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 ,美夢似路長,路裡風霜 ,風霜撲面幹,紅塵裡 ,美夢有幾多方向,找痴痴夢幻中心愛,路隨人茫茫,人生是 ,美夢與熱望,夢裡依稀, 依稀有淚光,何從何去 ,去覓我心中方向。——《倩女幽魂》
前幾天出演成年派的演員伊爾凡·汗去世了,才53歲。我想起他在劇中的一句話: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而難過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沒有來由的,我就是想去看一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電影由三個簡單的故事組成,其中第二個故事佔據影片80%的敘述篇幅,但鏡頭裡只有一人一虎,第三個故事只有寥寥數語卻信息量極大。影片播出後,第二個和第三個故事的真假性爭議也很大。
雖然語言和人物關係極簡,但是李安通過各種隱喻和設計讓影片融合了宗教、信仰以及人性黑暗、人與自然、自我矛盾等諸多命題,李安還是那個李安,敢想,敢幹,敢為人先。
我最喜歡的是他簡單又真假難辨的故事中描繪的一個人的一生,這一生像是夢,有風霜也有熱望。
第一個故事:
小時候的我們:混沌初開,覺得世界是個謎,什麼都想嘗試
童年的心態決定成長的高度,而這個時候的心態大半取決於父母。派出生的時候是動物學家接生的,他的母親慈愛,父親寬容卻不失威嚴,和小動物們作伴長大的派對世間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好奇。
他從小也沒有被作業禁錮、沒有什麼鋼琴班、畫畫班、拼音班的困擾。他是自由發揮,隨性生長的孩子。
這個孩子其實也是李安,他有和他站在一起的母親,也有一個很嚴厲的父親。他結婚了父親還是會給他寫信:「李安,你能不能像個男人。」
派的名字是因為一個遊泳池Piss(便辛),在英文裡有小便的意思。他的爸爸為什麼要給他取一個這樣的名字?
他爸有個好朋友,是個遊泳健將,他最喜歡的遊泳池就叫便辛,那裡的水澄澈到可以煮茶喝,水裡倒映著藍天,水天一色,湛藍而透亮。叔叔覺得這泳池寓意心明澄澈,會讓人心底純良,熱愛自然和生活。派的爸爸特別在意這個寓意,就給他取了這樣的名字。
名字都有寓意,我們的名字都蘊含著父母的某種寄託和期待,就像李安,因為生下他,他的父親就客居他鄉了,取名為安有兩個寓意:一是要後人不要忘了老家德安,二是紀念來臺時搭乘的「永安號」貨輪。派的父親只想讓他變成一個善良的孩子,並沒有什麼望子成龍的期待,只想讓他好好長大,因此以遊泳池命名。
這個名字的寓意跟少年的派在海上,海天一色,時而霞光萬丈,時而通透純藍,派跟它們融為一體的壯觀景象遙相呼應。
但是一開始這個名字給派帶來了太多的麻煩,上學的時候同學們經常嘲笑他叫他小便,「便辛,你的小便是不是很辛啊?」。
後來派想了個很好的辦法,他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時候把自己的名字縮寫成Pi,和圓周率π聯繫在一起,讓同學們叫他π就好了,事情總不會一次就成功,從外語課到化學課這樣持續介紹,一直到數學課他在黑板上把圓周率背到了小數點後的幾百位,驚呆了眾人。他成功的變成了派。這也為後來他在海上融會貫通那麼多科學知識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智慧獲得成功後,派幾乎開心地飛起來。
通過科學小知識獲得成功後,派又開始走向宗教領域。他同時信了兩個教,他的哥哥嘲笑他:「你要是信夠三個教,你就可以永遠放假了。」在父親的反對和母親的支持下,他還是信夠了三個教。
後來又開始研究動物心理學,他嘗試跟老虎溝通,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現場給他展示了老虎吃羊時的兇殘。企圖讓他相信:動物和人是不一樣的,派眼裡老虎的友善只是他自己眼睛的鏡像而已。
小時候的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都想去嘗試,即便經歷挫敗也心懷渴望,依然自信滿滿。懵懂青澀,有著滿溢的愛,派很快就墜入愛河,初戀總難圓滿,派因為舉家遷移只能急匆匆跟初戀告別。短暫的甜蜜過後就是長久的成長之痛的撕扯。派要開始長大了。
李安的構思真的很精巧,故事的銜接是嚴絲合縫的,派學會了遊泳,會跟動物相處,有宗教信仰基礎,會科學知識。這些,都跟他的第二個故事緊密相關。
第二個故事:
青年時期的我們:也曾意氣風發,鮮衣怒馬,想要仗劍走天涯
第二個故事其實很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派和老虎鬥智鬥勇的故事就像老人和魚的鬥爭。簡單的人物關係,極少的人物對白卻透露出非凡的人生道理。海明威曾說《老人與海》是他最好的作品,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是,在派的故事中不僅融合了人與自我、自然的鬥爭,更有自我成長的主題在裡面。
派的父母和哥哥在搬家途中被淹沒在了船裡,派因為半夜去聽雨僥倖被送到小船上,整艘輪船上只活下了派和自家動物園裡的4隻動物。鬣狗咬死了猴子和斑馬,老虎吃了鬣狗,船上就剩下了派和老虎相伴而生。
這多像長大後的我們,總有一段時光是遠離父母,獨自一個人去闖蕩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表面上裝出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決心,覺得自己真的可以做幾件大事。但也會記得父母的教誨,在無形中運用他們的處事道理。
當船上只剩下派和老虎的時候,派保持著安全的距離,因為爸爸早就讓他見識過老虎的兇猛,他再也不也會像以前一樣相信他們可以做朋友。倔強的我們一邊不讓父母為自己送行,立志自己去闖蕩,但是在機場、車站又時刻警惕,因為父母說過會有小偷和騙子。看來,即便是仗劍走天涯也需要底子。
派在和老虎的鬥爭到和諧相處的過程中體現了三個道理:
一、人最大的敵人和朋友都是自己
派一開始就和老虎鬥,從趁它不注意去船上偷糧到捕魚、接水照顧老虎。這個過程中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他不能讓老虎死了,這樣他就活不下去了。其實老虎就是派的另一面,他與他的抗爭就是自我矛盾的解決過程。
人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我的私慾、貪念和情緒等諸多問題。我們這一輩子,並不是在跟社會鬥,跟別人鬥,而是跟自己鬥。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讓這種矛盾處在平衡的狀態,就像派和老虎,老人和大魚。派不會放棄老虎,老人也不會放棄大魚,但是還是要和他們鬥,在戰鬥的過程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當然,人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我們有父母妻兒,有朋友同事,可是人生路大部分還是得靠自己走。很多話我們沒有辦法跟別人說,很多事也沒有人替你去做。身受才能感同,可是大多數時候並沒有什麼身受。誰也不能去替你活著。
人生路漫漫,獨行期很長。是誰顧影自憐,又是誰自我安慰,老虎就是派的另一面的幻化,他們很好地演繹出人自我鬥爭又接納自我的過程。
二、人活著得有知識,也得有信仰
派在和老虎爭鬥的初期靠的是自我摸索,後來他在船上找了一本書,書上詳細記載了在海上怎麼制服老虎的辦法:你開始吹哨,讓它有反應,一會兒它就開始暈船,你再使勁讓船晃。等它開始吐,你就上去,給它撒尿,說明你佔了它的地盤。如果失敗了,那就從頭再來。
派按書裡操作,果然讓老虎暈船了,但他沒能制服它。書裡的知識還是很有用的,最起碼派跟老虎不用再挨餓了,他會捕魚了。後來派用了在動物園馴服野獸的辦法降服了老虎。
這說明,知識就是力量,但是不能盡信書,實踐和經驗有時候比書本更管用,這就是社會大學為什麼這麼厲害的原因。《老人與海》中,老人就是一直靠著這麼多年的經驗出海,把大魚和自己帶向岸邊的。
光有知識很難支撐一個人走出困境、跨越黑暗,因為黑暗期太長,人很容易頹靡,很容易失去希望。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戰勝困難,而是我們早就放棄了抵抗。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更不能自己先放棄抵抗。信念和信仰的力量是支撐我們的根基,如果說科學和知識是利刃,那麼信仰是人的精氣,是能讓我們去探索更多知識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海明威和他的《老人與海》帶給我們的最大價值,也是他一直認為那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的原因,永不言敗的靈魂捍衛者是可歌可泣的。
派在白天可以跟老虎作伴,海明威說在白天不動感情是很容易的,一到晚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五彩斑斕的水母蓋住了大海,天空深邃幽蘭,老虎一直望著遠處,連它也有悲情的時候,派望向老虎目光觸及的地方,看到了母親的臉。他想起來自己信的三個教,是信仰和情感支撐他度過了無數漫漫長夜和饑寒交迫的白天。此時的信仰已經與宗教沒有太多的聯繫,而的是他內心的信念,就如同他對母親的思念。
三、慾壑難填、優哉遊哉,並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派和老虎漂流到了一個島上,很久沒有吃植物的派一醒過來就抓了一把植物吃。老虎一下船就有滿島的動物等著它,它們並不反抗,老虎根本不用實施它的捕獵技巧,派也不用勞作。
人總是需要克制自己,我們也不可能一直不勞而獲。慾壑難填最終會毀掉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也總有一天會廢掉我們。很久不出去工作都會與社會脫節,更別說每天躺著吃。很快地,派發現島上晚上就開始泛酸,這酸會蝕人,也會腐蝕動物。
派帶著老虎離開了,他的離開象徵著他秉承努力工作、遠離舒適區的人生信條,擺脫慾壑難填的斷、舍、離。
他們終於來到了有人的海岸,一靠岸,老虎就頭也不回地走了,預示著派的青年期結束了,他開始步入中年。
第三個故事:
步入中年的我們:洗盡鉛華,歷盡風浪,後來深藏功與名,世故卻不媚俗
故事講到最後,派跟作家說:我上岸以後,因為沉沒的輪船上有很多日本人,他們的政府工作人員來找我做調查。我講完第二個故事後,他們明顯的不相信。我又開始講了第三個故事:遊輪出事的時候,有四個人上了小船,我,我的媽媽,廚師和斷了腿的水手。
廚子殘忍成性,他殺死了水手,有一天,我扔掉了一個東西引起了他的不滿,他要殺我,結果媽媽跟他打起來,他殺死了我的媽媽,我怒而殺他,因為內心的愧疚廚子並沒有太多的反抗。聽完這個故事,工作人員滿意地走了。
嗜血成性的廚子;為了生存自相殘殺的醜態;母親之愛子的捨命保護;窮途末路的絕望,這些是符合成年人內心的邏輯和想像的。所以工作人員選擇相信第二個故事,其實也並不是他們相信派,而是他們忠於自己的內心的邏輯。
影片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第二個故事,用簡單數語勾勒出第三個故事。但其實,他的第三個故事蘊含的內容要比第二個故事還多。這種敘述手法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則」。
海明威在他的《午後之死》中提出,作者可以只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可以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自己去想像。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運用了冰山原則。
他在第二個故事中詳細地敘述了四個動物之間的廝殺,在第三個故事中給它們套上不同的身份,帶入不同的情景,雖然故事是短短數語,但他省略的部分卻是我們可以通過想像和經驗去填充的無限空間,省略的部分才是。
很多電影運用音樂和演員的情緒表達去拼命煽情來調動觀眾的情緒,收穫了鼻涕眼淚和紙巾之後帶動票房增長。李安運用這種冰山原則的敘述也在調動觀眾的遐想。讓你去思考到底哪個故事是真的,通過故事套入自己在生活中經歷的人性之惡,這種方法明顯要更勝一籌。
我覺得這個冰山原則是一種美學方式,它也像極了我們的處事原則。步入中年的我們,見過大風大浪,看過人性薄涼,參透了人生的很多道理,可是卻並不想把它們都說出來。就像那幾個工作人員,他們並不願意聽派的第二個故事,因為覺得太扯了,而第三個故事,只需數語,他們立刻就懂,也認同。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事情,都不再想跟人爭辯,只可意會不可言,當你到達這個人生階段的時候,就會覺得李安導演的故事設計和敘述手法真的是妙不可言。
影片的末尾,派問作家:你願意相信哪個故事?作家答:第二個。派:我覺得你選擇相信上帝。
派的內心是期待別人相信第二個故事的,因為那是他的曾經和對生活的美好希冀,誰不想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派已結婚生子,過上了普通的生活。他曾是翩翩少年,也曾經歷風霜,見慣了人世間的黑暗,但依然心懷熱望。只是,不再爭辯,也不強求任何人,就像他對作家說:這個故事是你的了。但他還是希望人們同他一樣,心懷熱望,那第二個故事便是熱望。
願意相信怎樣的故事,願意給故事中代入怎樣的個人經歷,都得看觀眾自己,這就是李安,一個靠老婆養了好幾年,經歷人間冷暖,最終蛻變的男人的思想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