人的家&也許你能從中找到喜愛的舊物,與它開始一段新的故事。
如果你也想和大家分享你的家與物,歡迎發微信或郵件與我們聯繫jiawuproject@163.com.
{see you baby~}
P.S. 不知不腳,家物已經做了十期,謝謝各位的陪伴。謝謝每期的朋友大方地把自己的家&物跟大家分享。還送出自己的愛物-舊愛之物 與還是陌生人的同學們結緣。謝謝給家物貢獻了可愛插畫的Moses,梁晉同學!
啥也別說了,幹了這杯,祝你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