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行各業都有資格道一聲「難」,本就不易的電影市場也稱得上一句難上加難。眼見著影院可以開門了,同行都在左顧右盼看誰來當第一個出頭鳥,自己看準時機後面跟上的時候,此前多次遭遇上映難題的《八佰》站了出來,成為行業全面復工後第一部定檔的國產頭部大片。
電影所講的是在淞滬會戰大敗的背景下,400多名小人物固守上海四行倉庫,抵抗敵軍。這些人中,有僅僅只是個普通學生的小娃娃,也有隻想回家割麥子娶媳婦兒的莊稼漢,有嘴裡沒一句真話不敢死也不敢殺人的小混混,也有將血傾灑在無數大大小小戰場的正規軍。
2019年沒能如願上映,卻在2020年陰差陽錯等來了對這部電影來說的「最好的時機」。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此部之前並不被業內業外看好的戰爭大片,在8月打響中國電影業的第一聲號角,不僅為其他電影的上映鋪一條康莊大道,也為業內豎起一個「旗幟」。
戰爭電影如果只以個別視角出發,難免會顯得單薄且隱約透出「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但少則十幾多則幾十個小角色的描繪挖掘,卻需要極為大量複雜的打磨工作,光人物小傳就本著百萬字去了,又如何使觀眾不會昏昏欲睡乃至心生厭惡?
對劇本付出的心血是難以想像的,導演團隊對劇組臨場的調度安排更是實屬驚豔。
管虎及其團隊的調度能力在這次《八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優秀的攝像藝術風格也並未削弱電影所需要的真實感,所有的精彩鏡頭都為情節氛圍服務,毫無炫技的成分。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之一,此前使其聲勢高漲的《老炮兒》和《殺生》都不是以大場面見長的電影作品,在真切地坐在IMAX影院欣賞完《八佰》以前,我都在替管虎擔憂:劇本和攝像已是難題重重,管虎又真的能HODL住這部戰爭大片的主旨嗎?
答案在觀影結束後也呼之欲出:管虎不僅做到了,他甚至遊刃有餘。
或許有人覺得情節最後過於理想化,不夠「真實」,就連整個劇本都不「現實」,然而戲劇從來不是為真實而存在,戲劇始終該遵循的是情感邏輯。
換言之,只要情感邏輯是完整的,戲劇就是成立的。
四行倉庫對面看似華貴富饒的上海租界內,街角是民眾在排戲:「他要打你,你卻替他說話!」;淡江大學的教授家裡屋頂漏水,本人沒日沒夜拿著望遠鏡替對面的戰士揪心;教授夫人剛開始只曉得摸牌打諢操心家裡生計,後來也全身心撲在抗日上;還有表面上只認錢的商界……
蘇州河畔眾生被對岸戰士的死亡「喚醒」,這是在此前多個細微情節角落的鋪墊下產生的,絕非是此前沒心沒肺,一朝痛改前非。抗日年代裡,抗日意識即便難以表露外在,卻始終暗存於每個人的心底。
當然,這場仗終究是敗了,但為什麼敗了?
「因為我們的民族病了!」
電影的最後,預示的是民族的覺醒。
四行倉庫一役無法拯救戰役的結果,但救的是民族。
救了民族就是救了國家。
戲內是如此,戲外呢?
《八佰》的電影質量能否讓此前一度陷入流水線粉絲電影和假大空邏輯死電影的業內覺醒?
《八佰》能否扭轉業內的風氣,使大眾把注意力放在劇本打磨上,務必使人物情感邏輯鮮明有層次,電影主旨清晰明了有深度,而不是單單醉心於花哨無實的盤外活?
電影業終究是要拿電影說話。
票房終會回暖,疫情終會結束,但我們苦苦迎回的電影行業到底是脫胎換骨後的煥然一新,還是病的更嚴重的爛片垃圾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