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一次,起因是使用手機無線充電技術時的一點點妄想。
無線充電技術的原理簡單說就是「電生磁、磁生電」,這個高中物理的時老師就講過了。將電能轉化為磁場,被充電設備配置磁圈接收磁場再轉化為電能,最後實現無線充電功能,這一場景目前在手機產品上應用的越來越廣泛。
使用過手機無線充電的朋友,對充電效果的評價褒貶不一。認可無線充電的觀點認為,無線充電技術非常方便,可以擺脫充電線的束縛。不喜歡的觀點則認為,充電速度慢,充後掉電快,對電池損傷大等等。而這也是無線充電技術優缺點的具體表現。但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它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舉例來說,在餐廳吃飯,有些餐桌已經內置無線充電器,只要將手機放在上面,就會自動充電,非常方便。
如果公共場合的無線充電裝置足夠大,覆蓋範圍足夠廣,理論上在無線充電設施產生的磁場範圍內,支持無線充電的設備都可以進行充電,那麼小編的妄想來了,假設整個城市就是一個無線充電的磁場,只要手機用戶在這個範圍內,所有的設備都可以接收到充電磁場,是不是手機就一直處於充電狀態了?如果手機一直在充電狀態,手機是否還需要電池呢?
這種痴心妄想看起來有點天馬行空,但仔細分析一下,實現這樣的技術難點在於:
電磁轉化的損失有多少,能不能做到接近於0的轉化損失;磁場之下的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大範圍的充電設備,成本究竟有多高?雖然現在目前的無線充電產品,都號稱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這主要是目前的應用場景下,無線充電設備距離人體較遠,封閉的產品設備也有相應的隔離輻射的設計,但如果應用到宏觀領域下,人體直接置身於磁場中,那結果結果就不好說了,這需要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技術改進才能實現。
至於成本,3G時代組網的成本放到今天那都不叫事兒了,所以只要技術成熟,成本一定會被攤平的。
如果一旦實現,受益的不僅僅是手機設備,幾乎所有移動電子設備,包括新能源汽車都能擺脫電池續航的束縛,暢想一下,手機不需要電池的話,在產品設計上會不會有更多異想天開的樣子誕生。而新能源汽車擺脫電池的束縛,一邊跑一邊就有能源上來,一個冬暖夏涼的駕駛艙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