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窄的一座橋,你在這邊,我在那邊。本以為是一見鍾情,誰知道徒留一聲嘆息。
豆瓣高分指引下,最近刷了很火的《嘆息橋》。
剛開始的三集著實無聊,加上對中年胡啟源的莫名討厭,導致差點棄劇。三集往後,該片漸入佳境,雖然結局爛尾,但不可否認仍是佳作一部。
首先要說,該片導演藝術品味好極了。
本身港片從不磨皮、加濾鏡的真實質感,已比內地大批糊的滿屏幕只剩眼睛鼻子的爛片看的舒服許多。加上港劇演員普遍在線的演技,很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
插一句,林保怡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演員。說他長得帥吧,那是在罵他,但一臉褶子的他,卻越看越有魅力;說他演技超棒吧,其實好多時候他是不做表情的,但就是演什麼像什麼!
導演審美加持下,這部劇的細節有多良心就不用我多說了。
每個人物都對應了不同的布景及拍攝:
李子勇Thomas家整體是黑灰調,對應其深沉、壓抑、密不透風的內心世界;胡啟源和他媽家大面積白色,明淨、純潔、清雅的表象下,是精神潔癖的「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何樂兒Joyce家則是毫無風格的中庸調,一切按部就班,又中產又平庸;梁淑媛Catherine家有少量色彩點綴,窗戶外還有綠植,她本人喜歡穿綠色衣服,可謂暗示了主人命運吧。
所有空間,不管是幾個人的住處、辦公室、還是餐廳,一樣顯得逼仄、狹小,再加上大量靜止畫面凸顯了人物對話的陰鬱,一舉將全片的壓抑氛圍渲染到極致。
這裡,人人都像提線木偶一般的生活,在命運的洪流裡奔突交錯、相遇無痕。抓不住的是幸福,留下的只有回憶。
壓抑中,李子勇對小薇毫無保留的付出,像是一束亮光突然打了進來,把港劇特有的那種溫馨、和諧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悲情與溫暖的衝突,大概也只有港劇才做得出來!
還記得《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裡,除了「傻大姐」金露露,每個人都沒有好結局,但整部片子仍然是有笑有淚、特別真誠。這種感覺,只有港片才能給!
但導演火候還是差了點,最後一集徹底露餡。
前面積攢了那麼多的期待,子勇、小薇、淑媛、樂兒、胡啟源各方的戲劇衝突都已到達頂點,結局亟待來個大高潮收尾!但故事卻止於一個二十年的誤會等待,這個套路在以前的港劇中用了無數次,實在不新鮮。
觀眾早不是那一撥為車禍、癌症流眼淚的傻缺了,這裡導演為悲情而悲情的結局顯得特別不高明。李子勇坦白一切後,仍然強硬的來一個三方糾結的開放式結局,實在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思。
劇情結構上,導演採用了多視角敘述,這個技巧導演運用並不成熟。大量重複多餘的重疊鏡頭,削弱了全劇的精緻感,特別是最後一集,實在顯得平平無奇。這種技巧,個人認為運用最好的是《告白》。
但是,還是要給導演一個大大的贊。至少這種嘗試,客觀上表達了立志讓一部影片更有深度的覺悟。
效果顯而易見,一部愛情八卦,最後展現了多種可能,看完後你不會執著於劇情,還會想想社會、人性、生存等等宏觀命題,這種體驗的產生,就足以體現這部劇的價值了。
至此,導演不僅塑造了一個很好的風格,還講好了一個極佳的故事。故事叫做,人人都有病。
全劇初始,李子勇一系列的疑心病操作,讓人覺得他是自私、冷漠、精神極度分裂的病態社會人。劇情往後推,你又發現,原來只是視角不同而已,他正常得很。那麼,有病的是誰呢?
視角來到胡啟源,看到他媽的一系列病態表現,又不得不懷疑這種小孩長大後會有心理問題。但他竟成了大家口中最正常不過的人,一個踏踏實實、被外界評價靠譜適婚的公務員。埋下伏筆!
直到淑媛兒子出現,再經歷過一輪懷疑,才發現真正的精神病是她。神經的不能再神經質的絕症兒子,反正成為了全劇活的最沒病、最通透的一個人,最終幫助父母脫離了深淵、完成救贖。
找出真正精神病者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沒有好。因為,人人看起來都有病,並沒有什麼不同。
導演把人生最無力、悲慘、狼狽不堪的一面徹底展現,撕碎壓平給每一個觀眾看。
嘆息橋,就像那波粒二象性,走過可以說幸福過,也可以說只有嘆息。關乎選擇,又與選擇無關。
李子勇付出在想像中,為幫小薇還債被扣押比利時二十年,但最後卻因為回不來得不到諒解,終究錯失一生摯愛;
當他抱怨父親在母親病逝前,什麼事情也不做的時候。父親問,那時你在幹什麼?他回答,我在賺錢,替母親治病。他父親卻告訴他,母親只想多看你幾眼。
小薇愛的小心翼翼,明明子勇一個電話就能奮不顧身,偏偏無法再勇敢一點說出心中所想。遲疑、猶豫、相互試探中,將彼此折騰的遍體鱗傷。
何樂兒活的按部就班,生怕一點差錯就結不了婚,可結局卻是家毀人亡。嘆息橋上,李子勇問何樂兒:「你有沒有很想做一件事?或是和一個人在一起過?」
樂兒答:「有啊,從小到大,我都有很多想法和想要的東西,往往我也能夠很輕易的得到。但是得到了之後,我就會發現和自己想像有很大的分別。或者我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吧。」
胡啟源成長的戰戰兢兢,在母親的教育下,不出一絲差錯的長到成年,終於成為一個有團隊精神、有穩定收入和工作、好相處的優質結婚對象;
仿佛成年後的他徹底獨立、擺脫了母親,但殊不知結局早已擺好,他永遠逃不脫母親的那扇大門。
人人都在做選擇,追求自己的價值觀,給人生一個活著的意義。但是人人,都往意義的反方向,走的南轅北撤。越是想要什麼,就越是掌握不到,這大概正是人生的真相。
生活把人逼瘋,同時玩弄世人:你越是用力活、掙扎,它越是要玩你;你越是滿不在乎,與世界為敵,宇宙都要來遷就你。
真正病了的鐘佳俊,吃著過期罐頭說:「不知為什麼凡事都有一個保質期,本來只是一個參考數字,卻讓人吃的不安心。給你一個期限你就信嗎?我也過期了,醫生說我隨時死,我現在還不是好好的。」
以人生苦短為信條的他,把每一天當做末日來活。為母親的幸福,他爭取過胡啟源;為自己的幸福,他原諒了拋妻棄子的父親。球場上,他和父親撇著腳的姿勢,一模一樣!感慨無限。
活著的都病了,病著的卻活了。人生真諦,又有幾人能明了、能做到?
全劇最大的悲哀必須是胡啟源。看似穩妥、恰當的人生背後,隱藏著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校長老母親。母親自以為是世界上對他最好的人,這種好最後像一座大山壓垮了他,傳導給外界。
他愛過淑媛、亦或是樂兒嗎?我認為,有的。
但他不懂什麼叫愛,他的愛很泛濫,只要有一絲光,便抓住不放,然後把它們全部鎖在玩具裡。現實中活生生的人,反而成了一具具空的軀殼,是他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道具。
與淑媛在一起,是因為體驗了人世間從未有過的尊重、認可,卻不知道那頓他看來專門為其準備的飯,只是普普通通的員工福利。
溫情破滅後,他繼續聽了母親;第二次,他選擇了適合的樂兒;第三次,回歸緊鎖的大門。他一直在逃離、躲避、追求安全感,因為害怕眼睛的看見,他將安全感都鎖在了玩具裡。
愛,不過是個想像集合體。玩具毀滅,他必殺人!
一部好片,會讓人有共情。
子勇和小薇的感情,全在那些平淡的瑣碎裡;樂兒、淑媛的糾結,曾讓人一萬次的怒其不爭;直到胡啟源的毀滅,才發現隱藏至深的是悲劇。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