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 文/劉佳寧 編/李凱
一、什麼是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POF)是一種多病因導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女性40歲以前出現持續閉經和性器官萎縮,並伴有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水平降低的症候群。一般人群中發病率為1%~3%。
二、中醫是如何認識卵巢早衰的?
中醫並沒有「卵巢早衰」的病名,而將其歸屬於「血枯」「閉經」「不孕」「血隔」等範疇。
本病多與腎、肝、脾三髒有關,腎精虧虛為關鍵,氣機鬱滯、氣血虛弱也是主要因素。
卵巢早衰的臨床證型劃分:少陰病證(腎氣不足、腎精虧耗、腎虛血虧、腎虛血瘀),厥陰病證(肝鬱氣滯),太陰病證(氣血虧虛),少陰、厥陰兼證(腎虛肝鬱、肝腎陰虛),少陰、太陰兼證(脾腎陽虛),衝任失調共6種。
治療上以補腎為主,同時不忘養肝、健脾,調理衝任,通經活血。
三、針灸治療卵巢早衰有哪些優勢?
對於卵巢早衰,目前西醫多採用激素替代治療、促排卵療法、免疫抑制療法等雖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卵巢功能,但不良反應大,症狀改善後也容易復發,須長期服藥。
近年來,針灸治療POF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日益增多,且療效確切。
針灸治療能夠從整體出發,多系統、多環節調節、提高卵巢對的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既避免西醫治療的不良反應,又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四、針灸治療卵巢早衰的作用機制
通過升高E2和P水平,使FSH、LH水平降低,同時抑制促性腺激素水平,提高雌激素水平,從而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
改善卵巢局部微環境,如減輕子宮卵巢組織結構的退變,增加卵巢生長卵泡和成熟卵泡的數量,從而改善卵巢的儲備功能。
激活卵巢內殘留的小卵泡,並促進其發育、成熟、排卵。
通過電針刺激可改善卵巢動脈血流狀況,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五、針灸治療卵巢早衰的取穴規律
常用腧穴:關元、三陰交、腎俞、足三裡、脾俞、子宮、肝俞、中極、氣海、血海(具有補益肝腎,健脾益氣,充養三陰經氣血功效)
核心穴位:關元、三陰交
關元:《素問·舉痛論》「衝脈起於關元。」楊上善註:「關元在臍下小腹,下當於胞……」言下之意,關元深部即為胞宮所在。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的交會穴,功效補腎健脾疏肝,益氣調血。
重視下腹、腰背部局部取穴,配合下肢部遠端取穴。
下腹部:以任脈為主,常取關元、中極、氣海
腰背部: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常取腎俞、脾俞、肝俞
下肢部:足太陰脾經常取三陰交、血海、陰陵泉;足少陰腎經常取太溪、湧泉、復溜;足陽明胃經常取足三裡、豐隆、上巨虛。
常選取經脈:膀胱經、任脈、脾經
足太陽膀胱經:《素問·奇病論》「胞絡者,繫於腎」,腎經與膀胱經互為表裡,針刺足太陽膀胱經之腎俞能調暢經氣、培元固本。「陰病治陽」的觀點源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現代針灸仍應用背俞穴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
任脈:《難經》記載任脈起於胞宮,出於會陰,後上行陰毛部,入腹內,經關元。任脈行於前,統攝陰脈,主陰主精,下運陰血,以充養胞宮,故治療卵巢早衰針灸治療可選任脈。
足太陰脾經:脾經循行「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與任脈會於關元、中極,而足三陰經交會於脾經之三陰交,故調脾經亦可調三陰。《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脾之筋聚於陰器,故針刺脾經腧穴可改善卵巢功能。
臨床推薦針灸處方主穴選取:關元、三陰交、腎俞、脾俞、肝俞、太衝、太溪、百會。
六、治療卵巢早衰的針灸療法
1.毫針療法:即單純使用針刺手法治療卵巢早衰。
2.電針療法:毫針刺入腧穴得氣後,接入電針儀通以(感應)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波。
3.灸法:秦亮甫教授結合艾條灸、隔物灸法,仿「太乙針灸」「雷火針灸」和隔姜灸,創造的「艾火針襯墊灸」,據研究發現,襯墊灸法避免了針刺疼痛,使患者情緒放鬆、經血暢行,較一般的溫針灸療效更佳。
4.穴位埋線:將針具、藥線埋入人體相應腧穴區域,經過多種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氣血以治療疾病。起到「深納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的作用。
5.針灸聯合:如針刺相應穴位之後,酌情選定幾個穴位連接電針來加強針感,並留針20分鐘,起針後繼在腰骶部閃罐,起到祛風除溼、活血通絡的作用,同時再配合耳穴貼壓,即將王不留行籽貼於神門、卵巢腦點、肝、脾、腎、內分泌等耳穴。
針灸
POF
以上內容僅用於健康教育學習交流
●近期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