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2021-03-01 不吃魚的城裡貓

   

   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個傳奇。要不是他自我介紹,我怎樣也不會相信,站在我面前這位中等身材,面容慈祥,精神矍鑠的男子,是一位已經73歲高齡的老人。他就是和兒子在老家長治市屯留區上村鎮王莊村籌建以宣傳民俗文化,弘揚傳統精神為目的,從而讓人們追本溯源,返璞歸真,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的趙建文老先生。

 

   他熱情地帶著我們在他還在不斷籌建完善的農苑觀看,他矯健的步伐,沉穩而有力,一邊走一邊給我們介紹這個農苑的籌建情況。

 

   農苑籌建於2018年2月,哪時候周邊地區到處都在實施舊城改造和五道五治,心裡早就有籌建農苑盤劃的趙總看準時機,用3毛錢一塊的價格收購舊磚,因為當時新磚的價格在6毛以上,這樣非但給他節省了一大筆錢,還給了他一個想法,就是把農苑打造成自己心裡的樣式——能夠喚起他青春記憶的格調。大到整個庭院的規劃布局,小到每一條甬道的曲直迴環,都是他和兒子經過無數次精心研究設計的。他在這塊自己花24萬元收購,佔地七千多平米,原來用作打水泥管道而後廢棄的荒地上,投資400多萬元,建成了一座返璞歸真,弘揚中國民俗文化的農苑。

 

     農苑在修建過程中還原古時「土、木、磚、瓦、石」的建築特點,所有構建都由匠人遵循傳統工藝手工打造而成,形成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北地區農村院落的整體風格,古樸自然、返璞歸真。園區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傳統工藝展示園、紅色文化民俗園、農村院落民宿園。 

 

    位於東邊的傳統工藝展示園內有白酒古法釀造展示廳、滷水豆腐工藝展示廳、煎餅手工技藝展示廳、農具展覽館、上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等。主要是展示一些在現代社會已屬罕見甚至失傳的古法製造工藝,使這些傳統工藝能夠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並得以延續和傳承。

 

  農苑西邊是兩排六七十年代那種青磚灰瓦的房舍。後面一排是紅色文化民俗園,園內是按照中國不同時期設立的民俗館。青磚鋪就的甬道曲直迴環,各種野花小草恣意生長,一下子讓你的心安靜下來,有種回歸自然的安逸和寧靜。房間內分別展示了相應時期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歷史特點和巨大變遷,設有懷舊館、紅色文化紀念展覽館、書畫館、國學文化講堂、舊時光體驗館等,旨在追憶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主要展示了民間收集的革命時期的各類日用物品、書籍、報刊、農具、炊具等,展示樣品大到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書籍,小到不同時期老百姓在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種類繁多,涉及面廣,有很厚重的年代感和深遠的時代意義,生動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帶領勤勞智慧的人民群眾如何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一步步翻身,實現獨立、自強,弘揚了紅色文化富含的不畏艱難、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以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秀傳承。

 

      紅色文化,傳承的不僅僅是物品,更是一種精神。紅色文化,瞻仰的不僅僅是英雄事跡,更是一種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紅色文化,留下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追憶,更是一種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力量。紅色文化,教我們永遠不忘初心,更要砥礪前行。

 

       農村院落民宿園是山西民居和綠色園林的天然結合,石階、木門、溪流、野花、一片綠色掩映中的灰磚綠瓦.讓人真的體驗「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的田園生活。同時還設立了年畫小館,舊時光遊戲場等場所。年畫小館由幾套不同時期民居風格的居所組成,右邊兩套濃縮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特點。收藏了近百張不同時期上世紀風靡一時家家戶戶必貼的經典年畫。沿著石塊鋪就的臺階拾階而上,院內綠草茵茵,花開嬌豔,外屋擺放著古色古香八仙桌和條凳,牆上周圍貼著用玻璃裱糊了的年畫。裡屋靠窗一盤大炕,陽光透過木格子窗玻璃撒在炕上,給人的感覺,溫暖、踏實,想丟棄一切繁雜,回歸簡單、淳樸的歲月,躺下來,美美睡一覺。

 

     靠左邊的年畫小屋,裡面的布置特具現代風情,小院裡,花卉裝飾下的鞦韆蕩著悠閒的歲月,鳥兒鳴叫著飛來飛去。兩邊的年畫小屋相互對應,相互陪襯,讓人感受我們的生活由簡樸到富麗,由低配置到高品質之間的變化,從而喚起人們珍視來之不易的現代生活,回歸真善美的品德。

 

      在院子前面除了花卉,樓臺亭榭,瓜棚和小菜園,還布置有射箭場和一塊命名為「那些年,一起走過的歡樂時光」的場地,可以踢毽子、丟沙包、跳房子、抓石子、跳皮筋、彈玻璃球等遊戲。當看到這些遊戲項目,你有沒有一種回歸童年,返璞歸真的感覺?

 

    當我們跟著趙建文老先生穿過漂亮的月亮門,經過青磚鋪就的甬道進入到他的辦公室,都被房間裡的布置驚呆了,迎面一張古樸的八仙桌,四條木凳子擺放周圍,桌上一個圓圓的託盤中,幾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能見到的茶碗圍著一把同年代的茶壺,靜靜地等著客人的到來。迎面牆上一副題為《半籃花生》的四展平貼畫兩邊分別掛著南京長江大橋的影畫,靠東的一面牆上懸掛著紅色剪紙,題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勝利萬歲」的裱糊畫,靠東牆紅漆斑駁的桌子上豎放著一整套毛澤東選集舊版書籍。整個屋子的布置,從家具、日用品到門窗的樣式結構,給人有種穿越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感覺。

 

   覺察到我們流露出的驚詫表情,純樸的趙老先生一邊給我們燜大葉茶,一邊笑著說,「我喜歡這種擺設,這種風格,不是我故意擺樣子給別人看,而是那個時候,正是我的青春年華,激情歲月時期,在那個年代,奠定了我一生的信仰,就是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緊跟時代步伐,為黨為人民貢獻一生。人必須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撐,才能心存感恩,從而不斷鞭笞身心,去為自己的信仰而奮鬥。」

 

   很為趙老先生的話語感動,這就是他對信仰的認識和理解。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程,他親身體會,也躬身力行。他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加入黨組織,黨的信仰和宗旨已成為他人生奮鬥的坐標,為了黨,為了人民,一直在前進的道路上,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我一生愛國,擁護中國共產黨,咱們國家有許多有燦爛的文化,但近幾年,一些商家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棄道德,良心於不顧,生產的東西摻假,勾兌,擾亂了市場的安定,損壞了許多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到性命。我和兒子籌建這個農苑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本溯源,復古歸真,讓人們重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倡導真善美,鄙棄假醜惡。」

 

   我們不約而同地為趙老先生的這段話鼓起了掌,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質。

   

    趙老先生告訴我們,他一生愛酒,為了傳承中華酒文化,只要是地缸發酵、古法釀製的酒他都收藏儲存。在離農苑往西1千米左右他家老宅的地方,有一個他藏酒的地方,那是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修的地下避難防空洞。因為是在他家的宅基地上,他先後投資120萬元修建了集藏酒和觀賞為一體的地下通道和農家樂園。這個窖藏和他家的農家樂園中間僅隔著一條路。原來,村裡要通公路,就把他家的老宅一分為二了。

 

   趙老先生把道路前面那部分,修建成上面為一個歐式小花園,五顏六色的花卉和風格別致的涼亭讓人留戀忘返。下面是四通八達,婉曲迴環的地下窖藏。窖藏在地面6米以下,窖洞全年恆溫恆溼,溫度保持在16攝氏度左右,窖內地氣濃厚,能夠使酒緩慢均勻地自然老熟,醇香綿柔。我們跟隨他拾階而下,猶如進入地下迷宮,沿途有白熾燈照明,趙老先生安頓我們要快步行走,因為時間長了怕裡面的冷空氣和外面空氣對流,對酒的儲藏不利。窖藏裡有的地方很低矮,得彎腰低頭才能通過,趙老先生說有幾條隧道是抗戰時期挖的地道,用來躲避日本鬼子的,他在修建窖藏時候,儘量讓這幾條隧道保持原貌,以維護它們的歷史價值。每一條隧洞中都放著酒罈子,有的已經標註了名字,原來是私人藏酒區。這個區僅有30個藏位,在此藏酒的客戶有的是為兒女嫁娶留個紀念,有的是想便於跟朋友來趙府農家樂旅館把酒言歡、慢慢品嘗,還有的是用於收藏增值。窖藏所用的儲酒容器均為土陶缸,它透氣性好,既能揮發掉白酒中的硫化物,又能吸收外界環境的精華。進入地下窖藏,猶如童年時期觀看《地道戰》的實景劇。我們為這九曲連環十八彎的地下窖藏讚嘆不已,也為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的勤勞智慧和頑強不屈,勇於奮鬥的精神感動。

 

   從地下窖藏出來,來到路對面的農家樂旅館,進得大門,立即為氣派豪華的建築折腕嘆服,這是一座現代化的歐式建築,樓上分別設有舒適整潔的寢室,高雅脫俗的撞球廳,清新優雅的棋牌間和音質一流的KTV包廂,靠近南面的陽臺處,還有格調優雅的品茶聊天區,這裡完全是一個集餐飲、娛樂、休憩等功能於一體,住宿休閒配套設施齊全,適合城裡人節假日來空氣新鮮的農村小住的理想之地。我們不由得為趙老先生的智慧和靈活的經商頭腦驚嘆叫絕。

 

   當我們又返回趙老先生的農苑,他和他的妻子女兒為我們做了幾個小菜,都是自家菜院裡採摘的綠色蔬菜,趙老先生拿出他的藏酒招待我們,他端起酒杯說,我非常感謝你們特地來採訪觀看我的農苑,我是個廣交朋友的人,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第一杯酒,咱們喝過之後,就得改口了,不能再叫老闆,老總啥的,聽著彆扭,就叫老趙!我喜歡別人叫我老趙,這樣顯得親近,我也覺得自己還年輕,還能幹幾年。聽著他帶著山東口音的話語是那麼誠懇,我們都改口叫他老趙了。

 

   幾杯酒下肚,老趙話語又多起來,他說,王莊村是個移民村,他們老家是山東青州市郊區一個叫馬戶的小村子。他的小名叫青州,就是父輩為了紀念故土給他起的,揭示了他們骨子裡那一縷濃鬱鄉愁的寄託。

 

  生存,是生命的要義。而「背井離鄉」又是在多少淚水和不舍後才出現的萬般無奈和一步三回頭。

 

  在歷史上那次有名的光緒三年自然災荒時期,旱災導致山東人民顆粒無收,民不聊生,老趙的爺爺被父親用扁擔挑著,和一群老鄉搭伴告別故鄉的山水,懷揣難以割捨的鄉愁,輾轉顛沛來到「見苗三分收」的山西上黨盆地,在一個叫王莊的村子落腳,同時也把山東人的生活習慣和勤勞吃苦,不拘小節的脾性帶到這裡,山東移民抱團取暖,團結一致,逐漸影響兼容了村子裡當地人的習性。他們把攤大鏊煎餅,滷肉等技術帶到第二故土並在這裡發揚光大,可見,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經不只是人,食物也跟隨著人們的腳步在不斷傳播流轉,衍化,生根。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王莊村的村民們在村支兩委幹部帶領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晉東南地區實力最強的機械打井隊伍,專業打井,他們打井,種菜,攤煎餅等。在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好形勢下,又率先發展循環生態農業產業,走出了一條「養豬――豬糞沼氣池填加料――沼氣能發電供暖――沼氣池廢料回肥大棚種植」的新路子,王莊村目前成為了垃圾處理綜合利用省市重點示範村。

 

   在村民這樣積極奔小康的精神感召下,退休了在市裡開撞球廳賺到第一桶金的老趙也坐不住了,是啊,自己不能就這樣在家養老,也得幹點啥啊,尤其是從年輕當兵走出去,由一名輪大釺的普通鍋爐工一直幹到長治市鞋帽廠廠長,從遠離家園的晉安幾經輾轉調到離家幾十裡地的市裡,雖然從未停息自己的腳步,但總感覺沒有為自己生長的家鄉,為父老鄉親們做點什麼。於是,他把黨組織關係和戶口一起遷回王莊村,真正成了一位村民,他要在當地辦實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餘熱。

有困難是肯定的,先不說經濟投資,只談人力這方面,兒子女兒都在市裡上班,妻子也要在市裡照看孫子,只有年事已高的他一個人在村裡打拼。但他咬牙堅持下來了,想起1990年自己臨危受命,擔當起岌岌可危的鞋帽廠廠長,本來也可以靠著大樹好乘涼,但不想隨遇而安的他派人到呂梁,南五縣,雁北,河南等地多次要帳,那是何等的艱難卓絕。好不容易要回了30多萬元,本想讓廠子起死回生,卻招惹了大麻煩,稅務來要稅,工商來要費,銀行要貸款,客戶要欠款,工人也來要欠薪……一個想幹一番事業的男子漢,當時被四面夾攻,哪種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可想而知。

 

 但是,無論怎樣艱難,這位鋼筋鐵骨的男子漢還是挺過來了,在最困難時期,他甚至趕會擺過地攤,把童裝廠和鞋帽廠積壓庫存的貨批發出去賣,西到安澤,東到左權,南到晉城,北到沁縣,方圓幾百裡都留下了他南徵北戰,堅韌不屈的身影。這些對他來說,未嘗不是一筆人生路上的財富。

 

  所以,在全村人你追我趕的致富路上,他也不甘落後,他先後開辦了農家樂小旅館和以弘揚民俗文化為主的農苑,目前,農苑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天天爆滿。當問起老趙的發展前景,他笑著說,下一步希望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塊搞起來,讓更多的人走進農苑,體驗民俗文化,感受中華傳承。

 

「有人說,你這麼大年齡了,還折騰個啥啊。我今天也感覺不比以前,有點力不從心,現在我已經把許多業務上的事託付給兒子了,好在我這個兒子也對這個事業有信心,我帶他一段,剩下的路,讓他自己去走,要讓兒孫後代學會打拼,不能坐享其成。最重要的是,無論幹什麼,都要以信為本,以誠經商,打造屬於自己品牌的文化,讓自己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

 

       在我們剛準備起身告辭時,趙老先生的兒子回來了,他叫趙曉軍,一個剛進不惑之年的男子。他見到我們,靦腆的一笑,又讓我們坐下,給我們重新續上茶水。他說,從小受父親的教導,就是做事要先學會做人,雖然上學後跟隨父母在市裡居住,但離土不離鄉,家庭的培育,鄉親的感染,骨子裡山東大漢的血脈傳承讓他深愛著這片熱土地。從小就夢想著在自己的家鄉有一番作為,報效父老鄉親。

 

在政府和村委的大力支持感召下,趙曉軍回村和父親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建設和嘔心瀝血的打造,終於讓「農苑」初具規模。趙曉軍說,按說,我和父母親都有工作,在市裡有房子,我們完全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過安逸的生活,可我們為何還要回村子裡來受這個罪?正如父親說的,我們耗費巨大的精力、財力創建「農苑」,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返璞歸真,追本溯源,回歸真善美的道德理念,讓社會更純潔,更美好。從而實現自己人生的最大值。民俗文化苑傾力打造成晉東南地區最具特色和觀賞性的文化園區,努力成為長治市屯留區一個嶄新的景觀和旗幟。

 

我們為趙曉軍的話喝彩,我們為「農苑」的前景祝福,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走進農苑,了解民俗文化。正如農苑大門上掛的那付木製的牌子:紅色基因傳承中華生生相息,農耕文化滋養華夏延綿不絕。

 

趙老先生的農苑外,生長著一大片向日葵花海,它們那一張張仰望陽光的笑臉,追尋光明的姿態,就是趙建文老先生人生的真實寫照。王莊村是山東的縮影,趙建文老先生身上不但有山東人的憨厚、勤懇、實幹,更有一種自信、自立、自愛、自強,不服老,不服輸的忘我拼搏精神,會感染許許多多的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趙建文老先生一生孜孜追求,鍥而不捨的精神一直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學習的榜樣。

 

作者簡介:城裡老貓,原名宋晶,晉人,喜詩文遊玩。

 

相關焦點

  • 【最美洞頭人】海霞媽媽王銀玉: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最美洞頭人】海霞媽媽王銀玉: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2020年12月07日 17:08:16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王銀玉是區海霞媽媽平安志願者服務協會會長,今年是她在海霞媽媽服務隊的第3個年頭,海霞媽媽志願者服務隊成員已發展到將近400名,平均年齡超過67歲,她們是一群特殊的熱心人。
  •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海航為首位退休籤派員孫秀玲舉行歡送會
    2020年7月7日,海口——本報訊(通訊員 張利花 作者單位 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海航集團旗下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南航空)運控部北京分部為首位退休的籤派員孫秀玲舉辦了一場溫馨的歡送會,歡送會當天恰逢孫秀玲的生日,在場領導及同事為孫秀玲齊唱生日歌,並送上生日蛋糕和衷心的祝福
  •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記退休老幹部陳坤志
    2010年退休後,處於對公益事業的特殊情感,他把在職時的工作作風、工作方法和工作熱情帶回家鄉頂效,為家鄉老年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為新區關心下一代工作,為家鄉水利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情系社區心懷群眾  2010年底,年過花甲的陳坤志退休回到頂效,本該安享晚年的他總是靜不下心來休息。
  • 榆樹——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榆樹為榆科,落葉喬木。在我國分布極廣, 尤其是在江南一帶, 可謂「有村必有榆」 。遼寧山區有野生分布, 家栽也極為普遍。而移植在我國南方的則以赤榆為多,是栽種培育盆景的良材,由於它枝條生長發芽容易,成為栽培盆景的優良品種。在我國南方所有的榆樹,大多數作為盆景栽種,而它在北方卻是高大挺拔的喬木。榆樹樹皮深灰色,老時呈鱗裂。葉小橢圓狀卵形,邊緣有單鋸齒,質厚而硬,葉面光亮,暗綠色,很符合盆景製作的藝術要求。榆皮肥厚,愈傷性良好,較大創傷面積也能癒合,用「蓄枝截幹」的手法銜接樹幹的駁口,幾乎看不出傷愈痕跡。
  • 美嶺村: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約十二時許,劉曉東書記健步走上小舞臺,向這次午宴的捐資鄉賢劉完火、謝妙真伉儷表示衷謝後,一場別開生面的節目為午宴拉開了序幕。劉曉東書記手拿話筒和手拿響盞的劉秀婷女士在本村南音組的伴奏下,合唱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老南曲《三千兩金》,博得了陣陣掌聲。
  • 海門區能仁小學陸 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為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他還經常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學科外競賽,多名學生獲省市等級獎,如九二年五月組織學生參加首屆「亞細亞杯」標點符號應用知識競賽,取得了理想成績,本人獲組織獎。改上數學後同樣放棄休息時間做好培優工作,為讓優生掌握解題技巧,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於一些難題或關鍵的題目,常常一個晚上花上數小時反覆思考與推敲,努力尋找最佳策略與多種解法。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起環遊瀘沽湖暢享婆娑世界
    大落水村是瀘沽湖畔開發的最早的一個村莊了,摩梭人家的木房子很多,為遊客提供了食宿,十分便捷,住在這裡不管前往任何景點都比較方便,白天可以到湖邊走走,小酌一番,看看碧綠的湖水,體驗獨特的搖曳豬槽船,享受快樂時光,整個人都非常的放鬆。到了傍晚,這裡也非常熱鬧,熱情好客的本土摩梭人會穿起最具有特色傳統服飾,唱歌跳舞,好不歡快。
  • 一片真情系桑榆
    在牛年新春來臨之際,為切實把離退休幹部工作做好、做細、做實,洛陽分院黨政認真開展了離退休老同志、困難老黨員走訪慰問活動,把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送到老領導、老同志手中。分院在離退休幹部工作中堅持關愛關心,對重病、失獨、家庭負擔重等有特殊困難的離退休老同志及其近親屬進行了走訪和幫扶,結合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重要節日,為大家送上節日祝福和慰問品;落實好離退休老同志健康體檢工作;協調做好異地離退休老同志的醫療報銷、社區服務保障功能銜接等服務工作,大家的歸屬感進一步增強。
  • 石門橋鎮建國前老黨員踴躍為疫情防控捐款
    有這樣一群人,經歷過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為爭取民族解放前赴後繼;有這樣一群人,浴血奮戰、枕戈待旦,見證了黨旗獵獵下共和國的誕生;有這樣一群人,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用奮鬥鑄就了國家輝煌的新紀元。烽煙戰火的年代,這個僅有17歲的熱血青年深受哥哥尹康民感染,積極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加入到解放戰爭後勤保障工作,為維護村莊穩定和村民安全獻力獻策。如今,村莊疫情防控實行閉環式管理,嚴格管控人員流動,以免發生交叉感染。這個89周歲的老黨員,每天只要身體允許,就算步履蹣跚也要到執勤點看一看、管一管、站一站,依如那個堅毅的少年模樣。
  • 泰山街道大華社區為耄耋老人補拍婚紗照
    老人合影 這對相知相契的老夫妻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結婚至今71年了,爺爺王正寶今年91歲,以前是大橋四處工會主席,當年滿腔抱負、年少有為,在外實實在在為人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