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傳聞中的陳芊芊》熱播,網上好評一片。劇中的男主角韓爍,人設討喜,贏得了很多劇粉的喜歡。而「韓爍」的扮演者丁禹兮更是爆紅,不僅接連登上頭部熱門綜藝,更是參與拍攝了多本雜誌的封面。
「韓爍」大火引發的蝴蝶效應,導致丁禹兮爆紅。從根本來講,丁禹兮的爆紅實則是坐享「韓爍」這個人設帶來的紅利。
萬物互聯時代,每個人都有人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設」這個話題:
人設:人物設定,主要包括人物造型和角色的設計,起初只用在遊戲人物的設計上,後來被廣泛用於娛樂圈。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人設。而根據施予者的不同,人設共有兩種存在形式:
01 / 自我設定的人設
自我設定的人設,即我們對自己的人物設定。就是我們想向外界展現的自我形象,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個人IP。網際網路時代,個人IP的塑造和維護非常重要。
國內辦公軟體培訓大神秋葉老師,在還沒有出名之前他的本職是一名大學老師,所以經常會用PPT做課件,日積月累中發現自己做的不錯,於是就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後來延伸到了表格和文檔,慢慢開始做線上課程,出版相關的工具書籍等。
秋葉老師的教育IP就是他自己設定的人設IP,他通過微博和公眾號的定位,線上課程的開發售賣和相關工具書籍的出版,不斷的在受眾群體中強化該人設。「教育大牛」這個人設讓那些想學習ppt,word,excel的同學,都會優先選擇他的課程。,秋葉老師有口皆碑,這就是人設帶來的紅利。
秋葉老師的人設,是建立在他的愛好和優勢之上的,所以自我人設的設定,一般建立在我們希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這個基礎上,這點也完全符合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只要我們能夠找到並發揮自己優勢的方向,輔之合理有效的學習和訓練,就能取得應有的成績。
簡而言之,瓦拉赫效應就是找到我們的優勢,並將之無限放大。
最新一季的《最強大腦》新導師攸佳寧教授,她在闡述自己為什麼要參加《最強大腦》時說,節目組之所以邀請她,是因為今年的國際賽採取的是「駭客馬拉松」賽制,這對選手的抗壓能力要求非常高,而攸佳寧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節目組想請她設計全新的賽制,加入更多的壓力因素,激發選手的潛力,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以最高的水準迎戰國際戰隊的挑戰。
攸佳寧教授的人設是心理壓力方面的專家,正如她自己所說的,她在原本的領域基本算是已經打通關了,她將自己的專業優勢無限放大了之後,贏得了圈外人的認可,於是才有了《最強大腦》節目組的邀請,才有了今年全新賽制下更好看的節目。
我們給自己設定的人設,都希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瓦拉赫效應的作用正是如此,它能充分發揮個人的長板優勢,讓人設更具有說服力和競爭力。
02 / 被別人定義的人設
被別人定義的人設,即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印象,這個人設是別人給予我們的。
被別人定義的人設是別人根據我們的行為表現,給予我們的人設標籤,這個人設往往存在片面化或絕對化,不夠真實。
俄國大文豪普希金對「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麗非常痴迷,最終如願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兩人結婚後普希金才發現,娜坦麗確實很美,但是他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他喜歡寫詩,娜坦麗喜歡四處遊玩,參加豪華的舞會。為了滿足娜坦麗的要求,普希金先是停止了文學創作,而後欠下了巨額債務,最後為了娜坦麗在和別人決鬥時不幸身亡。
普希金看到娜坦麗美麗的外表,就覺得娜坦麗是完美的,沒有缺點,他陷入了暈輪效應的假象:
暈輪效應:又為光環效應,暗指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會被對方的優秀特質所吸引,由此判定對方各方面都非常優秀,而實際上這個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完美,所謂的各方面都很優秀只是我們的想像。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暈輪效應的存在,致使普希金對娜坦麗出現了認知上的偏差,而對娜坦麗完「完美人設」的認定最終讓一代文豪以悲劇收場。
由此可見,被別人定義的人設與真實的人物形象往往會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很容易呈現兩極化:太優秀或不太行。但無論是我們自己設定的人設,還是別人給予的人設,都是基於我們展現給他人的印象而來。
在極具個性表達的萬物互聯時代,我們向外展現的機會和渠道也越來越多,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更需要樹立旗幟鮮明的人設。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更需要人設。原因在於讓別人更容易記住我們,不同平臺展現的人設可以讓我們標籤化,與眾不同,同時人設可以讓我們的競爭力更凸顯,更人格化。
很多人對謝娜的印象大多和搞笑,氛圍相關,同時主持界的女主持人和她風格類似的很少,這就形成了她獨有的人設和硬核的競爭力,所以很多人都稱她是國內綜藝主持界的一姐。
謝娜懷孕之後,就安心在家養胎,再沒錄過任何節目。但是她的事業一點都沒受影響,重新回到觀眾視野裡的她,綜藝節目依舊一個接一個。李艾曾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這麼評價謝娜:有娜娜在的地方,氣氛一定好。這是對她氛圍擔當人設的最大肯定。
由此可見,人設讓她的競爭力更明顯。反之,她也需要這樣的人設來確立她的主持風格和在觀眾心中的主持形象。這種人和人設之間的彼此需求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現實演繹:
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類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級的需求就越基本,越是高級的需求就越為人類所特有。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被需要,被尊重,被記住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更大的價值。我們之所以需要人設是因為可以通過人設,讓自身的特點更標籤化,更立體化,從而滿足我們的這些心理需求。但凡成功人士,都是能與人設共存,坐享人設紅利的極好範例。
雖然每個人都有人設,但並不是每個人設都能長久共存,人設崩塌的情況時有發生,我們要想做到與人設長期共存,坐享人設紅利,就需要從人設的兩種存在形式著手:對於自我設定的人設,太過誇大、完美的人設雖然討喜但容易崩塌,所以自我設定的「完美」人設要做到人設與自我認知的高度統一和人設下的知行合一;對於別人給予的我們的人設,如果不真實我們就要適機打破,建立新的人設或用自我設定的人設取而代之,同時還要注意人設的印象管理,避免陷入暈輪效應的印象陷阱。
01 / 基於人設,做到客觀的自我認知
我們在給自己設定人設時,要具備客觀的自我認知。即人設要與人形成真正的統一,要時刻明白,人與人設之間的差距,以及人才是支撐人設的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和人設長期共存,進而收穫人設紅利。
人們很容易在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接受不和諧的信息,對自己的認知出現偏差,這種現象被稱為特魯斯效應:
特魯斯效應:人們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的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受特魯斯效應的影響,我們常常會陷入對自身認識不準確的認知陷阱。就像古語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韓爍」這個人設之所以大火,一是因為編劇對於這個人物的設定比較豐滿,頗有靈氣,很討喜;二是因為丁禹兮對於這個角色的詮釋非常到位,所以「韓爍」的火源於丁禹兮演「活」了他。
「韓爍」帶來的人設紅利,不僅讓丁禹兮得到了更多劇粉的喜歡,而且在他演技的加持下,拿到了更多的資源和曝光機會,丁禹兮的演繹之路勢必會走的更久遠。
由此,我們應該知道,丁禹兮的爆紅,起於「韓爍」這個角色,但關鍵還是丁禹兮的演技與「韓爍」人設的合二為一。所以要想和人設共存,坐享人設紅利,關鍵在於:自我認知與人設的高度統一,即「我」能否撐起設定的「我」這個人設。
所以,我們在給自己設定人設時,要做到客觀的認識自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知己。看到自己的實力,明確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對自己的實力有著客觀公正的判斷
2、用辯證的方式看待自己。在分析自身優劣時,保持冷靜和客觀
3、理性看待別人的意見,有效的甄別和過濾不真實的猜測和妄斷,積極的吸取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4、不斷嘗試,任何能力都是在不斷嘗試中精進提升的,通過嘗試來為人設蓄積力量
每個人都可以有多種人設,但只有與自身認知相吻合的人物設定才能更長久,更有培養和挖掘的意義。所以,與人設共存,坐享人設紅利,就需要我們基於人設,做到客觀的自我認知,將人設和自我認知實現高度統一。
02 / 基於人設,做到知行合一
自我設定的人設,要想做到與之長期共存,還需要知行合一。
《王陽明哲學》中提到,知行合一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篤實,便是行;行得明覺,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過程與行的過程是相終始的。這裡的「知」不是指知識,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後真的去做。
人設雖然是主觀設定的,但是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起著一定的約束和指導作用,我們要真切的知道人設的內涵的同時,還要做到知行合一,這樣才能與人設長期共存,坐享人設紅利。
張杰,知名歌手,被人們稱作「Live王」。這樣的人設在歌手圈的分量極重,而他的這個人設卻是他通過一步步努力立起來的。
眾所周知,藝人唱歌時,為了保證現場效果,很少全開麥。所以很多歌手每每唱歌時都選擇不開麥。但是張杰為了提升唱功,他暫別歌壇選擇去國外專門學習聲樂知識和發聲技巧。為了保證氣息穩定,他常年保持鍛鍊的好習慣,而長期的堅持訓練使他的氣息非常穩,高音也很漂亮。久而久之,經過演唱會、綜藝等一系列展現機會,他的「Live王」的人設就立起來了。
隨後,張杰推出了未·Live巡迴演唱會,通過實際行動,不僅強化了大眾對他「Live王」的人設認知,而且也收到了人設紅利帶來的益處:演唱會場場爆滿。
由此可見,要想和人設共存,坐享人設紅利,我們需要基於人設,做到知行合一,具體做法如下:
1、明確人設的內涵。即我們給自己設定的人設,需要哪些支撐能力
2、圍繞人設的支撐能力,針對性的刻意練習,不斷精進
3、時刻銘記人設的外在意義,行為舉止要受其約束,不能肆意而為
建立人設不難,難在要想與人設長期共存,就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基礎上,不斷精進相關能力,夯實人設基礎,強化大眾對我們的人設認知,才能坐享人設紅利。
03 / 基於人設的印象管理
人設有兩種存在方式,對於被別人定義的人設,我們要敢於打破不真實的人設,更要明白人設印象管理的重要性。
投射效應認為:我們會存在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即以自己的意志評判別人,實則是你眼中的自己不一定是別人眼中的你,反之亦然。
正是因為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習慣的以自己的喜好為參照物去評判別人,難免就會出現印象偏差。比如人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人們總是習慣性的以第一印象為評判標準去判斷一個人,如果第一印象很好,就會一直認為這個人很不錯,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就會把這個人打入「冷宮」,不會再有好印象。
比如近期在浪姐表現很突出的吳昕,她雖然是大本營的主持人,卻很少有人會關注到她,所以被大家稱作「小透明」。但是在近期的公演舞臺上,她扮相甜美,一字馬贏得了網上的一片喝彩,自己寫的rap不僅道出了她勇於面對爭議的心理,節奏感更是不輸那些rap唱將,這次的舞臺表現驚豔了一票人,同時也打破了大眾對她「小透明」的人設印象。
所以,對於被人給予我們的不真實的人設,我們要敢於打破並建立新人設,於此同時,要重視對人設的印象管理:
1、對於別人給予我們的不真實的人設,我們要尋找機會,選取適合的契機趁機打破;
2、用自我設定的人設/新人設代替被別人設定的不真實人設
3、明確人設內涵,做到知行合一
4、時刻注意人設的印象管理:避免暈輪效應極端的負面影響(太優秀/不太行);避免刻板印象的固化影響(他人對我們的認知偏見)
在我看來,雖然我們無法決定別人眼中的自己,但是基於人設的印象管理卻非常重要也勢在必行。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我們可以通過印象管理,尋找機會,打破固有印象,建立新的人設印象,達成與人設的長期共存,坐享人設紅利。
李笑來在《人設》一書中說,讓人看到的外在生活,叫人設;不被人了解的內在生活,叫人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會帶著「面具」生活,但是在人人都需要人設的年代,建立真實人設,與人設長期共存,我們才可以坐享人設帶來的紅利,如何做呢?
1、基於人設,做到客觀的自我認知。即建立真實的自我人設
2、基於人設,做到知行合一,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人設崩塌,長期與人設共存
3、基於人設的印象管理,即我們要打破他人給予我們的不真實的人設,也要用自我設定的人設/新人設取而代之,加強人設賦能,坐享人設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