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下午四點,剛剛趕到臺灣高雄大寮監獄東側門僅一分鐘的警察,就碰到了想從這裡逃跑的越獄犯。
「下午四點的時候,我們林園分局大寮分支所獲得高雄監獄的報案,結果剛好碰到歹徒要從高雄監獄側門要逃逸。」高雄市警察局局長陳家欽回憶道。
「很緊張還有槍戰呀,M16槍好大聲,我們在廁所回音就更大。」原本是到大寮監獄送貨的蔡先生,當天剛到達監獄東側門的車檢站,也碰上了這起監獄劫持案,「挾持戒護科長跟典獄長出來,我就看到四個人帶著M16的槍,還有兩支手槍。」典獄長和戒護科長被犯人拿著搶劫持,這一幕不僅是蔡先生第一次見,也是這臺灣第一次發生監獄劫持案。
十一號下午三點半左右,六名犯人謊稱生病到衛生科就診,先用隨身攜帶的剪刀刺傷兩人,搶走通用鑰匙,並試圖從隔壁接見室逃跑但是失敗。然後又改走中央門逃逸。當通用鑰匙並不能打開逃離監獄的門時,六名犯人立即改變了計劃,越獄變成了劫持。他們挾持了2名管理員,並開始破壞監獄的軍械室。
臺灣法務部門代表陳名堂說:「舍房管理員的鑰匙他只能開舍房,並不能開外面的門,中門的話各位都了解他們有三道門,有管制的要一道接一道出去的。(他們)用這個滅火器硬的滅火器敲了幾十分鐘,敲壞第一道門第二道門拿了槍,再敲壞第三道門,拿了子彈。」
六名犯人從監獄軍械室取走了4支65k2步槍、6把90手槍,子彈超過200發。副典獄長和戒護科長志願替代2名管理員當人質和他們談判,而後來趕來的典獄長陳世志自更是主動換出了副典獄長,和戒護科長王世倉一起成為人質,被挾持著一起準備從監獄東側門離開。
好在警方及時趕到,用更為強大的火力阻止了僅差一道鐵門就可以逃脫的犯人。無法離開的六名犯人,只能在監獄內挾持人質與一牆之隔的警察對峙。由於高雄大寮監獄內有2600名犯人,而且都是十年以上刑期的重刑犯,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意外警方開始不停的加派警力,氣氛緊張。
逃脫無望的六名犯人知道這次不太可能衝出突圍,所以願意跟獄方和檢方來做談判,在和警方進行談判的同時,還通過從送貨的蔡先生身上搶來的手機,開始接受媒體的採訪。「跟他們講,我們訴求是兩臺車子,不要逼我們動手。」受刑人鄭立德說。
六名犯人都是從無期到25年的重刑,而帶頭髮起劫持事件的鄭立德是臺灣黑道竹聯幫尊堂堂主。今年46歲的鄭立德向媒體坦誠,這次是忍耐很久、計劃性的行動。2012年八月,鄭立德因教唆小弟持槍殺人,判刑十八年,加上違反槍炮條例等其他罪合併執行二十八年六個月刑期。一直不服判決的他因受不了長期坐牢,才策劃了這次劫持。
臺灣再生受刑人服務中心社長董念臺說:「十八年呢,他根本沒有觸犯那條法律,冤案被判了十八年,所以他才會有這個動機來做這個行為。」
臺灣法務部門代表陳名堂表示:「我們不會馬上答應他的要求,當然也要顧慮人質的安全。」希望用溫情化解這場危機的警方,陸續找來六名犯人的家人以及友人前來安撫他們的情緒。這些方法似乎很有成效,晚上十一點,臺灣矯正部門負責人拿著一份鄭立德手寫的聲明出現在記者面前。
經過溝通,雙方取得共識,只要把這份訴求公布出來就會考慮把人一個一個放出來。
鄭立德提出的訴求主要有三點:一是,為什麼陳水扁可以保外就醫,而監獄內比他嚴重的不行。二是,臺灣法官有罪推論心態要改,否則對犯罪者相當不公平。三是,既然要把他們關到死,但至少在獄中要讓他們自給自足。
在平靜了八個小時後,十二號的零點五分,監獄內連續五聲槍響。十幾分鐘後又有連續四聲槍響。凌晨兩點多,鄭立德再次用手機和媒體聯絡,提出了三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叫張安樂帶兩瓶酒進來,高粱酒。然後我們喝完酒繳械投降,人質安全。第二個條件,兩瓶酒給我們,六個同案的一人喝一杯,我們自己了斷自己上路。第三個,如果前面兩個都不答應,那不好意思八個人一起死。」受刑人鄭立德說道。
凌晨三點多,監獄管理人員送進2瓶高粱酒、6瓶啤酒,隨即被劫持了十一個小時的戒護科長王世倉被放了出來。然而典獄長陳世志依然被他們劫持。
十二日凌晨三點五十一分,密集的槍聲響起一度誤傳是警方開槍攻堅,隨後警方立即出面澄清未開槍攻堅,是挾持人質的犯人,懷疑媒體的航拍器開槍射擊。
隨後,幾位犯人的情緒開始更加不穩定,四點四十分,又出現開槍空擊大門。凌晨五點三十五分,在一陣槍聲之後,監獄周邊開來了六輛救護車,守候在監獄外的人們意識到一切應該結束了。
臺灣法務部門代表陳名堂告訴記者:「(凌晨)五點十分前後,有四名受刑人先用短槍自盡,另外兩位出來查看以後對還沒死的補槍。五點半前後,這兩位再自行自盡。」
由於這一區域內的內監控已經被六名犯人破壞,直到典獄長自行走出囚禁他的小屋,大家才知道他安然無恙。
事後,高雄大寮監獄典獄長陳世志在接受採訪時說道:「事實上可以避免的,但是我做得不夠好,這是我比較遺憾的。」
在經歷了十四個小時的生死煎熬之後,陳世志成功化解了危機。雖然他主動交換成為人質受到很多的讚揚,但他也坦承,在監獄的管理上的確有疏失。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每周六晚十點一刻,巖松與您不見不散。
如果你喜歡這期節目,點擊右上角的魔棒,轉發到朋友圈吧!
這裡是 @央視新聞周刊
七天一頁的歷史,十年不變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