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村(dxcn916):一個有趣有味的公眾號
相看兩不厭
作者 | 丁小村
一
猶太作家辛格有一部著名的小說,題目譯成漢語《市場角落的斯賓諾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孤獨的哲學家。
我們知道古來有很多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往往活成了這個世間最孤獨的人——在世人看來是痴傻、是清高、是多餘人……
這是因為他們追尋人間和宇宙的大問題,往往耗盡一生,還未必能求得答案。因此世間很多俗事,在他們來說是多餘的、是負擔、是生命的無價值的浪費。他們這樣過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可能是值得爭議的問題。
所以在選擇學業的時候,很少有年輕人選擇哲學作為自己的終身專業——這實在是太冒險了,也太瘋狂了。
辛格小說中的孤獨的哲學家,他內心裡裝滿了可以仰望的無盡星空,他視野中充塞著可以俯視的芸芸眾生……但在俗世生活方面,他是個低能兒、是個嬰兒、笨拙到讓人笑話。
二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讀這部小說,忍不住想要笑出來。感覺像他這樣活著,就是一種笑料。
但我四十多歲再讀這個小說的時候,感覺到一種曠世的孤獨。因為人生說到底,是一場孤獨的行旅——你身邊行走著喧嚷的人群,他們卻不可能進入你的內心,和你感受同樣的快樂或者痛苦、也不能幫你承受靈魂的險境,甚至在你調入心靈的險境的時候,也沒有任何人能拉你一把。
如果你去探討一下那些不想再忍受煎熬輕生的人,你會發現,在他們決心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他們的——所有的劫難,都得自己去承擔、去承受、去了斷。
這樣看來,小說中這個哲學家,其實跟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有時候想的是升官發財、想的是手握黃金,想的是寶馬香車;他想的是與古來的聖者對話、在浩瀚的宇宙漫遊、試圖求解曠古唯有的難題……當我們感覺人生很失敗的時候,他也可能會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功夫。
這樣想來,一個哲學家和一個俗人,其實都是一樣的:談不上誰更高大,誰更渺小;也談不上誰更可笑,誰更莊嚴;更說不上誰更可憐,誰更得意……
三
反過來,如果我們稍微放下塵世的俗事、人生的浮華,回到一種嬰兒狀態,試著讓世界變成一個陌生的場景……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哲學家的潛質,有一顆哲學家般孤獨、清高的心。
比如某個周末,我騎著自行車,行走二十公裡,到了城外一座小山上,站在山梁上,回望來處,那些冒著炊煙的村莊、遠遠的高樓林立的城市、繁忙的馬路和如水的車流……這一切都像一場巨幕電影的場景,我突然發現自己成了看風景的人,正如兩句詩所言:
曾幾何時,我是被看的風景;但現在,我站在了樓上,我在看風景;我是看風景中的人,我也看那些看風景的人——當然包括我自己……
這時候,我儼然成了一個孤獨的哲學家,像嬰兒一樣好奇、像痴傻一樣問傻問題、像唱歌的學徒一樣試著發出一聲來自腹部和胸腔的原聲……
我看到樹葉在風中抖動,看到水波在湖中漣漪,看到山色在夏日明媚;
我聽到風從耳邊穿過,聽到鳥聲自由快樂,聽到一隻蜜蜂的翅膀扇動;我想到我三歲時趴在媽媽的肩上,被一個大人逗哭的情景;
我想到我十歲時第一次看外鄉人表演雜技,被一個舞刀的女孩所吸引,我感覺自己「愛上了」她;
我想到我十五歲的時候一個人帶著行李到一座陌生的小城;想到我二十八歲的時候一次食物中毒,坐在鐵軌邊痛不欲生,想要一頭栽進鐵軌……
這一切都像一場電影大片,有形無形、有聲無聲、有我無我……在我眼前放映出來,是現實,也是回憶;是演出,也是創作;是觀看,也是表演——
這一刻,我和我自己、我和我的世界、我和眼前的一切自然風景,既融為一體,又隔空觀看,既山重水複,又柳暗花明;既窮極無路,又豁然開朗……
四
我不知不覺地,我從一個俗人:考慮飲食男女、想著一夜暴富、想著手握富貴和權柄、想著一切的喜怒哀樂——變成了一個哲學家:看自己也看世界,經歷著眼前的風景也想像著無邊宇宙,笑對自己渺小的人生,也關懷自己暖心的熱腸……
這多好啊,哪怕我們忙碌的一輩子,有幾個這樣短暫的時刻,我們就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到無以復加的人、一個只有眼前沒有未來的人、一個吃飯不知道味道做夢不知道感覺的人……
李白的詩:
我們不厭惡世界,也不埋怨自己;我們不小瞧自己,也不鄙視對方;我們不拋棄自我,又不失落世界……作為哲學家的我,和作為俗人的我,相看兩不厭——
有一種在其中又超乎其外的快樂,這多好啊!
-The End-
點點右下角在看,轉發,是對作者最好的支持,謝謝!
點下邊的題目連結,閱讀公號最新熱文:
◆1989年夏天的兩封信
◆男到中年當自省
◆悲喜乃人生常態,得失會天天經歷
圖文註明外全部為丁小村原創,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均不得轉載
丁小村(dxcn916) | 有趣、有味;文藝的、思想的
這世界太嘈雜,因此我讀書和寫作
長按上邊二維碼關注我,點下邊「閱讀原文」看前一天
▼感謝對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二維碼讚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