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清華大學博士生翁帆嫁給楊振寧,她以為她和楊振寧結合是相愛的人關係的水到渠成卻沒想到他們的婚姻會引起轟動。因為她28歲,楊振寧82歲。因為楊振寧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成績斐然。有人說楊振寧老牛吃嫩草,有人說翁帆貪圖楊振寧的財產。
事實呢?兩個人重聚前,翁帆人生沉落,不知未來模樣。楊振寧失去髮妻,孤單寂寞。是緣分,讓兩個不會交集的人走到了一起。一晃,轟動一時的爺孫戀已過十六年。如果不是楊振寧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分院的名譽院長上了新聞,很多人已忘記這對夫妻,忘記曾有個女孩不懼流言嫁給了一位老人。
1976年7月,陽光正熱,翁帆在廣東潮州的一戶人家誕生。順風順水的長到了18歲,考入汕頭大學。離開了父母的管束,翁帆像一隻脫韁的野馬,身體裡的反叛因子集體爆發,她不再乖,性格開始張揚,變得恣意妄為。她不僅穿衣大膽前衛,還染了一頭扎眼的金髮。目光也不再像高中時候只流連於書本,興趣使然,他參加了學校裡的模特隊,穿高跟鞋走T臺的她是學校裡別樣的風景。
這一年,楊振寧應邀帶妻子杜致禮來汕頭大學參加首屆世界華人物理學大會。大一新生翁帆負責接待他們。誰都沒有想到,一段奇妙的緣分在悄悄展開。1998年,翁帆大學畢業,先是在汕頭南安集團工作,一個多月後,她辭掉工作,隻身去了深圳,在一家高爾夫俱樂部擔任翻譯。離開汕頭,是因為翁帆遇到了愛情。愛情至上的翁帆,即使愛的人不優秀,即使彼此間不夠了解,但為愛,翁帆願放棄一切,也敢面對未知的陌生。
或許是柴米油鹽衝淡了愛情,或許是相愛的人出現了矛盾。結婚兩年後,翁帆離婚了。不知道是現實讓翁帆看到了自己知識的貧乏,還是她想用象牙塔的安靜療婚姻的傷。離婚後,翁帆回歸校園,進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讀研。這一年,2002年楊振寧80歲,髮妻杜致禮病重,落葉歸根,楊振寧和妻子回到祖國,定居清華園。2003年,陪伴楊振寧53年的妻子杜致禮病逝,楊振寧的生活變得異常冷清。
他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在林間散步,一個人看書、看電視,然後,一個人,默默睡覺。無人與他立黃昏,無人問他粥可溫。孤獨,像蠶,一點一點啃噬楊振寧,他渴望有人走進他,填滿他的時間空隙。
一切都有安排,我們只需等待。
研二時,翁帆一人到香港遊玩,面對擁擠的人流,想著自己目前的處境,翁帆心裡有些失落,她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突然間,她想到了大一時她接待過,後來,還偶有書信聯繫的楊振寧,想起他曾說:他和太太一般會到香港中文大學來度假。
她突然渴望這個她認為很有智慧的人給她提些人生建議,如果能把她從現在的處境中解救出來更好。
她給楊振寧寫了信。
她沒有想到,她的信會如風吹皺楊振寧乾涸的心,更沒有想到,這信,讓她有了不一樣的未來。
楊振寧回了信,並邀她到香港中文大學見面。
此時,楊振寧邀請翁帆,是因為寂寞,是他希望有人攪動一下他死海一樣的生活。
翁帆應約,是禮貌,是期望自己的生活因為楊振寧出現轉機。
楊振寧不是翁帆想像中的垂垂老矣,年齡的距離沒有影響兩個人的談興,這讓楊振寧以後再邀翁帆,她都欣然前往。楊振寧枯寂的生活因為翁帆有了亮色。但這時,他們只是朋友。
朋友走向戀人,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
2004年的5月份,香港的鳳凰花開了,看著紅豔豔的鳳凰花,楊振寧想到了翁帆,遂邀請翁帆到石澳遊玩。穿著高跟鞋的翁帆在走一段陡峭的山路時,臉上露出了為難和猶豫,楊振寧看了,自然地牽起她的手。此時,兩人不知道,這一牽就是餘生。
7月,翁帆和好友去內蒙旅遊,途中她接到楊振寧的電話,邀請她去清華園的家中做客。旅遊回來,翁帆趕到清華園,走進「歸根居」,她看到桌上擺著楊振寧吩咐保姆準備的飯菜,心裡不禁一陣溫暖。兩個人談笑風生,楊振寧風趣幽默翁帆落落大方。友情悄悄蛻變。就像兩人婚後接受訪談,楊瀾問翁帆什麼時候,將對一位科學家和長輩的尊敬或崇拜變成了愛情?翁帆說:「不知不覺中。當一個女人崇拜一個男人的時候,假如這個男人又喜歡或者愛她,那麼這個女人是很容易愛上這個男人的。」
不知不覺中,楊振寧走進了翁帆心裡。從北京回到廣州的翁帆想到楊振寧,想到兩人在一起的片段,心裡出現了她不敢相信的情愫,她沒有遮掩,把情愫化成詩通過郵件傳給了楊振寧。詩中寫道:「無悔我愛,惟餘欣喜,有意逃出,心已陷入……觸汝額發,氣息拂手,無聲勝有。」詩真切地表達著翁帆內心的矛盾,年齡的差距讓翁帆不敢接受自己的心意,愛的感覺讓她不忍放棄,愛,還是不愛?翁帆猶疑。她希望楊振寧給她答案。而且,她也不知道,她是愛,楊振寧呢?對她是愛情還是友情?
詩也是她對楊振寧的試探。很快,她收到楊振寧修改的詩,看著楊振寧改的詩,翁帆的心定了,她欣喜、又嬌羞地說:「那是你的詩」。兩人以詩為橋,跨過了年齡,向彼此靠攏。2004年國慶,楊振寧約翁帆到廣西北海旅行。
碧海藍天,兩個人騎著雙人自行車,在椰林小道享受獨屬二人的快樂。旅遊結束,回到北京的楊振寧打電話向翁帆求婚。翁帆又驚又喜,她笑問楊振寧:「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楊振寧聽了,許她:「下次見面一定補給你。」
兩個心意相通的人確定了關係,讓翁帆心裡打鼓的是她不知道父母會不會接受一個比他們年齡還大的人做女婿,她小心翼翼地把她和楊振寧的事情告訴父母。
聽到女兒的決定翁帆的父母很是驚詫,但女兒已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最終他們還是對女兒的決定選擇了尊重和支持。2004年12月24日上午,楊振寧和翁帆領了結婚證,並向外界公布了婚訊。他們的結合如石子驚起千層浪。
年齡的差距,楊振寧的社會地位,楊振寧和翁帆的結合在很多人眼裡成了交易,認為他們是「老夫貪戀美色,少妻貪圖名利」,認為他們有傷風化。
但愛情是很玄妙的東西,沒有道理可講,一旦彼此有了感覺,年齡、地位這些外在的東西都會被自動屏蔽。
況且,就是沒有愛情,人家願意一樹梨花壓海棠,別人也沒有資格指手畫腳。不論人家的生活是一地雞毛,還是琴瑟和諧,好像跟別人也沒有關係。可就有人喜歡操心,喜歡看笑話,喜歡拿放大鏡審視別人,找證據證明別人錯誤,自己正確。
不無聊嗎?現實打臉。兩人結婚十六年,沒有婚變。楊振寧雖已98歲,依舊精神矍鑠,翁帆的眼角眉梢依舊帶笑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愛情的意義在於幫助對方提高,同時也提高自己。」
翁帆的細心照顧,讓楊振寧重新煥發了生命的光彩,雖已九十多歲,仍能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也很少因為身體耽誤給學生們上課,有時還參加一些娛樂活動。翁帆,在楊振寧的帶領下,前幾年考入清華大學,攻讀建築學院的博士學位,常踏著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跡到各地考察文物古蹟,也常撰寫專業論文。
以後,即使楊振寧不在了,依靠自己的學術地位她也能生活得很好。兩人如纏繞在一起的樹,互相給予營養,共同成長,而這,也應該是婚姻的意義。不在年齡相當,不在門當戶對,只在互相給予,只在共同成長,只在歲月靜好,活出彼此希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