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前幾個月播出的《三叉戟》讓觀眾們認識了「大噴子」,也熟悉了扮演「大噴子」的演員郝平。而近日熱播的《平凡的榮耀》又讓觀眾們看到了郝平的另外一面——這一次他飾演了一位冷漠寡言、亦正亦邪的企業高管曲忠輝。
雖然對於年輕觀眾來說,郝平似乎是由於這兩個角色才走入觀眾視野的,但其實已經出道30年的他早已塑造了60多個大小角色,對於表演的理解和對角色的塑造有了極其深入的認知。
當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的記者撥通郝平老師的電話後,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對話中,他親切地分享著角色塑造的體驗和過程。郝平真誠地告訴記者,在遇到每一個角色時他都會深切地進行一番體驗,「體驗生活是每一個演員都必須做的功課」,這是郝平對自己的要求。無論是平易幽默的審訊高手大噴子,還是令人捉摸不透的企業高層曲忠輝,都是「體驗」的結果,這也難怪郝平總是能夠為觀眾呈現出鮮活而真實的人物。
表演就在於體驗角色的精髓,而郝平更是希望抓住角色最獨有的特色,為觀眾呈現「郝平式」的人物形象。從郝平演過的角色來看,每一個角色都各具特色,即便是類型相同的角色也能夠演出個性化的差異。對於郝平來說,每一次表演都是「脫模」的過程,這才是每一個演員都應該接受的挑戰。
表演的靈感來源於體驗和摹仿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曾經明確指出「戲劇(悲劇)來源於對一段動作的摹仿」,而俄國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多次強調「體驗是現實主義演劇的核心」,可見「體驗」與「摹仿」對於演員塑造角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郝平在聊起一些重要角色的創作時也表示會通過體驗生活的方式與角色進行連結,比如塑造《平凡的榮耀》裡的曲忠輝,現實生活中,郝平與曲忠輝的性格、狀態、身份截然不同,為了更加貼近角色,郝平曾向生活中的一些「老大哥」取經。
「我身邊有一批做生意的朋友,他們在平時一起玩的時候是非常好的人,就像老大哥一樣,但一旦進入了工作狀態,他們講話就會模稜兩可、讓人捉摸不透。我也曾經問過他們,為什麼不把話說透了,他們說直接表達會給人留下把柄,而且希望讓員工去猜測自己的想法,並且通過這樣的方式選拔一些自己信任而且用起來得力的助手,這成為了他們的職業習慣。」
正是對身邊人的觀察,讓郝平找到了飾演曲忠輝的靈感,從《平凡的榮耀》中觀眾可以感受到曲忠輝亦正亦邪的形象,在前幾集播出時還引發了網友的猜測。在郝平看來,職場上沒有絕對好人和壞人,曲忠輝作為集團高層,他評判的標準就是能否為集團帶來利益,劇中許多打壓吳恪之的戲也是希望他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
《三叉戟》中的「大噴子」同樣深入人心,能夠將一位審訊高手演得如此真實、鮮活,郝平也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我身邊沒有審訊官,我就到天津的一個看守所裡體驗生活去了,待了十五天,從這些看守所警察的身上獲取了一些靈感。」
這段經歷在《三叉戟》的拍攝中也運用到了幾場審訊戲中,用一盤酸菜餡餃子讓罪犯交代實情的那場戲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角色都有機會體驗生活,尤其是一些純粹杜撰的、脫離生活的角色,在面對這些角色的塑造時,郝平也並沒有鬆懈,因為有些細節是無法靠想像填補的。因而,郝平也會認真地做人物小傳,或者查找大量的相關資料,總之儘可能地讓角色貼近生活、貼近真實。
塑造「郝式」風格的角色
風格的形成標誌著演員演技的成熟。
隨著演戲經驗的積累,郝平對自己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我接到一個角色之後,我會先想別人要怎麼演,而我要怎麼演得和別人不一樣,實際上無形中在給自己加碼。」
果不其然,郝平飾演過的角色都是不可複製的,帶著「郝式」的風格和影子。2013年,郝平飾演了《毒戰》中的「哈哈哥」一角,顛覆了觀眾們對毒梟的傳統認知,與其他影視形象完全區別開來。
「哈哈哥」正如這個名字,並不是窮兇極惡、狂妄自大的變態,而是具有有趣、脆弱、善良、感人的一面。在談生意的時候,哈哈哥本能地吹牛,吹噓「有多少條毒船從香港開來」以顯示生意的可靠,然而這正掩飾了哈哈哥的弱點,使這個人物瞬間鮮活了起來。「我有一個理念,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的壞人,就算是毒梟,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他一定有讓人同情的地方,而我就是想要讓觀眾看到這個壞人可愛的地方,或者說讓觀眾認為這個人物可信。」
《偽鈔者之末路》中的唐宋也是一個「被迫做壞事」的小人物,而「被迫」恰是郝平飾演這個角色的精髓。唐宋作為一個高級工程師,原本可以有很可觀的收入,很美滿的家庭,那麼最終他走向犯罪一定有被逼無奈的理由,這也是郝平理解這個角色的關鍵。「唐宋被誤診出癌症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活不了幾天了,想要死後給老婆孩子留些錢,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結果最終陷入了這個泥潭裡。因為他如果不殺了那些人,那些人就會舉報他,他為了保住自己的錢、名譽和家庭,才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殺人犯。」從工程師走向罪犯只不過是表面的東西,但作為演員,必須挖掘人物脆弱的心理,將人物弧線從虛線變為實線。
從郝平扮演的角色中不難發現,無論是《三叉戟》中的大噴子,還是《毒戰》裡的哈哈哥,似乎都帶有一些幽默感。郝平也坦言,自己在生活中就是蠻有喜感的一個人,他也喜歡將一個常規的角色用喜劇的方式呈現出來。「喜劇」就是「郝式」風格的一大特色,是否具有「不可複製性」也成為了郝平評判自己表演是否成功的標準。
表演的成功在於「丟掉標籤」
雖然力求形成「郝式」風格,但郝平對待每一個角色的時候都是「從零開始」,力圖在觀眾面前呈現多姿多彩、千面靈活的人物形象。
所謂的「郝式」風格,並不是千人一面,而恰是千人千面,同樣的角色在郝平的解讀下會有獨特的風格,這是融入了郝平的主觀創造,是他人無法復刻和竊取的。而「丟掉標籤」也同樣是郝平對自己的要求,隨著對角色的塑造力逐漸增強,郝平也希望呈現給觀眾更多元化的人物形象。
早在2008年,《蝸居》的火熱播出讓郝平被觀眾冠以「國民好老公」的標籤,自此後找他扮演的角色很多都是蘇淳類型的角色。但是,郝平並沒有刻意規避掉這樣的類型,反而坦然接受了。在郝平看來,自己飾演的角色能夠獲得觀眾和業內的認可是對自己的肯定,雖然接了很多「好老公」、「窩囊小男人」的角色,但這是當時的市場大環境決定的,等到婆媳關係、家庭倫理的電視劇被觀眾「厭倦」之後,郝平也接到了諸如「唐宋」、「大噴子」、「曲忠輝」這樣的角色。
有些角色的類型相同,但郝平塑造的時候都希望尋找不同,比如《毒戰》裡的哈哈哥和《天亮請睜眼》裡的寧世傑都是毒梟頭目,但狀態、性格和神色都各有不同,寧世傑謹慎陰鷙,而哈哈哥則相對活潑流氓一些。
在《安家》中,郝平也客串了一位買房的顧客,不少觀眾會拿其與《蝸居》對比,但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對表演把控的更加醇熟,蘇淳(《蝸居》)與劉斯禮(《安家》)的性格和風格也會產生差別。
「我要扮演一個角色,一定是抓住這個角色的精髓,可能跟其他的角色一分錢關係都沒有。包括走路姿勢,包括眼神,包括語言的說話,說話的腔調,包括發聲的位置,可能都會不一樣。如果演員演的這個角色完全脫離了上一個角色的影子,那我覺得這個演員是成功的。」在角色的塑造和突破上,郝平一再把自己逼向「死胡同」,也正是這樣嚴格的要求,使郝平認為每一個角色的挑戰難度都很大。
即便塑造了60多個不同的角色,郝平坦言還是有很多角色想要嘗試。軍旅和諜戰是目前郝平最想嘗試兩個題材,但是他也表示,即便是演一個嚴肅正經的軍官也會帶有「郝式」喜感。
郝平依然在演員的道路上堅持著,他一直以「演員」自居,不問名利、榮譽、流量,也不管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戲份有多少,只要是喜歡的角色,能駕馭的角色,郝平都會拼盡全力。「演員只要不閒著,能夠一部接一部拍下去,就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在他看來,將一個男配角演得深入人心,依然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