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鬥晏水庫河水渾濁,基本看不到魚。現在水庫水質變好了,尤其是在2016年以後,水庫基本上看不到漂浮垃圾,河水清澈,而且還能夠經常看到魚蝦成群的景象。」近日,尋烏縣鬥晏電站負責人楊輝斌對比著鬥晏水庫的水質改善情況時說。該縣以監測數據為抓手,通過縣級層面調度推動,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聯合行動的良好工作機制,保護東江源頭清水暢流。
尋烏是東江源頭縣之一,這裡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珠江三角洲和香港飲用水水源安全。該縣於2015年開始試點水環境考核工作,2015年7月初步設立了15個考核斷面,其後逐年增加,目前已有53個(考核斷面26個,預警斷面27個),每年僅監測費用就需150萬元。
「設立考核斷面和預警監測斷面,主要是為了對尋烏河流問診把脈,解決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逐漸構建了全縣的監測網絡體系,為及時、有效掌控每條河流水質狀況,因河施策解決汙染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尋烏縣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陳華香介紹說。為了讓監測數據真正起到作用,尋烏縣環委會辦公室每月對水質監測結果進行排名並編制月度、季度、半年、年度水質分析報告,直接報縣委、縣政府。同時建立縣級領導巡河機制,現場檢查河流水質狀況,現場交辦整改任務,及時、有效推進問題整改。
目前,東江幹流尋烏水鬥晏電站出境斷面水質由2015年以前的Ⅴ類提升並穩定在現在的Ⅲ類以上,並且向Ⅱ類、Ⅰ類水質邁進,2019年度優質水比例達到66.7%;九曲灣、太湖水庫等縣級飲用水源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2020年出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並優於國家考核的Ⅲ類水質標準。(贛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