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3年6月,還是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
這一天的早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的東配殿西牆外,來了一個施工隊伍,準備在這裡修建一條南北向的瀝青路。
就在他們在牆外二十米左右的地方挖洩水溝的時候,突然,挖到了一條長三十三米左右、寬一米的潔白整齊的白色石殿基。
這條寬一米左右的白色石殿基,南北走向,與避暑山莊前宮宮牆成平行線。
石基每隔半米有石柱墩一枚,殿基埋在地下半米多深處,保存完好,很明顯這是一處宮殿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下面還有宮殿遺址?
這可是一個新的問題!
按照當時的施工設計,需要把這些殿基拆除。
當時負責避暑山莊管理的李錚(徵)夫判定,這些殿基的石料是北京近郊房山白石或曲陽縣的黃山白玉石,與承德避暑山莊建築所用的石料不一致。他立即與市政施工一隊負責的程謙益商議,把洩水溝東移,以便把遺址保護下來。
同時,他向有關部門提出這條瀝青路停止施工,將這些遺址埋在地下,以便將來開發考察。
這些建議都被採納,這條路的施工就停了下來。
2.
1946年2月,李徵夫隨吳烈、吳德、李逸民等人從延安來到承德,三四月份的時候,丁盛才找到他,讓他把離宮和外八廟管起來。
他是我軍進入承德後第一任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負責人。
他首先從石材上認定,這些殿基不是避暑山莊同時期的建築,因為康乾二帝在修建避暑山莊的時候,所採用的石材,是隆華縣鸚鵡川產的淺灰色鸚鵡石,石料細膩美觀,形成了清代園林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沒有一處是用漢白玉石做宮殿基礎。
所以,他斷定,這些殿基不是清代建築遺址。
李徵夫接下來又列舉出八條依據,推測這裡可能是遼代的離宮遺址:
一、從建築形式上考查,這個殿基遺址坐西向東,是遼代建築法式;
二、承德市一些老年人說,清代離宮前宮是在遼蕭太后銀鑾殿宮殿基礎上建造的;
三、《遼史·地理志》:遼太宗在位二十二年,詔修南京、上京、離宮,這一牙帳式離宮遺址,很有可能是現在發現的避暑山莊這處;
四、《遼史·太宗本紀》:公元九三七年正月初七夜,遼太宗耶律德光從大同動身,二十三日,他的兒子耶律述律迎謁他於灤河,二十四日在行宮朝見他的母后,以此證明這裡有行宮;
五、宋使王曾在出使遼國的時候,在《上契丹事》裡寫道:
過烏灤河,東至灤州,又過墨斗嶺,一名渡雲、芹菜嶺、七十裡至柳河館。
墨斗嶺就是現在的廣仁嶺,灤河至廣仁嶺正是驛站一站之地,在當時,現在的承德市區已經是交通要道,在這裡建築行宮,是很有可能;
六、從宮址地理形式考查,這個位置乾燥高亢,向陽背風,連七百年以後的康熙都相中的地方,具備遼代臨時行宮的條件;
七、遼宮建築有契丹風格的牙帳,皇帝四時巡守,各有行在之所,承德蕭太后行宮遺址,可能就是一個捺體,屬於牙帳之類;
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天贊二年(923年)四月,攻幽門,抵鎮州阿(正定縣),撥曲陽,下北平。這樣的話,取房山石、黃山石(曲陽),比取烏山石還近便,承德通灤河、潮白河,運輸走河運更方便一些。
3.
接下來,李徵夫又說:
後來,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在遺址附近,又發現的一塊長約一米的大型石凹,也可作證。
證明這裡曾經有過古建。
畢竟,到康熙皇帝肇建避暑山莊的時候,遼國已經過去六七百年了。
4.
幾乎所有講述承德避暑山莊的文章,都把避暑山莊的歷史確定在了清代,康熙皇帝在肇建避暑山莊之前,這裡叫熱河上營,只有幾十戶人家。
清朝名臣張廷玉在《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恭跋》中說:
自京師東北行,群峰迥合,清流縈繞,至熱河而形勢融結,蔚然深秀。... ...皇上時巡過此,見而異之,念此地舊無人居,闢為離宮,無侵田廬之害,又至京師至近,奏章朝發夕至,綜理萬機,與宮中無異。
至少,由此看出,康熙皇帝是不知道此前這裡有過前朝的宮殿。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樣式雷在避暑山莊裡修建正宮,他們把萬壑松風西南的山丘鏟掉,將土方、石塊向東、向南推移,把低洼的地方填平,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高敞寬闊的臺地,在這個平臺上修建起了澹泊敬誠、煙波致爽等建築。
那麼,在施工過程中,他們有沒有發現這些白色的殿基呢?
沒有看到相關的記載。
5.
電視劇《清平樂》還在熱播。
仁宗時代,北宋與遼國和平共處了很多年,逢年過節,遼宋雙方互派使節,表示祝賀。
仁宗是個好皇帝,宋朝很多著名人物包括歐陽修、蘇轍、蘇頌、劉敞、沈括、王安石、富弼、王曾、包拯、童貫、蔡京、高俅都曾經作為使節出使遼國,他們都曾經過承德地界,而且很多人都留下過詩篇,只不過那個時候這裡還不叫承德。
他們出使走過的路叫驛道,驛道每隔三十裡左右就有驛館。
那麼王曾經過的墨斗嶺後所經過的驛館是不是現在的避暑山莊發現的遺址呢?
1982年,承德地區文化局組織遼驛調查組,對承德範圍內的驛道進行考察,想搞清楚承德範圍內的驛道和驛館所在,原平泉縣文化館長張秀夫參加了這次考察。
他在《蘇頌使遼平泉境內驛館考》中說:
因為「從古北口至中京這段驛道進入深山區潔曲登陟、無復裡堠,宋人行程錄所記館間裡距均以馬行記日景而約其裡數,故裡程互有參差,方位互有不同,... ...驛館位置多無所考。
此外,由於遼宋之間彼此之間一直互相提防,對於使節所走的路線也一直變換不定,這在沈括、劉敞等人的詩裡都有記載,所以,出使遼國的使臣們每次走過的路都有變化。
到目前為止,僅在平泉境內的神水館、土河館、就日館、紫蒙館等的位置,都沒有十分的確定。
6.
一千年前,一代名臣歐陽修出使遼國時,看到塞外風光,曾經有這樣的詩句:
北風吹沙千裡黃,馬行確犖悲摧藏。
當冬萬物慘顏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風塵道,安得朱顏長美好。
攬鞍鞭馬行勿遲,酒熟花開二月時。
一年百日風塵道,安得朱顏長美好。
承德避暑山莊,即便曾經是遼國蕭太后的「銀鑾殿」,即便曾經是宋遼使節出使時休息的驛館,但畢竟沒有解決好遼宋之間的和平共處,也就是說沒有解決好長久以來的民族關係問題。
也只有到了康熙皇帝的時候,承德避暑山莊以博大的胸懷,使中華民族得以統一,和平共處。
這也可能是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專家去研究煙波致爽殿東側這個殿基的歷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