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牽動人心,引發國人關注,實際上今年的日韓貿易戰更加激烈,已經發展到了韓國全民上街,砸車自焚,遊行示威,全面抵制日貨的激烈程度。很多讀者看到新聞很詫異,韓國遊行示威者一方面抵制日貨,一方面又要求日本解除對韓國的貿易制裁,把原材料賣給韓國,那到底是抵制還是不抵制啊?
想弄明白日韓兩國的恩怨情仇需要回看歷史。兩國曾有過多次戰爭,最嚴重的是1910年,日本徹底佔領朝鮮,在統治的36年裡,日本人把朝鮮妹子帶去當慰安婦,把朝鮮漢子拉去挖煤礦,還帶著大批朝鮮人去中國和東南亞當炮灰。為了服務日本戰爭機器,日本人在朝鮮建了不少煤礦電廠。而這些工業企業,基本都修在了北朝鮮,南朝鮮什麼都沒有,以至於朝韓分裂之後,韓國人連個電廠都沒有,所以韓國方面不覺得日本給自己帶來過什麼好處,反倒是奴役勞工,慰安婦問題長期得不到賠償,導致民族情緒很大。
1950年開始,美國為了構建以日韓為基地的東亞冷戰格局,一直在日韓之間斡旋,希望兩國關係正常化,但由於日韓之間舊仇太深,談了十幾年也沒有進展。一直到1965年,經過13年的談判,日韓兩國終於達成協議:韓方為1032684名二戰期間被日本徵用的勞工,向日方提出總計3.64億美元的補償款。協議裡說「兩國和國民的財產、權利、利益和索賠權相關問題已得到完全且最終解決」。雙方最終商定,日本提供3億美元無償援助、2億美元有償援助,以及3億美元商業貸款,「一次性解決」受害者索賠問題,而韓國政府則放棄「索賠權」,接受「經濟合作」。
此後日本一直認為有關二戰韓國前勞工索賠權的問題已經解決,但是韓國政府拿了這筆錢,用於搞國家經濟建設了,沒有給到戰爭受害者個人,這就埋下了隱患。韓國的受害者和家屬並不買單,他們基本上沒收到這筆錢,或者只有很少一點錢。他們之後又在美國起訴日本公司,敗訴後他們回到韓國繼續起訴,起訴日本政府,他們認定兩國的協議無效,需要重新賠償,韓國法院的判決也是一審二審均敗訴。
但是到了2012年,也許是迫於壓力,韓國大法院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判決,韓國最高法院首次裁定「個人索賠權並未消失」,因為《日韓請求權協定》沒有涉及二戰被日本徵用的勞工進行精神損失賠償的問題,而由被日本徵用的勞工的賠償問題,又延伸出了韓國慰安婦的精神賠償問題。
到2015年,日本政府在這種長期的攻擊下,又和韓國協定道歉和賠償,籤了《韓日慰安婦協議》,協議要求安倍晉三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向受害者道歉,並賠償10億日元作為撫慰金。當時的總統樸槿惠接受了協議,這件事眼看就要到此為止了,但韓國人民並不同意,在樸槿惠被彈劾下臺後,新總統文在寅肩負著韓國民眾的期望,將10億日元退回日本,並要求日本政府重新就慰安婦問題謝罪。
面對韓國的不依不饒,日本的回應方式是「不再搭理」。韓國民眾和新政府都咽不下這口氣,到了2018年,韓國最高法直接認定韓國政府跟日本政府之間的恩怨已了,但是如果韓國老百姓訴訟那些當初奴役他們的日本企業(比如三菱重工等)——這些企業在「二戰」結束前壞事做絕,血債纍纍,那麼起訴這些公司是沒問題的。2018年,韓國一口氣起訴了70家日企,要求其給戰爭期間徵用的勞工進行賠償。日企們也不是吃素的,拒不賠償,於是韓國勞工又狀告到最高法院,要求扣押日本企業在韓資產。
2018年勞工勝訴,此後韓國開始有不斷扣押日本企業資產的動作,事情開始失控了。
2018年10月30日,判新日鐵住金公司賠償每位原告1億韓元 ;
2018年11月,判三菱重工賠償韓國勞工;
2019年1月3日,扣押新日鐵住金在韓資產;
2019年3月7日,扣押三菱重工在韓資產。
今年上半年,日韓間還發生了關於韓國海軍艦艇是否對日本巡邏機進行火控雷達照射的爭論,以及日本偵察機抵近韓國艦艇做威脅性飛行等諸多問題。雙方圍繞島嶼爭端,出現了日韓艦艇對峙的局面,雙方都威脅要開火,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以至於6月底大阪G20峰會期間,安倍晉三與文在寅最終未能單獨會面。安倍晉三作為東道主,只是在迎接與會各國領導人時,與文在寅禮節性地握了8秒鐘的手。
日本和韓國之間的矛盾節節升級,在歷史、安保、領土層面的矛盾全面爆發,雙方最高領導人出面互懟,進行全面對決,韓日關係陷入自1965年建交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到這裡,兩國的恩怨一下子被激化了,而且日本也怒了,準備對韓國發動致命一擊,逼迫韓國認慫,就是我們看到的貿易戰。
7月4日,日本針對韓國,來了一次「精確制導」的貿易突襲,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對高純度氟化氫、光刻膠和氟聚醯亞胺三種半導體材料加強對韓國的出口管制。這三種是智慧型手機和電視製造過程中必須使用的材料,韓國企業對日本生產的這三種材料的依賴度分別達到43.9%、91.9%和93.7%。
此番舉措對韓國相關企業造成嚴重打擊,日本一不做二不休,隨後又將韓國移出出口貿易「白名單」。日本「白名單」國家指的是其從安全保障上認定的友好國家,以及對這些國家在出口重要戰略性技術和物資上賦予簡化出口手續的優惠措施。
韓國原是日本「白名單」上的27個友好國家之一,是東亞地區唯一進入日方「白名單」的國家(中國不在白名單之列)。韓國被踢出「白名單」後,日本企業向韓國出口相關產品和技術,將需要獲得日本貿易部門的準許。韓國從日本進口的產品高達4227項,依賴度超過50%的產品高達253項,一旦被清除出白名單,不只是半導體產業,幾乎所有產業都將受到影響。不日之後,韓國以牙還牙,把日本也移出了韓國的「白名單」。
韓國舉國群情激憤,官員發布譴責聲明,民眾激烈抗議。更有一名韓國男子深夜駕車,跑到日本駐韓使館外自焚。隨後爆發了大規模反日集會,8月3日,大批韓國民眾連續第三周舉行集會,韓聯社稱,約1.5萬名韓國人舉行了遊行。抗議者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高喊「道歉」,揮舞著寫有「譴責安倍政權」和「為戰時強徵勞工道歉」的橫幅。示威人群在日本大使館前大聲抗議,要求日本政府收回將韓國移出「白名單」的決定。
與此同時,韓國在全國範圍內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行動。韓國中小個體戶總聯誼會7月5日宣布禁銷日本商品,同時,民眾也在網上發起抵制日貨運動,日本品牌優衣庫和無印良品的銷售額分別減少了26.2%和19.2%。
可是讓人納悶的是,含氟聚醯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也是日貨,為何不抵制?韓國人到底是抵制日貨還是抵制日貨對韓國的限制出口?
近20年,韓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逆襲之路,看上去很成功。隨著日本東芝等企業退出消費終端、半導體製造市場,隔壁的韓國順勢搶下內存產業,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在存儲產業的崛起,給外界傳遞了其掌控上遊產業鏈的高科技形象。
其實,韓國只是處在半導體技術俯衝帶,是賭上自己的命運,孤注一擲地投入到這項產業中,在半導體和屏幕產業「孤軍」奮進,使韓國經濟發展非常畸形。事實上半導體產業的上遊環節是原材料和生產設備,而日本控制著整條產業鏈的源頭。2018年全球十大半導體生產設備供應商中,日本企業獨佔5家,其餘為美國4家,歐洲1家。因此,在此次日韓爭端中,日本政府堅持強硬態度的背後,是來自產業鏈上遊的底氣與制御能力。
半導體行業是韓國的支柱型產業,2018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7%,如果去除掉半導體增長所帶來的效益,那麼韓國的經濟增長只有1.4%,日本可算是捏住了韓國的命門。韓國關稅廳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前20天出口同比下降了13.6%。半導體作為拉動出口的動力,明顯已經馬力不足。前20天裡,韓國半導體產品出口銳減30.2%,而這類產品幾乎能夠達到韓國總出口產品的1/5。
由此可見,日本在這次貿易摩擦中佔據上風,將韓國吃得死死的。那麼,日本怎麼會對韓國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呢?這就又回到了最開始講到的歷史問題。
1.首先是經濟影響
統治朝鮮半島期間,雙方經濟交流非常密切——主要是日本對朝鮮半島的經濟掠奪。
日韓剛建交時,由於日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日本的資本可以購買當時韓國廉價的勞動力,韓國人也發現了日本巨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商品。韓國要想和日本合作,就意味著韓國人要服用日本經濟滲透這劑「良藥」,良藥雖然苦口,卻能治療韓國經濟滯後發展和孤立無援的惡疾。
然而,這就造成了今天韓國在經濟領域,特別是半導體產業對日本的依賴相當大的事實。半導體上遊的原材料和硬體設備上,眾多技術門檻非常高,尤其是材料方面,不少日本企業的產品不可替代。2018年,韓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為203億美元(約合1433億元人民幣),中間產品的赤字就達到151億美元(約合1066億元人民幣),佔整體的四分之三。
2.其次是文化影響
在日本佔領韓國的幾十年間,韓國整整一代人被禁止說韓語,殖民時期的韓國精英必須在語言、習俗、禮儀和關係上以日本文化為基準。今天的韓國社會與日本社會的相似度極高,在兩國的企業文化中,僱員基本都是終身僱傭制,也都有著加班的習慣,上下級等級觀念同樣非常嚴重。
這樣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日本對韓國人的心理特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方面非常熟悉,能夠有針對性地出牌,從而使韓國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陷於被動。
韓國人一方面要求日本道歉,另一方面又要求日本將韓國重新納入「白名單」的令人吃驚的非理性行為,也可以看作是日本對韓國人心理實施「精確打擊」的戰果。
3.最後是外交影響
日本對韓國的外交影響屬於間接影響。在日本對韓國進行殖民統治時期,日本對韓國文化進行了改造,採取了一系列同化、毀滅韓國文化的措施。韓國文化的連續性遭到破壞,民眾心理深受創傷。通過文化對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國家決策機制的影響,日本可以間接影響到韓國外交政策從而形成其獨特的外交特點。
日本充分利用了韓國外交政策方面的漏洞,使其陷於被動——在外交層面有意施加的羞辱成功激怒了韓國民眾,而民眾徒勞無功的抗議和抵制活動給政府施加了很大壓力,從而極大限制了韓國政府的迴旋餘地,這種局面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日本的主動權,甚至是主導權。
日本就是這樣吃定了韓國。
自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來,就一直有「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的說法,這種看法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日本的客觀判斷。此次日韓紛爭讓人注意到日本被低估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力。
本次日本對韓國實施出口管制的氟聚醯亞胺等三項原材料,僅僅是日本半導體產業版圖中的一小部分。看似沒落的日本半導體產業,突然轉身變為日本牽制韓國的利器,這其中的產業布局和戰略思維值得深思。
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諸多領域,日本的科技創新力不容小覷。根據科睿唯安每年度公布的全球百強創新機構名單顯示,自2014年起,日本趕超美國,在大多數年份成為創新機構百強榜上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以來,日本幾乎每年都有自然科學諾獎獲得者出現,科技創新的源泉來自于堅實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雄厚的科研成果積累。
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後盾。日本通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控制技術含量大、進入壁壘高、壟斷程度強的產業鏈環節,從而形成產業隱形競爭力,並在世界技術革新潮流中,保持並不顯眼但始終核心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失去的二十年」,實際上是日本改革調整的二十年,是砥礪創新的二十年。向韓國出手,暴露了日本隱藏多年的驚人實力。
更需要認清的是,日本正在進行從「世界第一」到「世界唯一」的戰略轉型,在這一戰略指導下,日本企業積極調整產業布局,表面上看,一些日本傳統企業正在逐漸沒落,東芝、夏普等知名企業也出現虧損,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製造業的真正衰退,而是日本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上遊攀升的過程,最終使其獲得了制衡產業鏈其他環節的絕對優勢。
此次日韓爭端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在日本政府決定限制對韓出口三類半導體材料之時,歐美的各大媒體便以「新的貿易戰爭已打響」為標題,稱作為中美貿易摩擦的後續,日韓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紛爭也備受矚目。美國《華爾街日報》於7月2日報紙頭版發表題為「日本以川普式的獨特手法,將自身所處的優勢位置以最大限度加以利用」的文章。
川普政權為了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進行限制,對美國企業下達了禁止向華為出口零部件命令。日本此次以同樣的手法對韓加以限制,華爾街日報分析稱,「將貿易與政治相融合,展現了日本的國家戰略正在發生改變」。
文章稱,歐美的商界人士曾評價日本是自由貿易的最後一面旗幟。華爾街日報還指出,「日本曾是遵循法律法規,不斷開展多邊對話的強有力支持者」,但是今年以來,出口的嚴格限制以及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這兩件事,也間接證明了世界政治正不斷向「川普化」邁進。
對於此次貿易戰也存在著一些和主流報導不同的「另類說法」,有人認為是韓國總統文在寅下的一盤大棋,一盤打壓國內大財閥,肅清政治環境的大棋。「打擊財閥、照顧窮人、打壓房價、對日清算、南北緩和……」這是文在寅上任之初立下的政治誓言。
此次日本制裁韓國,最先受創的就是韓國企業,根據預計,三星在第一輪制裁落地後,可能就要蒙受相當於2018年銷售額20%的損失。而整體對日本產業依賴度達60%以上的韓國企業,在日漸惡化的日韓關係中,恐怕承受的壓力不比三星小。韓國財閥企業因為日韓交惡而承壓,正是趁勢削弱的不二良機。
韓國國內各方勢力不斷博弈,由於此前文在寅的反財閥行動,以及日本制裁後文在寅要求韓國企業冒著高風險以維持經濟穩定,導致了在日韓交惡後不久,《朝鮮日報》就頂著韓國社會主流的反日情緒,公開批評是文在寅政府的「一己訴求」造成了日韓交惡的後果。
8月22日,日韓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為抗議被日本移出白名單,韓國政府宣布,不再續籤於24日到期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此協議約定韓國和日本共享軍事情報信息,包括朝鮮飛彈試射等情報。日本堅決抗議韓國廢止軍情共享協定,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稱:「韓國決定終止協定,對於當下地區安全保障,完全是錯誤的判斷,日本不會接受韓方的主張,將堅決抗議。」
這場日韓爭端十分熱鬧,但是作為「大哥」的美國面對兩個「小弟」打架卻坐視不管,還是另有深意?中國學到了什麼,未來應該如何應對?歡迎在留言區發表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