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讀過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晚上睡著了,他的五官竟互相比較起來,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在這場辯論大賽裡,每個五官都絞盡腦汁誇大自己的能耐,唯獨眉毛說不出來自己有什麼實際作用。
人類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臉上的毛髮都基本退化了,只留下了眉毛和鬍子,當然,女性就只剩下了眉毛。所以,這個眉毛究竟有什麼用途呢?
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眉毛既然沒被被進化淘汰掉,肯定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我們先從功能方面來看,眉毛其實可以起到遮擋作用,防止雨水、汗水流入眼睛,還可以減輕陽光對眼睛的灼射,從而保護好眼睛。現代社會,盲人能夠生存,如果是在石器時代或更早,那麼,眼瞎活下去的機率就很低了。
除了保護眼睛,眉毛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能夠傳遞情感信號:眉毛總在無聲之間表達出人的內心世界,雙眉的舒展、收攏、揚起、下垂可反映出喜、怒、哀、樂等複雜的內心活動。所以,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所謂「雙眉如許,能載閒愁,山若欲語,眉亦應語」——眉毛對情緒的傳達比眼睛還要快,被心理學家譽為心情變化的指示器,據說某些國家在訓練特工時,特別強調要讀懂眉毛的微表情。
在中國文化中,有很多的成語、典故來形容眉毛的表達感情的作用:愛慕時,「眉目傳情」「眉來眼去」;生氣時「橫眉怒目」「橫眉冷對千夫指」;悲憤不滿時,「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撒酒祭雄傑,揚眉劍出鞘」;高興時,「眉飛色舞」「眉開眼笑」;得意時,「揚眉吐氣」;煩惱時,「眉頭緊鎖」「愁眉苦臉」「顰眉蹙額」。南宋詞人史達祖的「雙眉最現愁深淺」,周邦彥的「一段傷春,都在眉間」和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都是借眉抒情的千古佳句。
當然,從古至今,眉毛的最大作用還是裝飾。
眉妝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大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女性就已經開始通過畫眉來修飾眉形,《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特別是到了唐代,人們對於眉妝的熱愛到達了頂峰,有史書記載,當時的唐明皇曾令畫工作《十眉圖》,當然現在已不可考。
在各種文學著作中,形容一個女子的時候,都不會忘記對眉毛的描述,《紅樓夢》裡寶玉初見黛玉,他的印象是:「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而描寫寶釵的美:「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更有直接將蛾眉用作絕代佳人的代稱,屈原《離騷》中描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宛轉蛾眉馬前死」。
成語中,形容女人眉毛好看時,有:眉清目秀、眉目如畫、眉似新月、濃眉大眼、皓齒蛾眉等;形容男性則有「兩眉如峰、眉如春山、峨眉如劍」等,彰顯出陽剛之氣。
到了現代,女性們更把妝容的重點放在了眉毛上,因為大家都知道,眉毛=美貌,好看的眉毛不僅能修飾臉型的缺點,還能提升自己的氣質。所以,各種眉型潮流變化不斷,眉妝產品也層出不窮,這方面想必平時大家都接觸得太多了,就不做贅述了。
總之,物競天擇,眉毛並沒有隨著其他的毛髮一起退化掉,肯定是有它的理由的。想像一下一個人沒有眉毛的樣子,一定面目可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