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報導,由於疫情帶來的影響,口罩成為了全球各國民眾的生活必需品,法國方面就針對各國口罩質量來了場大比拼,而統計數字下四口之家每月口罩費用近228歐元(約1700人民幣),於是便通過對市面上的三種價位的各國熱門口罩進行測試以判斷性價比。測試結果顯示,巴黎藥房質量堪憂,而中國口罩排名讓人意外,竟以極低價格跑到了性價比第一。
「高價高質」?國產口罩「物美價廉」
據了解,測試的三種口罩分別價值24.5歐元、16.9歐元以及5歐元,前兩者都是藥房和超市的口罩,最後那個是零售的「地攤貨」。「價高質量一定不會差」的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對這些口罩進行測試的時候法國實驗室卻意外發現,在三種口罩都有相當強的細菌和病毒過濾功能前提下,最便宜的口罩卻能夠擁有最好的透氣性,而前兩者遠遠達不到,這意味著「地攤貨」能夠給任何人佩戴,但前兩者卻相當容易引發呼吸困難。
當然,最便宜的那個自然就是來自中國的口罩。那麼問題便來了,為什麼那些質量明明不完全達標的口罩可以賣那麼貴,但中國的口罩卻能賣這麼便宜而且質量又好呢?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口罩稀缺的情況下法國允許部分存在問題,但防護能力足夠的口罩入市,這就使得部分非醫用但是隔絕能力強且輕便的材料疊加製成的口罩出現,材料成本也就高上去了。另外,由於是發達國家,「福利社會」帶來 的負面效果就使得缺少利潤的基本製造業稀少,人力、設備也就更貴,因為「福利」的代價是高稅收。
同時,醫用口罩與醫療領域又有關係,這也就使得想要達到醫療標準的口罩還要在經歷一遍醫療領域的高附加值也就是特殊的塗層加工,私營藥企導致成本再次加倍,最後包裝、企業盈利、品牌等等算下來,口罩價格也就貴了起來。但質量本身卻在這過程中受到利潤和成本限制而面臨「縮水」,這就導致了「價高質量卻不一定高」的情況。
金融霸權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而中國的口罩就不同了,特殊情況特殊安排,政府補貼拉低成本。加上品牌效應在醫藥領域並不顯著,人工成本低。而且大規模的工廠數量龐大,全產業鏈配合默契。物流運輸業的發達更是進一步壓低成本,直接導致了真正的「物美價廉」,讓口罩價格最終逼近成本線。同時這其實也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優勢,美國所謂的「製造業回流」在發達國家根本難以實現,只有在國家調控下才有可能做到。
從這點也能看出,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所謂「福利社會」發展而放棄了大量的必要產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導致了經濟分層,低端製造業分到了發展中國家,而部分發達國家卻試圖「坐享其成」拒絕「反哺」,直接導致疫情下的經濟結構「原形畢露」,富人的金融遊戲沒有全球各國基礎製造業的支撐根本就只是「一紙空談」,毫無約束力。金融本質上是為了推動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是玩「錢生錢」的數字遊戲,中國政府用金融手段推動醫療產業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後疫情時代」,類似中國口罩的「物美價廉」會進一步改變全球經濟結構,而通過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區域經濟恢復和發展帶動的經濟必然會引導全球各國的經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金融霸權國家必然會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