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2021-01-14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古代帝王,至高無上。

從嬴政自稱始皇帝那一刻起,皇帝這一稱謂背後所代表的的權威也隨之確定,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千餘年裡,這種權威性都未減分毫,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皇帝」一詞才漸成歷史。

這種權威性是用封建制度「堆砌」而成,正是有了制度作為保證,古代王朝也成為了皇帝的「家天下」,皇帝擁有「家」裡一切物品的支配權,當然也包括女人。

通常情況下,皇帝的女人並不是只有一個,她們又一起生活在後宮中,在我們的印象中,後宮的嬪妃都是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而勾心鬥角、煞費心機,甚至不少皇帝的後宮,簡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她們圍繞著恩寵、生育、榮華、富貴等等,上演著一幕幕無休止的宮鬥戲。

當然,後宮嬪妃並不是在嬴政稱帝之後才有的產物,伴隨著男權社會的確立,女人就成為了男人的「私有財產」,只不過在君主或者帝王之家,對後宮裡嬪妃的稱謂有所不同而已。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正如《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後。

那麼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君主的香火嗎?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透過時光隧道看向周朝的后妃時,她們似乎很不服氣地再說:不要小瞧我們。

本篇筆者就從周朝獨立的王室經濟說起,聊聊周朝的后妃究竟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象徵天子王權的「鼎」

周朝獨立的王室農業經濟。

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禮記·祭義》

不少人認為,古代的天子只需要坐在華麗的宮殿中指點江山就萬事俱備了,其實並非如此,至少周朝的天子不是如此,因為他們有時候還需要親自執犁把耕地。

正如上述《禮記》中的引用,說的就是天子有藉田千畝,在春耕之時,帶著禮帽親自耕種,而諸侯也需如此,只不過他們只有藉田百畝,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從藉田得到食物也成為了祭品。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得知,周王室為了維繫日常開支,除了向諸侯國徵收貢賦外,還有獨立的王室農業經濟,而藉田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蠶桑和畜養。

桑樹

先說蠶桑。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禮記·祭義》

說的是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當然這種「公有」,是為了王室或者諸侯自用,維繫日常生活,畢竟古代不像我們現在一樣,缺了東西,只需買買買就能解決日常所需。

再說畜養。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牛、刲羊、擊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國語·楚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子祭天,要親自射殺牲畜,而王后一定要親自舂好祭祀的黍稷,諸侯祭祀宗廟也是如此,當然這裡需要射殺的牲畜,就是王室或者諸侯自己所畜養,這雖然說的是祭祀的禮節,但也道出了飼養牲畜也是王室農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

周朝時期農桑是主業,畜養也不可或缺,耕、織、畜結合構成了當時小農經濟的典型形式,而這種模式最終能帶來什麼樣的效益呢?

正在吃桑葉的蠶

這點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給出了期盼,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雖然說的是普通民眾,但王公貴族通過這種經濟模式,勢必也能滿足自給自足。

那麼周朝的后妃在這種模式中,是否只是坐享其成呢,很顯然,並不是,因為蠶桑等活動的生產,周王后妃是主要參與者、主持者和監管者。

周朝后妃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於蠶室,奉種浴於川,桑於公桑,風戾以食之。——《禮記·祭義》

養蠶和採摘桑葉在周朝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所有的後宮之人都可以直接參與,根據上述引用,我們可以得知,周王室會通過佔卜的形式,在後宮中選擇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到公家的桑園裡採摘桑葉。

既然后妃在經濟生活中如此重要,那麼周天子的後宮后妃究竟有多少人呢?《烈女傳·宋鮑女宗》記載:夫禮,天子十二,諸侯九,卿大夫三,士二,說的是按照禮制天子娶妻的標準是十二人,不過這標準似乎有點少,而鄭注引《春秋說》亦言天子去十二妃為夏制,這也意味著周代情況似已經發生了變化。

西周時期的文物

此外,據《禮記·昏義》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則說明周朝以王后為首的后妃人數竟高達100多人,有些人就認為這只是一個虛數,並不屬實,不過如果結合周朝后妃的職責還得從事蠶桑生產,設置人數較多的后妃,也並不是毫無根據。

那麼周代后妃僅僅直接參與蠶桑生產就完了嗎,其實並沒有,她們還有製作衣履的職責,當然這點亦可以看成是蠶桑生產的組成部分,畢竟養蠶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絲綢。

《烈女傳·楚白貞姬》記載:妾幸得充後宮,執箕帚,掌衣履,拂枕席,託為妃匹,這裡的「掌衣履」指的就是製作衣履,當然這裡的衣履覆蓋面很廣,包括日常的衣物,也包括祭服、朝服。

由此可見,周朝后妃並不是並不是單純的宮廷消費群體,而是王室經濟的直接參與者,所以她們並不會給王室造成負擔,反而會為王室創造增值財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周朝設置人數眾多的后妃,那是有目的,畢竟多個人,也就意味著會創造出更多的王室財富。

周朝后妃與蠶桑生產。

詔後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以為祭服。——《周禮·天官》

既然蠶桑生產在王室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會受到周王室的格外重視,那麼周朝后妃是如何參與蠶桑生產的呢,我們來具體說說。

傳統手工織布機

正如上述引用所說,意思是周王下詔告訴王后率領外命婦和內命婦開始在北郊養蠶,以製作祭服,其中的「內命婦」指的是王后以下的九嬪、世婦等周王妃嬪,而外命婦指的是卿大夫和士階層的妻子。

由此可見,蠶桑生產活動是一種由王后親自主持經營,貴族婦女共同參與的模式,如《呂氏春秋·上農》記載: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

這其實也和治理國家一樣,地位越高,承擔的職責也越多,周朝后妃在這種模式下,不僅需要親力親為,而且還得監督其她貴婦要盡心盡力,不能有所懈怠。

這點也在《禮記·月令》中有著明確規定,即:后妃齊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說的就是后妃們齋戒,親自到東郊採桑,禁止婦女裝飾打扮,減少她們的其他雜務,以鼓勵她們有更多時間投入養蠶。

蠶絲

當然既然有了職責規定,那考核自然也不能少,所以這就需要「分繭稱絲效功」和「比其大小與其粗良而賞罰之」,以此達到「無有敢惰」的目的。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周朝后妃有後、夫人、嬪、世婦、御妻之別,而御妻的地位是最為卑微的,但他們卻是蠶桑生產的主要監督和承擔者,這也好理解,畢竟周朝后妃中御妻的人數最多,所以她們也是被考核的主要對象。

此外,周朝還設置了專門輔助王后管理和考核嬪妃蠶桑活動的官員——典婦功,《周禮·天官》記載:典婦功掌婦式之法,以授嬪婦及內人女功之事齎……辨其苦良,比其小大而賈之物書而楬之,以共王及後之用,頒之於內府。

有了職責規定,有了考核標準,這就夠了嗎,當然不夠,因為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所以就需要按月付給從事生產者粟米,即「稍食」(也就是月俸),而御妻也負責「均其稍食」。

蠶和蠶絲

由此可見,王室的蠶桑生產活動中,主持經營者是王后,生產的主體參與者是後宮嬪妃,此外還有協助王后進行管理的專門官職,這是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也是王室經濟供給的重要保障,這也進一步指出了,周王后妃在王室生產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不單單是為了傳承香火。

周朝以后妃從事蠶桑生產的目的。

古之帝王必有命民……命於其君,然後得乘飾車駢馬衣文錦,未有命者,不得衣。——《尚書大傳》

周王室讓后妃從事蠶桑生產,僅僅是因為王室日常生活中自身所需嗎,其實不然,如果這是生產的唯一目的,那麼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後宮嬪妃參與,也沒必要制定一整套的規章制度來保證,所以還有其它的目的。

那就是為了滿足周王賜予臣子命服的需要,正如上述《尚書大傳》中的記載,則是說明了帝王命民才得衣,當然這裡的「衣」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衣服,而是「衣絲」。

周朝等級制度森嚴,為了強化王權的需要,統治者會動用一切手段來貫徹這種等級制度,而服飾的差異,則是其中一種手段,貴族和庶人的服飾區別主要在質料上,即貴族才能穿絲帛製成的衣服,衣絲也就成為了貴族特權的象徵,平民「無命不得衣」,這就出現了「命服」。

周朝的等級制度

周朝時期的命服均為絲帛織品,《周禮正義》記載:未有織者為絲,已織者為帛,凡王宮及公卿大夫之服,並染絲而織之,無士以下,則服染繒,《玉藻》云:『士不衣織』,是也,這則進一步指出了衣絲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

周朝時期官員隊伍已經相對龐大,這也就導致了天子命服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天子要命服,最起碼要先有服,而這服從哪裡來,當然並不能讓臣子們自己做,不然不就亂七八糟而無章法了,所以只能後宮嬪妃承擔起製作命服的責任。

周王在分封策命時,命服是十分重要的,受命者首先應得到能體現自己地位的命服,如《公羊傳·莊公元年》記載:命者何?加我服也,所以命服的這種性質,再加上周王室其他形式的賜服,這就導致了命服等王室製衣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周朝時期的后妃很忙。

周朝都城(模擬圖)

說到這,不少人又會說了,難道不能讓增加點男人分擔這項忙碌的工作嗎,其實還真不能,因為從養蠶到最後的製成衣服,這中間需要的數道程序,都決定了婦女是最適宜的生產者,此外,周王的後宮也並不是外人想進就能進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並不全是為了傳承香火,至少周朝后妃並不是如此,以周朝王后為首,后妃們主要以蠶桑生產的主持者、參與者和監管者的身份直接為王室經濟做出貢獻,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周王室的蠶桑生產活動,除了滿足最基本的衣飾需求,更多則是為了滿足政治上的需要,周朝的統治者必須藉助服飾來區分等級,進而維護周王的最高統治權,也就是說后妃們從事的蠶桑生產通過命服的形式間接地為王權專製做出了貢獻。

周朝的故事

周朝的后妃不僅有著為王室創造財富的經濟職責,而且成為了周朝王權政治的間接促進者,所以她們並不是純粹的後宮消費群體,也不會為王室開支造成負擔,所以儘可能多的設立后妃,是一種增加經濟收入的需要,而不是周朝國君單純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私慾。

這也難怪當我們認為周朝后妃主要的職責是傳承香火時,她們會憤憤不平地認為,是我們小瞧了她們。

對此,您怎麼看?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這裡的周朝其實是指西周時期,到了東周時期,隨著禮崩樂壞程度的加劇,等級制度也遭到破壞,王室后妃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本文暫不分述。】

參考文獻:《禮記》、《國語》、《孟子》、《烈女傳》、《周禮》、《周禮正義》、《尚書大傳》、《公羊傳》、《呂氏春秋》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是指什麼?古代帝王的后妃真的很多嗎?
    我們通常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形容帝王的後宮,其中「三宮六院」其實是因明清故宮的建築而來,而「七十二嬪妃」則是泛指帝王后宮規模龐大,而並非特指皇帝後宮人數。至於皇帝後宮的人數,則完全取決於皇帝本人的喜好。
  • 帝王后宮: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宮嬪妃有哪些品級?
    帝王的後宮一般與皇帝接見大臣的前朝向連接,形成了一種坐北朝面、前殿後寢、家國一體的宮廷結構。在後宮居住的主人,除了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就是各種嬪妃了。成百上千的后妃成為這個家庭的主體,她們逐漸形成一種完善的體制。
  • 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
    對清朝後宮的等級,普通觀眾已有基本認知,不過總體仍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們一併了解清楚。清朝後宮分為八個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至於每個月的用度,上下尊卑的禮儀,尤其是周邊奴才的尊上踩下,我們在劇中也能窺見一二。我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就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家庭也不例外。皇后是妻;皇貴妃至嬪4個等級為妾;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僅為通房,不算妾室,沒有朝服和朝冠。
  • 古代妃子是如何侍寢的?周朝很科學,唐朝要排隊,這個朝代最奇葩
    而這些嬪妃就會鑽進被子裡。不過朝代不一樣,侍寢的規矩也會大不相同。周朝皇帝看天時周代人們做的事情都喜歡按照天體、陰陽、歷數做決定,所以嬪妃侍寢的順序,也是按照月亮來分配。我們都知道初一和十五月亮會變得非常圓,15~30這十幾天裡面月亮就會慢慢變窄。
  • 古代皇帝選嬪妃侍寢的潛規則:后妃年過50歲就不能侍寢
    人們常說,帝王的後宮擁有三千佳麗。其實,三千佳麗不過是個虛數。應該說,帝王的後宮擁有多少后妃是有一整套宮廷制度的。
  • 古代帝王究竟是如何來選擇後宮嬪妃的?其中有一條標準最至關重要
    古代帝王究竟是如何來選擇後宮嬪妃的?其中有一條標準最至關重要話說古人講究「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古代帝王們打著這樣理直氣壯的旗號,把挑選嬪妃充裕後宮當成國家大事,大肆採選美女也成了事關天下百姓福祉的要事。
  • 清朝嬪妃為什麼穿花盆底鞋?為了方便皇帝,還為了預防此事發生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中國古代風俗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各位,清朝嬪妃喜歡穿「花盆底鞋」。所謂「花盆底鞋」,可以理解成鞋子下邊有著一個類似花瓶的東西,高度大約8——15釐米。
  • 夢回古代,小女子入後宮飛上枝頭變鳳凰,漫談嬪妃森嚴等級制度
    隨著《大明風華》、《清平樂》、《延禧攻略》等古裝歷史劇的熱播,古代後宮女子的生活場景被現代人所熟悉,很多歷史發燒的愛好者,有想夢回宋朝的,有想夢回明朝的,還有想夢回大清朝的,特別懷揣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少女,想學學從一個宮女到皇后逆襲之路,其實,古代後宮女子的升遷之路是很艱難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後宮管理。
  • 乾隆帝后妃中唯一來自納蘭家族的嬪妃是誰?
    乾隆帝后妃中唯一來自納蘭家族的嬪妃是誰?文\蕭夢納蘭明珠是康熙朝的重臣,也是權臣,後因朋黨之罪被罷黜,雖復出但已不受重用。但納蘭明珠是一個聰明的人,他靠著自己的智慧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和重用,除了這之外,納蘭明珠還有三個優秀的兒子,今天要說的這位乾隆帝后妃中唯一來自納蘭家族的嬪妃就是納蘭明珠第三子揆方的孫女,也就是納蘭明珠的曾孫女,她就是乾隆帝的舒妃葉赫那拉氏。
  • 女史箴圖|古代後宮模範女性圖鑑
    《女史箴圖》源自西晉文學家張華所著的《女史箴》一文,該文意在諷刺晉惠帝時賈后專權善妒,繼而標榜忠於古代帝王社稷的宮廷后妃,宣揚封建社會的婦德。全畫共12段,現存9段,每段配以《女史箴》文字內容——01馮媛當熊玄熊攀檻,馮媛趨進;夫豈無畏,知死不吝!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方便皇帝
    近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很多觀眾了解到清朝的禮儀與習俗和歷史上的其他朝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朝後宮嬪妃的髮型服飾乃至鞋子都非常特別,尤其是後宮娘娘們都穿著花盆底鞋,顯得身材高挑,走路的時候必須有人攙扶,看起來尊貴又嫵媚,其實她們穿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 她一入宮就是貴妃,獨得雍正寵愛,是雍正後宮生育能力最強的后妃
    可是,當我們翻開歷史,去尋找歷史中的華妃時,我們發現,雍正的後宮中並沒有一個被封為華妃的女子,若是根據《甄嬛傳》中華妃是年羹堯的妹妹這個線索去查找,我們發現,雍正的後宮中確實有個后妃是年羹堯的妹妹,她就是敦肅皇貴妃年氏。
  • 古代皇帝死後,新皇帝怎麼對待後宮3000小媽,有一種現在也難接受
    今天咱們聊聊古代宮廷後宮的那些事兒,話說古代皇帝,都有後宮佳麗3000左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皇帝若是死了,後宮這幾千美女將何去何從?是回家,還是繼續在宮裡度過餘生?接下來咱們就來解析一下!據記載一般皇帝死後,後宮的幾千美女將有這幾種方式生活!中國古代朝代很多,不同的朝代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
  • 後宮全是皇帝嬪妃,太醫卻可以隨意出入,為什麼皇帝不提防
    自從階級社會建立開始,古代的皇帝身旁就擁有大量專業伺候他的人,這其中有婢女也有宦官。婢女的崗位職責是給皇帝端茶遞水,服侍生活起居,有時被君王看上了誰,還將會把他提拔為妃子。可是有一個很現實的難題,宦官的工作場所是在內宮,也就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這就難免常常會觸碰到后妃,因此從漢朝開始,宦官就全部改成閹人了(之後宦官徹底相當於太監),那樣做也是防止出現穢亂後宮的事。有一種說法便是:皇帝後宮,除開皇上以外,沒有第二個男人。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除開皇上外,後宮中還會有別的男人,這種人便是太醫。而且太醫肯定不是太監。
  • 「三宮六院」是何意,「七十二妃」從哪來,後宮裡還有多少秘密?
    古代的老百姓跟我們一樣,歷朝歷代遵循的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傳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對皇帝的後宮充滿著好奇。那民間傳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是否真實,皇宮裡眾多妃嬪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 揭秘古代皇帝特別製作的四大淫具,完爆現代情趣用品
    說起來,中國古代皇帝大都後宮擁有三千佳麗,因此歷史上很少有不風流成性、荒淫無度的皇帝。這些皇帝在朝堂上日理萬機之後,就把召幸後宮嬪妃作為自己輕鬆一把的淫樂生活。 三、骰子:唐玄宗決定夜晚侍寢人選的創新工具所謂侍寢,就是俗話所說的古代皇宮中嬪妃們侍候皇帝睡覺。這是嬪妃獲得皇帝寵幸的必由之途,也是皇帝與嬪妃們的寢宮之樂。古代皇帝後宮中的嬪妃眾多,也正因為嬪妃太多,皇帝為了決定侍寢人選,嬪妃為了邀寵爭幸,就發生了許多令今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傳說。
  • 古代嬪妃超過50歲,為什麼就不能為皇帝侍寢?只是因為年老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是處在一個男中女卑的社會時期中,在這一時期中,男子的地位一生下來就比女人要高,而且女人必須只能依靠著男人來生活,甚至在當時女人也只不過是一個生孩子的工具罷了,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尊嚴和自由,同時也沒有辦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和婚姻。
  • 後宮嬪妃衣食無憂安心宮鬥?其實錯了,她們能睡通鋪就不錯了
    在近幾年來,古代的影視劇是特別的火爆的,而且許多人也特別喜歡去看一些古代的影視劇,因為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僅能夠或多或少地去了解一些歷史,同時還能夠讓我們看到古代的人們生活得有多麼的悲慘和落後。大部分的古裝劇所講述的都是後宮中嬪妃和皇帝的事情,而我們通過這些古裝劇也能夠看出生活在後宮中的嬪妃,都是過著錦衣玉食,衣食無憂的生活。比如說《甄嬛傳》中的那些嬪妃不僅吃得好,而且穿的也非常的奢華,所以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感嘆,難怪國庫中的錢沒得那麼快,都被皇帝拿來討好這些女人了。
  • 古代皇帝駕崩要嬪妃陪葬,如果嬪妃不願意怎麼辦?結局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所享有的待遇是全國最高的,除了居住的地方很奢華外,吃穿都很講究,最重要的是,這些皇帝不僅有主宰一切的權力,甚至還有後宮嬪妃,令許多男人特別羨慕。今天的我們,思想已變得更加開放、更加開明,到了古代,人們還是很封建、很迷信,特別是古代的皇帝,他們生前、死後都享用著榮華富貴。帝死後,不但有大量金銀珠寶為自己陪葬,也有許多後宮美女為自己殉葬。遠古時期,由於女子的身份地位相對較低,所以說,如果女子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的話,那就得嫁給一個有權勢的人,而在當時,做皇帝的嬪妃成了古代女子非常渴望的一件事。
  • 古代皇帝們的性生活真的很精彩嗎?當真!
    到這裡便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的侍寢制度,以方便大家日後用更專業的角度觀看後宮戲。 后妃制度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禮記》中記載周代后妃制度:「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御妻。」共計五等,稱之五官,也是說一共有一百二十六個級別的后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