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水滸傳》成語故事見於小說第八十三回,發生在檀州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沒羽箭張清、洞仙侍郎和楚明玉。故事原文如下:
卻說檀州洞仙侍郎聽得報來折了一員正將,堅閉城門,不出迎敵。 又聽得報有水軍戰船,在於城下,遂乃引眾番將,上城觀看。只見宋江陣中猛將,搖旗吶喊,耀武揚威,掿戰廝殺。洞仙侍郎見了說道:「似此,怎不輸了小將軍阿里奇?」當下副將楚明玉答應道:「小將軍那裡是輸與那廝?蠻兵先輸了,俺小將軍趕將過去,被那裡一個穿綠的蠻子,一石子打下馬去。那廝隊裡四個蠻子,四條槍,便來攢住了。俺這壁廂措手不及,以此輸與他了。」
洞仙侍郎道:「那個打石子的蠻子怎地模樣?」左右有認得的,指著說道:「城下兀那個帶青包巾,現今披著小將軍的衣甲,騎著小將軍的馬,那個便是。」洞仙侍郎攀著女牆邊看時,只見張清已自先見了,趲馬向前,只一石子飛來,左右齊叫一聲躲時,那石子早從洞仙侍郎耳根邊擦過,把耳輪擦了一片皮。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梁山大軍在密雲縣與遼軍展開激戰。在此戰中,沒羽箭張清大發神威,用飛石絕技將守將阿里奇打死,梁山大軍隨即攻克了該縣。遼軍士卒逃到檀州後,守將洞仙侍郎了解密雲戰況。副將楚明玉告訴洞仙侍郎,宋軍中有一位會用飛石的將領將阿里奇殺死。
正在此時,梁山大軍兵臨城下。部分參加過密雲之戰的遼軍士卒看到張清也在陣中,便告訴洞仙侍郎,洞仙侍郎探頭張望。城下的張清見有機可乘,再度施展飛石絕技,石子從洞仙侍郎的耳根飛過,擦傷了耳輪上的皮膚。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所提到的「耀武揚威」, 意為炫耀武力,顯示威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中的「你這般耀武揚威待怎麼」。
在梁山大軍徵討遼國的前期戰鬥中,沒羽箭張清無疑是表現最為出色的好漢。在遼國與遼國的首戰——密雲之戰中,張清以飛石絕技打死阿里奇,為梁山奪取密雲縣立下頭功。而在檀州城下,張清發出飛石擊中洞仙侍郎,嚇得守軍不敢出戰。在之後進行的第三戰中,又是張清用飛石絕技將遼將耶律國寶打落馬下,梁山大軍才得以全殲遼軍援軍,取得了第二戰的勝利。
眾所周知,張清在投靠梁山前曾經是東昌府的守將,與前來進攻的梁山好漢有過多次較量,還打傷了梁山十一將。不過,與阿里奇的命運相比,這十一位好漢的運氣就要好得多了。儘管他們被張清打傷,但負傷部位均不致命,因此性命無虞。阿里奇的倒黴之處在於,他被張清的飛石擊中左眼,正中要害,這才丟了性命。他也成了唯一一位直接被張清飛石所殺的將領。
不過,作者在這些情節的描述中也出現了一個疏漏。飛石原本是進行近距離攻擊的暗器,不可能像弓箭一樣進行遠距離攻擊。但在上面介紹的情節當中,儘管梁山大軍兵臨城下,但只是耀武揚威,並非發動攻擊。他們離城池的城牆尚有一段距離,目的是為了免遭守軍的弓箭攻擊。,這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那麼,連弓箭都無法達到的距離,張清的飛石又怎麼能力發揮威力呢?這只能說是小說作者在情節設計時出現的一個顯而易見的漏洞。
參考書籍:《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