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然而,國內近期一項調查發現,80.9%的人感覺與10年前相比,當下鄰裡關係越來越冷漠,40.6%的人不熟悉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鄰居。
那麼,國外是如何處理鄰裡關係的?在治療這種由社會進步帶來的社會病、社區病方面,各國又有什麼高招呢?
德國———
鄰居是最好的「報警器」
調查發現,在中國,如果生活中遇到困難,18.5%的人會首先向鄰居求助。與之相比,德國人更加看重鄰裡關係,而且鄰居還是他們生活中最好的「報警器」。
皮特描述了他的經歷:有一次他去出差,家裡卻遭到小偷的光顧。一天傍晚,鄰居看到兩個陌生人在他家門口轉悠,就覺得不對勁,馬上報了警。準備逃離的兩個小偷被聞訊趕來的警察逮了個正著。之後,鄰居打電話告訴他,以確認是否有財物被竊。
這樣的事情還有不少。安妮所住的公寓樓下住著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老太太患有多種疾病,但她堅持不住老人院。鄰居們時常幫她買菜、做家務等。不過,大家發現最近兩天都沒見到老太太,覺得不對勁,就去敲門,但沒人回應。大家連忙與其家人聯繫。女兒打開老太太的門,才發現她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眾人連忙送老人去醫院,這才撿回一條命。
有了「鄰居報警器」,許多意外就可以避免了。德國柏林警察局家庭安全專家表示,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很少發生偷竊、失火無人管、鑰匙插門上沒人管等事情。這與德國鄰裡之間相互幫助,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而且,由於大家都「愛管閒事」,鄰裡之間的接觸也增多了。
美國———
建「鄰裡之家」網站互相關心
美國人基本都是居住在自己獨立的房屋中,但這樣並不代表美國鄰裡之間沒有感情。在美國,當有新鄰居搬來時,他們都會帶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蛋糕、餅乾等拜訪鄰居,以促進鄰裡之間的感情。
為了加強鄰裡關係,美國54名社區居民幾年前聯合創建了「鄰裡之家」網。創建者認為,社區是每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根據地,鄰裡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建立一個友好、安全的生活環境。
最初,人們只是利用這個平臺交換關於餐館、醫生口碑等信息。後來,網站的用途越來越多:假如你家小狗丟了,只要在網站上發條消息,很快就會有人回應;需要修家電,鄰居們會為你推薦距離最近、價格最便宜的修理店;大家會共同商討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社區。
與其他社交網站相比,「鄰裡之家」網是一個更加真實的信息交流平臺,要求居民實名註冊,必須提供真實的郵箱、家庭住址等。網站負責人會認真核對信息,剔除虛假註冊者,從而保證會員的安全。
目前,該網站已在全美50個州創建了1.4萬個社區分站。
英國———
政府出臺鄰裡守望相助方案
英國人不願意和左右四鄰翻臉起爭執,因為他們十分看重這層關係。
英國人多為獨門獨戶,不過沒有防盜門窗,後院也只有一人多高的竹木圍欄,純粹是為了遮擋生活隱私,基本起不到防盜避賊的作用。但英國城鎮的治安總體比較好,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鄰裡相互幫助。
為了提升居民的治安防範意識,英國政府早在1982年就出臺了《鄰裡守望相助方案》,居民志願者在當地警方的支持下建立起鄰裡守望組織,要求社區成員,團結友愛,組成社區工作小組和地方警察一起防止犯罪,以此來改善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確保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社區感到安全。每個街道的組長會經常徵詢居民的意見或建議。偶爾也會組織一些活動,比如,下雪天幫助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打掃門前的積雪。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習慣於相互幫助,從小培養社會責任感,懂得無私奉獻。
紐西蘭———
3月最後一周末是鄰居節
在島國紐西蘭,人們十分看重鄰裡關係,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
紐西蘭地廣人稀,住宅大多是獨門獨院。雖然地界分明,但這並沒有成為鄰裡友情的屏障。2011年,紐西蘭正式把3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定為「鄰居節」。紐西蘭人在「鄰居節」裡會認真思考自己與鄰居相處的現狀,如何做才能使鄰裡關係更友好,讓社區更安全等問題。「鄰居節」的那個周末,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會帶著美食走出家門,坐在街道上或在一戶熱心人家的院子裡聊天。
除了「鄰居節」,紐西蘭人幾乎每周都會與鄰居一起聚會,把鄰居視為親人、朋友。這種聚會一般由一位鄰居發起,他會事先發郵件通知,邀請大家,順便帶上自己製作的點心。那天,大部分居民會搬著椅子走出家門聚集在一起,孩子們像過節一樣開心地奔跑,大人們交談,親如家人。
新加坡———
鼓勵民眾邀鄰居到自家吃飯
新加坡非營利組織「行善運動」日前發起「一起用餐」行動,鼓勵民眾邀請鄰居到自家吃飯或各自準備菜餚到鄰居家聚餐。
「一起用餐」計劃鼓勵人們加強鄰裡溝通,減少矛盾。如果民眾有意舉辦鄰裡聚餐會,卻又不擅長烹飪的話,可以進入「行善運動」官網,參考美食食譜。同時,官網上還會提供聚會遊戲和有趣的交流話題。
「行善運動」負責人稱:「假設有150對夫婦,每對只需找三四位鄰居,就會吸引600多人參與這項活動。希望原本陌生的鄰居能通過這種方式建立感情,成為朋友。」
(《勞動報》201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