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夏本土音樂人、寧夏固原一中音樂教師周建軍先後在兩檔央視節目中精彩亮相。在央視戲曲頻道CCTV-11《一鳴驚人》國慶特別節目中,周建軍帶領全國觀眾雲遊寧夏,並推介自己的原創音樂作品;在央視CCTV-17農業農村頻道豐收特別節目《2020年豐收歌會》中,周建軍以一首原創歌曲《掙死牛·不翻車》將節目推向了高潮。
據了解,《一鳴驚人》是CCTV-11戲曲頻道重點打造的一檔票房團體秀欄目。CCTV-17農業農村頻道播出的《2020·豐收歌會》是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通過唱豐收、唱家鄉、歌頌美好生活、致敬廣大農民,立體化展現豐收中國的氣勢、億萬農民的風採、農耕文明的厚重、全面小康的喜悅。
在周建軍的歌曲《騎驢捉尾巴》中,可以聽見很多當地本土元素——東嶽山、乾拌麵、王窪炭……他的歌曲,詼諧與歡快並存,不僅是單純的方言結合,更是把西海固人的堅硬氣魄和骨子裡的不妥協唱了出來。唱,在這片土地上出生後,從生到死,沒有離開過故鄉的人;唱,在這片土地上播種,從種子到大樹,根植於這片土地的人;唱,在這片土地上見證脫貧、見證豐收、見證幸福的人和事……
「如果把中國古典音樂、戲曲、器樂曲等看成中國音樂的大傳統的話,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山歌、眉戶、信天遊,碗碗腔,阿宮腔等構成的小傳統一直被深深地遮蔽著。生活在寧夏西海固的周建軍,無疑被北方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雜糅的土地浸染了生命的血液和文化的根性。他知道,這塊土地的先輩是突厥、鮮卑,党項、蒙古生活過的地方,多元文化生成的音樂小傳統已經滲入了骨髓——憂傷的花兒、沸騰的眉戶、熱辣辣的信天遊時常縈繞在耳畔,他無時不在這種小傳統的磨洗下重新建立一種屬於自己的音樂秩序。那是搖滾的、民族的、民間小調混血的聲音,那是西海固人生存的基本元素——原汁原味的生活、土裡土氣的腔調,個性凸顯的發聲,是周建軍特立獨行於西海固大地上倔強的背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周建軍恪守著這樣的美學宗旨,孤獨地紮根於民間文化傳統!」
記者了解到,音樂教師周建軍教書育人二十多年,先後出過兩張原創音樂專輯。他是寧夏音樂家協會會員、寧夏固原音協副秘書長,現任教於寧夏固原市第一中學。周建軍從小就喜歡音樂,儘管那時條件有限,但他靠著骨子裡的倔強堅持學音樂。聽到好的旋律,周建軍就利用空磁帶錄下來,反覆琢磨學習。周建軍從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並逐漸走上了音樂人的道路。周建軍的歌深植於西北黃土地,歌聲裡充滿人們對山河的敬畏和對故鄉的眷戀。「本土根源文化是我所崇尚的,也是我的信仰!」周建軍告訴記者。
附件(周建軍音樂造詣簡述):
2001年為固原撤地設市創作的歌曲《固原》榮獲「慶祝建黨80周年徵歌」 活動二等獎;同年創作的《有我們重逢的時候》榮獲自治區建黨徵歌三等獎;
2002年為失學兒童創作的歌曲《丫丫》獲得自治區聲樂作品大賽三等獎;
2014年原創歌曲《且行且歌》、《騎驢捉尾巴》獲全國美育原創歌曲大賽一等獎;
2014-2015年為寧夏各地演唱的形象歌有《鹽池漢子》《我在老巷子等你》《兵溝大峽谷》等一系列歌曲。
2016年5月,參加由湖南衛視和愛奇藝發起的大型方言類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中華方言歌曲大賞」,參賽歌曲《騎驢捉尾巴》《掙死牛不翻車》經過地面集結賽、複賽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歌曲中不僅包含寧夏方言,更是融入了寧夏特色樂器泥哇唔、口弦技巧,現場汪涵、撒貝寧、大張偉、常石磊等導師高度評價,獲得最佳年度音樂人;
2017年1月7日,第一張個人原創音樂專輯《老三騎驢》在銀川西夏盛典劇場進行專輯首發;
2017年1月10日-12月26日,周建軍樂隊攜專輯完成全國百場巡迴演出,走過九十六個城市並留下了寧夏本土音樂人的足跡;
2017年10月21日,中央電視臺CCTV-7《鄉村大世界》走進寧夏,重點挖掘民間才高藝人、歷史文化底蘊、風土人情,經過評選周建軍原創歌曲《掙死牛不翻車》、《走了走了》代表寧夏音樂文化入選並進行錄製;
2018年,專輯《老三騎驢》及全國百場巡演項目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國家音樂產業優秀項目; 2019年11月26日,2019非音未來.世界音樂扶持計劃全國優秀作品展演中獲得世界音樂組前十強;
2020年,第二張原創音樂專輯《民間藝人》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