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默片時代,有三位喜劇人物不得不提,分別是查理·卓別林、哈羅德·勞埃德和巴斯特·基頓。之前的演員系列已經介紹了前兩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第三位——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1:查理·卓別林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2:哈羅德·勞埃德
巴斯特·基頓於1895年10月4日生於堪薩斯州的一個歌舞雜耍表演家庭裡。從3歲開始,小基頓就與父母一起在舞臺上演出。那時,「基頓三人組」的特色表演便是把小基頓扔來扔去,因此小基頓也學會了如何安全地落地,被稱為「不會受傷的男孩」。剛開始被扔的時候,基頓總喜歡大笑不止,但發現這樣的舉動會讓觀眾的笑聲減少後,他慢慢地變成了一個面無表情的表演者。這是他演員生涯創作人物的經典特點之一,也讓他收穫了「大石臉」的稱號。
21歲那年,由於父親不良的酗酒習慣,基頓跟隨著母親搬到了紐約,這也讓他的演員生涯從舞臺過渡到了電影。1917年2月,基頓結識了阿巴克爾,與他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屠夫小子》。一直到1920年,基頓與阿巴克爾共同出品了14部短片。緊接著的兩年裡,基頓產出了很多高質量的短片,包括1920年的《一周》、1921年的《劇院》、1922年的《警察》和《電氣化屋子》。
在出產了這些優質短片後,基頓開始嘗試長篇電影。1923年到1929年間,基頓共製作並出演了12部長片,這些長片大部分都是質量極高的佳作。可以說,這一時期是基頓演員生涯最輝煌的時代。1926年的《將軍號》可以說是基頓最富盛名的的代表作,甚至連崇拜者奧森·威爾遜都說:「《將軍號》是喜劇電影史上的最高成就」。然而該片在上映時卻沒有得到太多的讚賞,被指責缺乏笑料。儘管那個經典的「火車墜河」鏡頭已經長留影史,但巨大的耗資卻讓基頓開始失去了對電影創作的掌控權。兩年後的《船長二世》同樣驚動世人,電影中,牆倒下來的鏡頭讓影迷印象深刻。如此冒險的鏡頭在基頓的影片中層出不窮,也讓他有了「拼命三郎」的稱號。多年後,功夫巨星成龍也在自己的電影中多次致敬過基頓。
失去了獨立製作電影的權利後,基頓於1928年加盟米高梅公司。在米高梅公司的這段時間內,因為獨立製片權的被剝奪以及與妻子關係的惡化,基頓整日酗酒,並無太優秀的作品誕生。1933年,在拍完《什麼!沒有啤酒》後,米高梅公司與多次戒酒失敗的基頓解除了合同。1940年,在與埃莉諾·諾裡斯結婚後,基頓重新回到電影行業中。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拍過短片,演過廣告,參與過電影製作,嘗試過電視劇,也在一些電影裡客串過,比如1950年的《日落大道》,甚至還與同期的查理·卓別林於1952年合演了《舞臺春秋》。
1960年,基頓在第3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本人也因在電影和電視兩個領域的成就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擁有兩枚星形獎章。1966年2月1日,巴斯特·基頓因肺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逝世洛杉磯去世,並葬於好萊塢山林蔭紀念公園。
提到默片,人們總會想到卓別林,而忽略了基頓。然而基頓對後來者的影響,對影史的貢獻,是過多少年都不可以被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