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第一品牌 :「敦煌」飛天 「文化」是核心-敦煌,樂器...

2021-01-12 東方網

原標題: 中國民族樂器第一品牌 :「敦煌」飛天 「文化」是核心

敦煌樂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一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品牌,是毫無爭議的中國第一,圈內人都知道,中國中央民族樂團就認「敦煌」。

「國家隊」認可,消費者也買帳,在阿里今年2月公布的老字號電商銷售排名中,敦煌是唯一上榜的民樂品牌,每天敦煌牌的古箏、琵琶和二胡都被送往全國各地,老字號「觸網」活力煥發。

「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是靠做畫框和玩具才活了下來」,王國振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經過18年,2016年的銷售額2.7億、淨利潤超過4千萬。

「敦煌」如何飛天?

「最核心是,我們抓住了文化」,王國振說。

圖說: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二胡製作大師張建平。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歷史:86家民樂作坊合併而來

張建平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二胡製作大師,閔惠芬、馬曉暉等著名演奏家都用過張建平做的琴,「閔惠芬晚年的時候因為力量小了,所以給她做琴要『松』一點,但聲音不能散;而給馬曉暉的琴,要給她一點張力。」

在張建平看來,頂級民族樂器的手工製作,是永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同一個人做琴,情緒不同,做出來的琴音色也會不同。」

上世紀80年代,廠裡曾邀請閔惠芬、吳之珉、唐春貴等當時的名家——盲評二胡,「6把二胡放在一起,讓他們輪流拉琴」,結果,每把琴的製作者都被猜對了,「琴就像人一樣,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張建平製作的二胡音色甜美,上下把位通透,尤其受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張建平的家族史,可以說就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和敦煌牌的歷史。

解放前,張建平的大伯張文龍在上海開了一個作坊製作民族樂器,後來,張建平的父親張龍祥來到上海投奔哥哥,兩人此後又各立門戶製作京胡和二胡,1956年公私合營,在豫園,上海的86家民族樂器製作坊合併而成上海民族樂器合作社,其中就有張家的兩個樂器作坊,這正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前身,敦煌品牌也隨之問世。1962年9月,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功註冊「敦煌牌」商標。1963年,該商標正式啟用,沿用至今。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樂器廠眾多。不僅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二廠、三廠,還有鋼琴廠、手風琴廠、管樂廠,然而現在這些老廠大多不復存在。

為了生存,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改革開放初期竟然一度以做家具和玩具為主業,「當時,西洋樂器像潮水一般湧進來,當時是民族樂器最艱難的時期,一批大師不做琴做起了相框。」上海民族樂器的「獨苗」,就這樣「保」了下來。1998年王國振成為廠長,一查帳本「嚇了一跳」,樂器銷售利潤只有9萬元,僅靠收房租勉力維持,南京路上的店面出租、莘松路沿街的廠房出租,一年的租金倒有200萬元。

發展:文化營銷逆境騰飛

掌舵「敦煌」品牌18個年頭,回首往事,王國振依然感慨不已,「當時真是生死存亡,有人提出要降價,和周邊的家庭作坊企業爭奪市場,我說『敦煌』不僅不能降價,還要適當漲價。」

為什麼有底氣說這樣的話?王國振說,「敦煌品牌的企業核心是文化,這是一隻金飯碗,我們卻拿著金飯碗在討飯吃。」王國振認定「敦煌飛天」需要重新打文化牌,這個從鋼琴廠「空降」來的王廠長,竟然提出要把敦煌牌古箏打造成中國的「斯坦威」。

當時民族樂器市場魚龍混雜,以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為主,揚州地區有上百家小企業生產古箏,揚琴生產集中在北京、河北等地,還有蘇州的二胡、杭州的笛子。因為門檻很低,低價競爭的結果,就是粗製濫造現象嚴重。

「敦煌」高起點再出發,「首先,我們定位很明確,敦煌樂器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文化產品。」

從產品營銷到文化營銷,方向對了,「敦煌」的飛天路起步就很順,「1998年至今18年,我們的銷售額每年都保持兩位數增長。」

2001年9月29日,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東方廣播電臺在上海魯迅公園聯合舉辦「千箏和鳴——花好月圓」中秋文藝晚會。身著印有「敦煌樂器」上衣的千人古箏樂隊共同演奏,創下了一項世界吉尼斯紀錄;

2005年1月,與東方電視臺合作,在東方電視臺音樂頻道開設「敦煌國風」欄目;

2005年9月,組建「敦煌新語」樂隊,樂隊成員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近年來,在國內外音樂廳、劇院、學校等場所進行民樂表演近400場;

2009年6月,企業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1年5月,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樂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3年8月,由王潮歌導演的中央民族樂團大型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敦煌」為其量身仿製了60多個品種、80多件敦煌壁畫樂器。

有中國民樂展示的地方,就能看到「敦煌」,文化營銷和樂器銷售很快就良性循環,2004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主打產品之一——「敦煌牌」古箏產量首次突破3萬臺,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引領:用中國琴講中國故事

「敦煌杯」全國古箏、二胡、琵琶比賽;「敦煌杯」樂器製作交流比賽;「敦煌國樂」「敦煌之夜」當代名家音樂會......,近年來,在國內外著名音樂廳、劇院、音樂學府以及國際性舞臺上,帶有「敦煌」LOGO的中國民族樂器頻繁亮相。「敦煌」由此成為中國民族樂器第一品牌,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也成為中國民族樂器製造業的領軍企業、中華老字號企業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更加可貴的是,「敦煌」對於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由最初的營銷文化變為引領文化,越來越多的重要國際場合,「敦煌」正在用中國琴向全世界講中國故事。

北京奧運會期間,「敦煌」代表上海參加了「中國故事」文化展演活動,為奧運會閉幕演出研發定製了電聲二胡。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們成為「中國元素」樂坊專區的承辦單位,為世博會閉幕演出設計製作了特製琵琶。

「敦煌」的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赴世界各地傳揚民樂文化;此外,還創建了敦煌藝術學校,在我國各地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等國家設立了166家敦煌音樂教室。

由「賣產品」向「賣文化」升級,民族樂器「變身」文化產品,「敦煌」也取得了行業定價權,一件件精品古箏、二胡、琵琶,一改過去廉價陳舊的形象,標價數萬元依然受到市場熱捧。

「文化視角研發產品,產品研發挖掘文化」,這是王國振常講的話,「敦煌」每年都會更新產品目錄,2017年的目錄是一本厚厚的全彩印圖書,其中的「敦煌」產品不僅是品質優異的樂器,更是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工藝品——在民族樂器製造中注入竹刻留青、木雕、貝雕、景泰藍、漆器、古典文學、名人書畫等工藝和元素。近年來,「敦煌」出品的限量版樂器,已經成為收藏界的新寵。

傳承:工匠精神奏出五彩華章

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無論銷售業績如何增長,最受尊敬的依然是徐振高、高佔春、張建平這樣的樂器大師,這裡有不少國家勞動部認定的國家高級技師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在「敦煌」,大師不是吹出來的,而是比賽評出來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敦煌杯」樂器製作比賽,檢驗工匠水準的是中國一流的演奏家。張建平就創下過連續9次獲得第一名的記錄。在考核高級技師時,張建平的一篇論文《簡論二胡琴碼的合理使用》引起眾多評委的關注。「琴弓也很重要,二胡最主要是要靠琴弓摩擦琴弦發聲,琴弓不好也會影響一把好琴的聲音。」

每月,企業都會買票子給員工去聽音樂會,去聽民樂講座。在與上海城市劇院一起共建的民樂演藝基地,每月會有場音樂會,臺上是演奏民樂的名家,臺下是製作民族樂器的能工巧匠。中、高級工定期都會接受樂器美學、機械識圖、音樂常識、工藝製作等理論方面的培訓。

工匠精神的傳承,源於企業對匠人的尊重,「制琴的不是工人,而是匠人,是文化人,是受人尊敬的高端人才。」王國振說。

除此之外,敦煌還與上海群益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培養了近三十多在讀學生。一邊學習知識,一邊學習樂器製造技術。「這是未來一支新生的隊伍。」

相關焦點

  • 譚盾新作《敦煌遺音》(上)世界首演 「復活」敦煌古樂器遺音
    譚盾新作《敦煌遺音》(上)世界首演 「復活」敦煌古樂器遺音 2017-05-13 21:10: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 「敦煌國樂」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系列活動在敦煌開幕
    原標題:「敦煌國樂」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系列活動在敦煌開幕  近日,「敦煌國樂」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系列活動開幕式暨國樂名家音樂會在敦煌大劇院舉行。
  • 敦煌國樂 絲路流芳 記「敦煌國樂」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系列活動
    敦煌2018年7月23日電 /美通社/ -- 絲路敦煌,古代河西走廊上的明珠。自漢代張騫打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之後,古往今來,作為交通樞紐,敦煌不但是軍事、經濟重鎮,在文化藝術上也是中外交融之地。外來的音樂形式、樂器與中國固有的音樂在這裡交匯、共存並發展直至融合,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李孟曦敦煌「山楂梨」造型背後,看我國敦煌飛天之美
    飛天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洛陽伽藍記 》。書中記載:「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中國道教文化中本就有「羽人」形象和飛仙意識,在佛教「天人」傳入後,歷經中國獨特的繪畫造型觀念的陶冶,中國飛天的面貌逐漸清晰了起來,這也是經過中原本土化的一種藝術形象。
  • 《登場了敦煌》汪涵領銜探索壁畫樂器,錢正昊野孩子合作敦煌彌音
    在近期的綜藝節目中《登場了敦煌》算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個,在這檔節目中汪涵率領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組成敦煌探索團,他們攜手每一期的飛行嘉賓從多個方面探索敦煌的魅力和文化。並且以這種方式傳遞給觀眾精神上的薰陶。
  • 敦煌樂器牽手施華洛世奇、英雄鋼筆聯名正廣和汽水,上海老品牌都在...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鑲嵌鋯石的二胡、古箏等樂器。設計師介紹其靈感源於傳統經典《山海經》中日月星辰,浩瀚時空的記載。榮氏文化推出採用中國真絲印染工藝製作而成的系列「藝術口罩」。
  • 民族樂器上海製造:六角形、瓷瓶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問世
    2015年,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藝術研究所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合力推進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首席技師張建平在各種歷史數據及實踐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六角形「、」瓷瓶形」兩款民族低音拉弦樂器。 這兩款樂器的外形、發聲原理均與西方大提琴不同,更適應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音場設置,其音質、音色具有低音樂器的渾厚色彩,演奏技法也更便於拉弦樂器演奏者適應。
  • 【藝術敦煌】敦煌元素風靡網絡
    2020年8月,甘肅絲路手信聯合天貓開展「掘色敦煌」專題活動,與VANS、FLAVOUR、卡賓等品牌合作開發敦煌原創IP系列產品,用年輕觀眾喜愛的多平臺直播方式等方式,把收藏在敦煌博物館中的敦煌文物以直播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鼓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 敦煌,如何孕育了長袖飄搖的飛天形象?
    提及敦煌壁畫,風姿綽約、婀娜曼妙的飛天無疑是其代表之作。僅莫高窟的492個洞窟,就有270多個窟繪有飛天。據統計,敦煌各石窟現藏飛天4500餘身。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後來乾闥婆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有了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的技能,緊那羅也可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復又揉雜進道教羽人、中原升仙的概念,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洞窟創建之始便翩躚於石壁之上,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不再擴建而消逝。
  •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 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
    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在敦煌壁畫中有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數千件的樂器見證著古代音樂的繁盛,記錄著10個朝代絲竹繞梁的音樂盛景。本期「愛上紀錄片」公益展映活動聚焦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帶觀眾跨越千年,追尋壁畫中的音樂世界。莫高窟第220窟,是敦煌樂舞的經典代表,在這座洞窟的壁畫上,藥師佛站在蓮臺之上,流光溢彩,最為驚豔的是下方的28身樂伎,手持各種管弦樂器,奏響天籟之音。不僅是第220窟,走進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都會發現一些與敦煌樂舞有關的圖像,各種各樣的樂器加起來超過5000件。
  • 論敦煌莫高窟壁畫對油畫的影響,敦煌飛天美女欣賞,美得令人窒息 !
    被譽為世界瑰寶的敦煌莫高窟,同樣也是一片藝術與人文的聖地。就像人們說的那樣:「在敦煌,連風都是藝術。」現如今,當代藝術(尤其是架上繪畫)表現形式的多元化格局,促使了一部分年輕的藝術學子去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藝術的重要性。傳統藝術是中國人骨子裡所具有的渾然天成的民族藝術特質,需要新一代的傳承借鑑來進行新的創作。
  • 從十六國到盛唐,敦煌飛天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敦煌莫高窟飛天形象的演變則更為細膩、複雜,也更清晰地反映了絲路文化的交融,更強烈、直接地體現出中原文化的影響。十六國時期的敦煌飛天 莫高窟第275窟十六國時期的敦煌飛天(如275窟佛傳與佛本生故事畫中的天人、天女形象),仍採用西域重色暈染法
  • 敦煌故事,甘肅之聲 ——譚盾為深圳音樂廳帶來原汁原味的「敦煌...
    90後的表達更有時代感——  「從在關山月初識敦煌,莫高窟又見敦煌,到今日再聽譚盾的敦煌,感嘆千年一瞬,失落的文明如失散的珍寶。如果說莫高窟是個魔法世界,那麼譚盾絕對是個鄧布利多級別的大神,菩提飛天、九色鹿、雨天論禪、陽關離別……給人一口氣讀完6本哈利波特的爽感。」
  • 瀟灑輕盈、追逐前進、瑞氣浮動的敦煌飛天
    再現世俗風情的唐代飛天 唐前期的飛天具有世俗化傾向。造型上貼近現實生活,甚至把飛天也繪成最具時尚的女性寫照,完全成為中國寫實的仕女畫,有著鮮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風格。無論髮式、服裝首飾、衣裙飄帶,還是臉上的貼花,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
  • 中國珠寶敦煌文化主題產品"雲"上展示
    「中國珠寶」此次推出的敦煌主題文化珠寶系列,從光輝絢麗的敦煌文化中汲取靈感,提取飛天、九色鹿、三耳兔等代表性元素進行創意,結合花絲、琺瑯、鏨刻等傳統珠寶非遺技藝,成就獨具品牌魅力的新國潮珠寶,與敦煌文化氣息完美映照。
  • 「這是我們敦煌姑娘,請多關照!」
    口述〡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 李萍記錄〡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袁鵬我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1981年,18歲的我通過招考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莫高窟前的那片小樹林。
  • 展現世界樂器全貌 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亮相上海
    人民網上海10月31日電 (記者 曹玲娟)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10月28日至31日再次亮相上海。來自愛沙尼亞、奧地利、德國、俄羅斯、捷克、美國、日本、西班牙等1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100家展商及展團共同亮相,珠江、敦煌、施坦威、舒密爾、山葉等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參展。
  • 《敦煌》:給孩子的文化藝術啟蒙書,成年人打卡敦煌的旅行錦囊
    敦煌,是一節歷史課、文化課、藝術課、地理課、傳承課。張大千曾說:「如果你想成為畫家,一定要去一次敦煌。」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