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2020-12-21 第100遍讀紅樓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

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

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30歲還是瘋玩的年齡,到了40,其實困惑才開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去做。面對這些人生的困惑,我們怎麼會不感到迷茫困惑呢?

而孔子教導我們讓我們四十歲就要不迷惑,這個不迷惑是指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還是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立事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到四十歲就不惑,特別是能選擇好自己的職業或者事業,何其難也!對人生人世都能看通透了,那基本就是個哲人了,試問這樣的人如今有幾人歟?

既然四十歲還有諸多還沒有搞懂的人生問題,有人在40歲還陷入了情愛的泥潭不能自拔,有人因為事業進退維谷,更多的人因為名利殫精竭慮,這樣的人生怎麼會不惑?

總有人用教訓的口吻教訓別人:你看你都四十了,還這麼迷糊。是不是到了四十就應該毫無迷惑,醍醐灌頂?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人生本來就是一條苦旅,各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的苦。並非四十就忽然看透人生,進入無惑高階。那面對比三十更多的疑惑難解問題時,我們怎麼辦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孔子讓我們四十不惑。

因此,四十不惑是不是更應該理解為到了四十歲,就不要為不知道,不知道,想不通的問題而迷亂,最好不要再被這些問題牽扯,不迷不糾纏是四十不惑最好的解釋。

相關焦點

  • 四十不惑,惑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人生到了四十這個階段,經過了十多年的打拼,人生不再迷茫疑惑。人生基本上進入中年時期。此時我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明白的是這個社會。其次不惑之年更應該明白自己。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中堅力量,上要孝順父母,下要教育子女。到了不惑之年,要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在責任中修煉自己,修煉內心,在不斷地修煉中成長起來,強大起來。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的明白社會,明白人生。只有真正明白了社會,明白了自己,明白了人生才能真正做到四十不惑。
  • 四十的惑與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子政》),四十不惑是孔子對人生的體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實際上,能做到四十不惑的人有多少呢?同樣的,對於一個國家,四十年的經歷後能否真的進入「不惑」的狀態呢?
  • 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我想按人生階段的順序應該是立身,立業和立家。1、立身。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 陳瑋:四十而不惑不惑什麼?
    覺得自己已經不惑了嗎?孔夫子當年提出四十而不惑,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不惑什麼?對什麼不惑?達到不惑是一種什麼境界什麼感覺?首先不惑的惑指什麼?是困惑、疑惑還是迷惑呢?還是各種「惑」的總和呢?原來常常對這個世界說看不懂,很困惑,常常要問why(為什麼會這樣呢);到了不惑之年,大齡青年們覺得自己慢慢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了,至少覺得感到困惑的時候少了,在大家不理解問why的時候,她反而站出來說why not(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呢)。這種不惑,一定是不惑之年的大齡青年看懂了世界的某種因果關係和內在邏輯,或者找到了合理化幾乎一切事情的思維方式。
  • 已過四十,惑不惑
    如今已過四十,仍然處在惑與不惑之間。或許,這樣的感覺很不錯。過了四十,如果經歷一段安靜的歲月,很多疑惑,一想再想,就想通了。很多疑惑,扔掉不想,也就順心了。什麼時候才能安靜呢?現實是無處不在嘈雜。嘈雜屬於環境,而真正的安靜只在於人的內心。捧著手機的手,盯著手機的眼,惦記著手機的心,那幾乎等同於把安靜拒之心門之外了。
  • 男人四十惑不惑
    歲月催人老,中年大叔滿臉的油膩和胡茬分明的寫著無奈——四十歲,怎麼還沒長大就老了!  古人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是孔子學習《周禮》從「立」到「不惑」到「隨心所欲」融會貫通的過程。從狹義和通俗的意義來理解「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四十不惑」則是沒有疑惑。問題是,這個「惑」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不惑」?
  • 四十不惑的「惑」到底如何理解?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做到不惑1
    開篇之時,談的就是「不惑」之「惑"(可點擊最左下角「閱讀原文」),言下之意是年過不惑,自以為閱歷之增加,應當少了困惑。但事實上困惑依然存在,無法象孔子那樣做到「不惑」,最多也只能少惑,唯一明白些的事情是四十之後,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留點言。做些自己願意喜歡做的事。
  •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意味著什麼,當年孔子有他的想法,現今的我們有自己的小九九,各得其所。
  • 四十不惑(圖)
    文/厚甫    四十歲生日當天早晨,最早發來信息的是安。緊接著就是好友們的祝福簡訊,一個連著一個。  中午翠花邀去下館子,吃湘菜,山丘同去。翠花特意帶了定製的水果蛋糕,但不讓打開,囑咐:晚上給孩子吃。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所以說 四十而不惑。
  • 四十不惑,你還惑嗎?
    風塵荏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就已經四十多歲了。小時候的精靈古怪,年青時的熱血澎湃,早已不再,已經成為過去式。在時間這雙推手面前,我們越加故意的喜歡這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們在生活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才知道四十是不惑之年。什麼是不惑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女人四十惑與不惑?都是自我覺醒的過程!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女人四十惑與不惑,都是自我覺醒的過程。其實,為什麼現在女性會覺得這兩件事情實在是讓人厭煩?無非就是這兩件事情壓在女性身上太沉太重。小編看到過有些網友說為什麼會不想結婚,其中有個人叫做小玲,小編覺得說得十分對。小玲說其實我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想不明不白趕著結婚。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 四十,惑不惑?
    2021年,似乎是個存在於兒時科幻小說裡的年份,距離傳說中的世界末日2012已平安過去了9年,80後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正在很有秩序地從三十大幾奔向四十不惑的年齡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堂姑囑咐溫嶠給女兒尋門親事,溫嶠私下已有自己娶她的意思(按照我們川渝兩地的話說就是早就對這位遠房堂妹「起了打貓心腸」),就回答道:「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堂姑說:「戰亂中得以生存,就足以告慰我的後半生了,哪裡敢奢望你這樣的人呢?」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劉海明:深圳的啟示——在「惑」與「不惑」間...
    對於一個人而言,這樣的年份是人生的轉折點,處於標準的人生「中道」之年。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她超越了時間的限制,四十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輪迴,每到這個時間節點,需要總結既往、展望未來。「四十而不惑。」深圳經驗很多,具有「不惑」意義的經驗,這裡概括為三點:首先,不惑於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 潘凱雄:四十不惑之「惑」
    四十不惑之「惑」 ——寫在《當代》創刊四十周年 文 | 潘凱雄 《當代》的老同事囑我就這本雜誌創刊40年寫點文字,一時竟有點不知從何下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但這還只是個美好的願望,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廢,並沒有沿著自己的理想一直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