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故事:灶君與灶君老母的傳說

2021-02-19 寧化客家人


 

石壁張姓遠祖有一位名單,人家稱之為郭公的,後來成為灶君,是各家各戶的「司命主」。

據說張單當年很窮,為生活所迫,只好幫大戶人家燒火幫灶,換得一點零星食物回家度日。天上玉帝的小女為人賢達善良,看到張單忠厚老實,能吃苦耐勞,產生了愛慕之心。於是,這位千金下凡偷偷地和張單結成夫妻。

這事最後傳到玉帝耳朵裡,玉帝大為惱火,派員下凡百勸不回,只得把愛女打下凡間,讓她永遠跟「燒火佬」去受罪。王母疼愛女兒,大發慈悲心腸,多次出面講情,叫玉帝封他們一個官,讓女兒和女婿在凡間有個地位,好過日子好做人。玉帝在老伴面上答應了,封什麼呢?一想起此事,又餘忿未了,見張單是替人燒火幫灶的,就封了一個平平常常有職無權的灶王的銜頭,叫他們和平民百姓一起。張單原本是幹活出身的,有官無官都不在乎,玉帝小女一心愛張單,自願從天上到人間,富貴兩字早拋在一邊,於是,張單成為灶君,她便成了灶君老母了。

灶君王爺為人忠厚守職、膽小謹慎、默默地掌管著只有灶頭那大的公務;灶君老母卻見識多,關心百姓,愛管閒事,名頭比灶君響亮得多。不少人記著灶君老母而忘了灶君,就是因為她會辦事,常給百姓帶來好處。

自玉帝封了他們的官之後,就也算承認了他們的親事了。在王母的縱容下,他們常常上天串親,回來時就帶上許多東西送左鄰右舍,缺吃的給吃,缺穿的給穿,大受百姓的愛戴。自古俗話說得好:「一天來三趟,當做狗爬灶,三年來一趟,當做親家到。」玉帝本來就不喜歡這個燒火的女婿,有礙門面且不說,成親後老是來搬東西就受不了了,於是拉下面子來,規定他們每年年底只準回來一次。

凡間進入十二月二十邊,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殷富人家早已準備好了年貨,而許多窮苦百姓家缺這個少那個,灶君老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就和灶君商量,決定年底二十三日上天串親。凡間到天上,路途遙遙,百姓知道他們要動身起程了,紛紛送來糖果,好讓他們路上點心。後來的人把這糖果,說成「灶糖」、「灶餅」。

灶君和灶君老母向玉帝訴說人間的疾苦和不平,玉帝心煩不愛聽,看他們窮得空手而來,就命他們當天就回去。灶君老母見到王母來了,就在母親身邊撒嬌哭著說:「不回去,人家就是不回去嘛,這樣看不起我們,明天,我要扎把掃帚回去掃塵灰吶!」

玉帝沒有辦法。過了一天,玉帝來催她回去,她便藉口磨一鍋豆腐回去。

又過了一天,玉帝來催,她說要殺只雞回去。

又過了一天,玉帝來催,她說要蒸籠年糕回去。

到了年二十八、二十九,她又說要帶點肉、盛點酒回去。到了年三十日,灶君老母覺得東西準備得差不多了,一到天黑就和灶君雙雙而歸,凡間的百姓日夜都在盼他們回來過年,大年三十這一夜點燈熬夜,等呀等,等到他們到了凡間,正是初一五更天了,於是家家戶戶放鞭炮。

由於有了這一段傳說,入歲便有了這樣的風俗: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掃塵,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日殺豬,二十七日殺雞,二十八日蒸糕,二十九日溫酒,三十日守歲,年初一五更天放鞭炮,開門大吉,萬事如意。

 

(摘自 陳國強《寧化石壁客家祖地》

來源:寧化縣客家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聲明:「寧化客家人」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閱讀原文,發布找工作、租房等信息

相關焦點

  • 灶君
    壹、前言:灶君,漢朝時為五祀神之一,和司命、行神(道路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一貫道道場,三餐獻香時要拜灶君一叩首,但是對於灶君的典故,不大了解,今簡介如下。貳、灶君生平簡介:一、司命灶君,姓張名單,誕生於農曆八月初三日。二、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
  • 農曆八月初三,恭賀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灶君聖誕
    司命,漢族民間傳說主管人的壽夭和命運。司命府君,古時漢族民間幾乎每家每戶都設有灶君司命神位:有的用紅漆板製作,有的用瓦筒灰漿黏貼於灶頭煙囪上,有的用紅紙寫「司命神位」或「九天東廚司命張公定福府君之神位」貼在堂屋的神龕上兩側配上常見的對聯:「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吉祥」。也有寫「挑柴童子,送水郎君」或「張七相公,李氏夫人」的。
  •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灶君上天 範成大為此寫下一首祭灶詞 生動有趣
    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灶君是誰呢?灶君本人,早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種說法,例如鬼神或精變說、人死變神說、窮蟬演變說等等。一直以來,中國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或二十四晚,要上天匯報,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他是神話傳說中等級最低的地仙。
  • 《觀音老母送子經》-《十拜佛經》
    《觀音老母送子經》觀音老母朝南來 抱著娃兒掀著懷俺問老母哪裡去 善家門裡送子來要送送個長命子 不送短命惹起來送個娃兒八十歲 金銀財寶自帶來娃兒落地起下名 起名就叫小銀孩八月十五月亮圓 孝敬兒子中狀元中了狀元都有命 說與香客往後聽孝順還生孝順子 忤逆還生忤逆蟲
  • 民勤傳說:灶老爺的嘴 民勤瓜染甜
    灶君酒飽飯足,香錢盈囊,便要上天奏事。灶君臨行之前,人們使用蜜糖染甜他的嘴巴,並且在灶君神像兩邊書寫叮囑祈禱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話吉祥」,讓他儘量在玉帝跟前說好話。玉皇大帝對灶君的不期而至、不召而朝,頗感意外,也頗有興趣,特別是灶君孝敬的禮品香氣襲人,金銀燦爛,晶瑩剔透,頗感高興,破例賜座灶君,切瓜共賞,徹夜長談,愜意非常。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臨淄的故事
    最具代表性的有著名的東周殉馬坑、田齊王陵、「二王冢」、「四王冢」和古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中部有《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故居;南部有魯山、原山和峨莊古村落三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開元溶洞、樵嶺前溶洞、沂源溶洞等綿延數十裡的溶洞群以及「沂源猿人」遺址和齊長城遺址;西部百年商埠重鎮周村,素有「金周村」、「旱碼頭」之譽,有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周村大街,是電視劇《大染坊》、《旱碼頭》故事的發生地和拍攝地
  • 寧化生魚膾
    ,不能不吃寧化魚生,一快朵頤。筆者認為寧化食俗中,擂茶和魚生這兩味,最體現中原遺風,堪稱食品中的「出土文物」,令人懷念。    魚生不僅是寧化的名吃,也是中國的傳統名茶,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了。在古代,它被叫做「生魚膾」,《詩經》中「庖鱉膾鯉」卻是明證。為了消除生肉的腥臊,古人用調泮佐食,如周人春天食膾要加蔥,秋天食膾要添目芥醬,即《禮記》中記的「膾,春用蔥秋用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