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昂
導讀: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讓我交流美國音樂電臺潘多拉和Spotify的商業模式區別。其實這兩個公司雖然屬於廣義的流媒體音樂電臺,但本質上有巨大差異。基於商業模式上的差異,也導致這兩個公司在音頻付費的道路上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以及不同的結果。今天也簡單和大家分享自己一些粗淺的思考。關於這兩家公司的不同路徑,我們先看下面這張圖:
這張圖非常經典,深刻的代表了兩者不同的發展路徑。我們看到潘多拉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在2012年就突破6000萬的月活,但是到了2016年底只有8100萬。然後我記得最新的數據是到了2017年上半年,下降到了7300萬。也就是說,從2013年底的6800萬月活,過了四年左右,僅僅增加了500萬。再看Spotify,2013年的時候還不到2000萬月活,到了2017年底月活超過了1.4億。最新的數據差不多接近2億的月活了。我們再看另外一張圖:
上圖是2015年的數據,還沒有更新,但大致能看到差異性。
我們發現潘多拉和Spotify的差距不僅僅在活躍用戶數,在付費用戶數上的差距更大。Spotify差不多有6000萬的付費用戶數,而潘多拉只有幾百萬,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這張圖對比了Spotify,Apple Music和潘多拉的付費用戶和活躍用戶數據。我們看到Apple Music付費用戶就是活躍用戶,不付費沒辦法享受服務。Spotify有一半的用戶給他們付費,而潘多拉只有10%不到的用戶付費。那麼是什麼導致這個差異的呢?我們就回答最初的問題,潘多拉和Spotify在商業模式上的巨大差異。
一句話定義兩者的差異:潘多拉是一個音樂臺,Spotify是流媒體音樂播放臺。潘多拉從開始,就是以Radio的模式存在,所以他相信用戶應該是被動接受內容的。如果今天你打開一個無線電臺,你不會清楚此時此刻這個電臺播放的內容,但你會大致知道這個電臺是放搖滾樂,輕音樂,還是嘻哈音樂。這就是潘多拉模式的內核。對於用戶來說,一開始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手,以及歌曲。
潘多拉根據內部算法系統,將歌曲進行推薦。在這個模式下,用戶無法反覆聽同一首歌,每一個小時最多只能跳過6首歌曲,不能搜索自己喜歡的歌手進行下載。潘多拉打造是一個music station。通過用戶數據和算法,形成用戶喜歡的音樂風格。他的賣點也是,用戶在這裡可以聽到許多冷門的歌手。潘多拉由於版權因素,只能在3個國家(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推進業務,擁有歌曲版權超過100萬首歌。
Spotify其實就是一個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認為,大家對於音樂的追求和喜愛,本質上沒有改變,只是形式從CD,MP3轉向了流媒體音樂。在Spotify上面,用戶可以搜索,下載,播放自己喜歡的歌手和歌曲,然後播放。用戶也可以選擇音樂的推送,而且跳過歌曲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就是那麼簡單,用戶對於音樂的收聽方式網際網路化了。但是喜歡的歌手和歌曲沒有改變,還是周杰倫,Linkin Park等等。
2013年以來,潘多拉的市值從最高100億美元暴跌80%以上,今天只有13億美元。Spotify市值卻增長到了150億美元以上。後者的市值是前者的10倍以上。Spotify擁有4000萬歌曲的版權,潘多拉只有100萬左右。Spotify在60個國家被使用,是全球最大的音樂音頻付費平臺。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兩者巨大的差異呢?一切還要回歸到基因以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
潘多拉其實這麼多年,最終做了一次失敗的實驗。
這個公司從創立之初,就有很強的電臺基因。創始人認為,用戶是懶惰的,直接給用戶推送內容才是最終的商業模式。但是在音樂,以及視頻內容的消費上,用戶的情感需求很大,這種情感需求往往更加具體。針對某一個藝人,某一個劇本,某一種場景。在精神消費中,用戶最終是為內心的情感付費,這會導致付費目標更加具體。
這些年以來,成功的流媒體企業並沒有改變用戶精神消費的心智,只是擁抱了網際網路,改變了內容輸出的媒介。Spotify如此,網際網路電視老大Netflix也是如此。
Netflix的商業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成功,有效的。過去幾年Netflix的自製劇佔比大幅提高,但是從自製劇的演員中發現,依然都是耳熟能詳的大牌明星。Netflix從來沒有認為自己通過大數據了解用戶的偏好,從而用一批普通演員製作符合大家口味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因為他們深刻的意識到,自己只是一種媒介,用戶最終還是為Kevin Spacey,為紙牌屋在買單。
流媒體不是做成獨立的電視臺,音樂臺,只是替代了傳統的媒介。
這是世界,是變化的,但人性的基本需求又不是不變的。從電視機的出現,到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手機的出現,到今天智慧型手機時代。從音樂唱片的出現,到磁帶,到CD,再到MP3和今天的網際網路音樂。雖然形式在發生巨變,但是用戶追求的內容本質沒有改變。移動網際網路成功的商業模式,最終還是捕獲了這些人性本質的需求和體驗。這也是最終Spotify超越潘多拉的原因。
最近熱門文章:點擊標題進入。
Principles精華(一):達裡奧的出生和成長史
《Principles》翻譯精華二:初創橋水
Principle精譯(三):橋水的進化機制
作者交流,請加微信:dianshi830,請告知職業和公司。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拾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