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1 0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餘克威 華山康復醫學科
系列科普欄目
我們老百姓所說的「下巴掉了」,在醫學上專業表述應為顳下頜關節脫位,指的是下頜骨的髁狀突超越正常運動限度,滑出關節凹,不能自行恢復原位的情況。
腦卒中後患者的顳肌、咬肌、翼內肌、翼外肌等與顳頜關節運動相關的肌肉不同程度無力、痙攣或者協調障礙,以及顳頜關節的關節囊與韌帶鬆弛,穩定性變差,導致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可能是顳頜關節脫位的潛在病理基礎。
因此,當患者在打哈欠、大笑、咬嚼較大硬物或嘔吐等這些誘因出現時,翼內、外肌和降下頜肌強烈收縮、牽拉,使口裂開大超過正常生理範圍,髁狀突滑到顳下頜窩的前下方,常常是不能自行恢復原位,出現閉口困難,此時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也就是發生了「下巴掉了」的狀況。
「下巴掉了」的治療建議:
1、物理療法
患者平躺,顳下頜關節區域用熱毛巾熱敷,緩解肌肉痙攣;用雙手掌或多指自上而下推、揉咀嚼肌,放鬆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調整肌肉協同運動模式及面部肌肉的本體感覺。多數下頜關節半脫位患者,可自行復位。如不能自行復位,可求助於醫學專業人員進行手法復位。
2、手法復位
頜面部骨折為手法復位禁忌證。如果懷疑有頜面部骨折,在試圖手法復位下頜前應進行骨折處影像檢查。手法復位有經典的 Hippocrates法,手腕支點復位法,以及應用咬合板,使下頜骨髁突抬升復位法。這些復位方法都應由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
急性前脫位可行口外操作方法復位,具體步驟如下:讓患者平臥位,術者站於患者脫位側,拇指指腹置於患者下頜體與下頜頸相交之頰嵴位置,食指置於患者對側下頜角後稍上方,中指和無名指託住下頜骨體部。復位時,由拇指指腹首先向下向後用力施壓,著力點作用於頰嵴,以食指為軸,同時中指與無名指託住下頜體上抬,當聽見關節復位的彈跳聲時,表明復位成功,患者可自行閉合口腔。然後可以用10-15度溼冷毛巾外敷顳下頜關節5-10分鐘。
預防「掉下巴」,我們有方法
1、咀嚼肌的訓練
①腦卒中後,患者面部肌肉張力可能增高,患側面部用溼熱毛巾外敷10-15分鐘,毛巾熱度為45度左右,然後患者可以健側手自下而上推揉對側面部肌肉,從而放鬆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等面肌,需堅持每日1- 2次, 每次30min左右, 持續3個月以上。
②在上下牙齒閉合狀態,鼓腮訓練面部肌肉。
③採用小開口狀態下的叩齒運動和咬合狀態下的咀嚼肌反覆收縮與舒張。
④對於有牙齒缺失的老年人, 建議進行義齒修復, 並採用咬合板誘導恢復正常咬合關係。
2、注意飲食習慣
①不要經常吃過硬、韌性過大、體積過大的食物,同時注意進食時體位的調整, 避免進食時張口過大導致脫位。
②進食時,左右側牙齒交替咀嚼食物,不要習慣一側牙齒或前牙咀嚼食物。
③不要長時間做咀嚼動作,如咀嚼口香糖等,從而避免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
3、其他方面
①如果經常出現「掉下巴」的情況,可以在患者下頜處於靜息位時, 採用彈性繃帶或頦兜限制下頜運動。
②保持心情愉悅,避免精神緊張,同時改善老年人夜間睡眠, 減少夜間活動量。
③避免大笑、張嘴打哈欠、用力咀嚼等動作。
~ THE END ~
作者簡介
餘克威 博士,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專業碩、博連讀,師從吳毅教授,主要從事神經康復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基金10項,已發表19篇論文,其中SCI論文15篇。獲得國家獎學金,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優秀住院醫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優秀人才獎勵計劃。曾在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進行短期訪學。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下頜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