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看書是唯一穩賺不賠的一筆投資。
不過這話有一個前提,只有你翻的是作者認真創作的好書,它才成立。當圖書市場上充斥大量賺快錢的拼湊作品,選書、看書就成了問題。
讀書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話題。就像有人喜歡吃紅燒,有人愛吃糖醋。
以我為例,我不喜歡「看書」,我看的是人。翻書的真實快樂,不在於得到什麼,而是在書裡見到了誰!
於我來說,閱讀一直是一段私下的「會客時間」。手邊事都處理好,泡上一杯紅茶,從書架上取出一本以誠心「請回」的書,就像取得一張進入作者運轉大腦的通行票證。
有一直想請來談心的人,就會有想去翻的書。按我這種讀書習慣,在廣告圈的行業新書,很難引起閱讀興趣。
當前行業圖書市場,是按付費內容的標準做出版。往往是串珠子一樣,把一個個知識點串連成一本書。這種做書方式,強調把信息明擺出來供讀者檢閱,滿足他們的即時獲得感。
做這樣的書,不需要過多思考,不用考慮內在邏輯性。只要與熱點和風口站在一邊,就會有人買單。有時候,你根本分不清,是先有市場後有讀者,還是這樣的讀者群,選擇了這樣的圖書。
總之,這種書不值得「請」回來。起碼我是這樣看的。
我選書不看書評,只看書裡「有否有人」,以及他是否「專一」。
兩個要素很好理解。「書裡有人」指翻書時,是跟作者在對談,聽他分享,讀他思辨過程。讀書時,我一點不貪心。我不希望在一本書裡看到作者討論100個小主題。多就是少。比如,東東槍的《文案的基本修養》就是這類書。書裡有人,可惜不「專一」。
我倒喜歡作者用10十幾萬字,把一個很小的專題蒸熟、熬爛、煮透。
在我看來,翻書從來不是為了「獲得」,而是為了「印證」。
有些工作困惑和生活問題,我們會反覆與它較量、對抗。它最終化為一個個無解的問題,橫在前行的路口。比如:
與這些問題纏鬥的過程裡,其實已對它的解法有過基礎認知,初步答案。
此時,翻開快餐書想要有所得。書裡提出的一套套工具,看似給了一個方向、一個答案。但這種「獲得感」,很多時候無法是無法移植、落地。心頭泛起一線希望後,又一次陷入迷惑的漩渦。
如此反覆多次,人們終會明白,答案從不是外來的轟鳴,而是內心浮起的震動迴響。
一章一句輕易得來的感動,來得快,散得也快。任何一本書,對讀者的影響,不在於表層的「獲得感」,而在於人和書結合、印證後產生的共鳴、震動。
比如,上面提到的問題,「寫不出文案時怎麼辦」,我把個人理解的整理成一篇心得——《文案寫不下去時,我用跑步的方式寫文案!》
我在文章裡強調,如果一時筆塞,不要停在原地思考,拿起筆在紙上跑起來,把心裡的話抖落出來,讓自己內心的聲音可視化。
原文閱讀:https://www.useidea.com/archives/251
最近,在翻閱日本電通金牌文案人梅田悟司的那本《好文案會說話》,他整本書只談論了一個話題「內向語言」,自成體系。
「內向語言」,不正是我一直來隱約看到的答案嗎?他的觀點和我的認知形成互相認證。只是我沒能像他這樣,用10幾萬字,去把一個課題研究透徹。
手裡捧著這本書,如遇知音,如獲至寶。
在我們的文案群裡,有人聊起薦書話題,我發了一段回復。核心觀點只有一個,少看一點書,去看「人」。
文字不能留在心裡很久,但一位鮮活的作者可以。
當你從書裡去看「人」,能在每個作者身上找到起點。比如,盧建彰的原點是故事力,葉明桂的思考出發點是品牌傳播,龔大中的起點是創意思維,梅田悟司的是「內向語言」……
這些作者不會傳授你答案,他們只是在書裡呈現自己的研究、體會、認知心得,啟發你的思考,引發共振。
翻看他們寫的書,就像請回一位老友在家私談。不看書,去看人,才是一項穩賺不賠的投入。
最後,回復『 入群 』,加入文案覺醒 X 問題社區,獲取2021年升級福利。
回復 「入群」 ,加入文案覺醒創作群,獲取「藏經閣」和「文案長談」等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