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
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
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30歲還是瘋玩的年齡,到了40,其實困惑才開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去做。面對這些人生的困惑,我們怎麼會不感到迷茫困惑呢?
而孔子教導我們讓我們四十歲就要不迷惑,這個不迷惑是指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還是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立事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到四十歲就不惑,特別是能選擇好自己的職業或者事業,何其難也!對人生人世都能看通透了,那基本就是個哲人了,試問這樣的人如今有幾人歟?
既然四十歲還有諸多還沒有搞懂的人生問題,有人在40歲還陷入了情愛的泥潭不能自拔,有人因為事業進退維谷,更多的人因為名利殫精竭慮,這樣的人生怎麼會不惑?
總有人用教訓的口吻教訓別人:你看你都四十了,還這麼迷糊。是不是到了四十就應該毫無迷惑,醍醐灌頂?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人生本來就是一條苦旅,各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的苦。並非四十就忽然看透人生,進入無惑高階。那面對比三十更多的疑惑難解問題時,我們怎麼辦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孔子讓我們四十不惑。
因此,四十不惑是不是更應該理解為到了四十歲,就不要為不知道,不知道,想不通的問題而迷亂,最好不要再被這些問題牽扯,不迷不糾纏是四十不惑最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