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傳來一個「可靠的小道消息」——「湯老溼」湯姆·哈迪,將有望成為下一任007,官宣會在丹尼爾·克雷格的最後一部007電影《無暇赴死》公映後公布。
雖然關於 「下一任007人選是誰」這件事,網上翻來覆去討論了好幾年也沒有定論,但這個小道消息還是讓「湯老溼」的粉絲激動了一下,手快的網友已經把「官宣海報」做了出來。
其實早在幾年前,「湯姆·哈迪是新007」的呼聲就出現了,第五任邦德皮爾斯·布魯斯南還曾「欽點」湯老溼是最適合接棒007的演員。
同樣地,在一片叫好和期待中,也有人認為湯姆·哈迪並不適合出演詹姆斯·邦德。
簡單回顧一下他塑造過的角色——
不管是出道作《兄弟連》裡承擔全劇「HBO奔放畫風」的大兵,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裡的大反派貝恩,
還是加入漫威宇宙後出演的「毒液」……
湯姆·哈迪很明顯更擅長痞氣或邪氣的角色,像007這種帶著古典味道的英倫紳士「公務員」,湯老溼似乎有種「隨時要黑化」的架勢。
還有人指出,湯姆·哈迪身上有太多紋身,出演007會增加後期團隊的負擔……
這些爭議可以理解,畢竟詹姆斯·邦德這個集儒雅、智慧、魅力與戰鬥力於一身的英倫特工,已經風靡全球58年。
不管哪位演員接任,身上細微的缺點都會被放大,面臨各方質疑。
回想一下,如今被影迷戀戀不捨的丹尼爾·克雷格,當年被官宣為新任007時,也是被嫌棄得體無完膚。
有人說他年紀太大、身材太壯、不夠紳士,說他長得更像克格勃間諜,而非軍情六處特工……
但事實證明,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007,從第一部《007:大戰皇家賭場》就迅速讓影迷體驗到了什麼是「真香」。
至今為止,這部電影在豆瓣和IMDb上都是分數最高的007電影,因為它做了一系列突破傳統套路的嘗試。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動作戲更好看了。
影片開場就上演了一場追逐戰,雙方追到高處、道盡途窮之際,跑酷模式突然開啟,邦德被迫縱身躍下:
順帶一提,這場戲裡逃竄的黑人小哥塞巴斯蒂安·福岡,就是跑酷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地上追逐結束後,邦德根據線索,在機場與恐怖分子開啟了第二輪追逐。
雙方在炸飛機和保飛機之間,展開了驚險刺激的玩命肉搏。
跟以往的007電影相比,丹尼爾·克雷格版007,登場時沒有那麼多的花哨裝備,追逐戰中的各種表現也是經常灰頭土臉、到處掛彩,最終都是靠著靈活的頭腦先發制人。
通過手持攝影和快速剪輯,你能切身感受到007面對的險境,以及他的情緒波動,也能明顯看出《007:大戰皇家賭場》一改系列穩準狠的畫風,變得令人應接不暇。
你可能不知道,《007》裡忽然出現這樣的突破與改變,與夾在新舊邦德之間上映的《諜影重重》關係不小。
《諜影重重》系列顛覆了諜戰電影的傳統套路,通過手持跟拍和快速剪輯,使畫面的焦點切換頻繁、飄忽不定,營造出令人心跳加速的緊迫感。
這對於習慣了套路大場面的影迷來說,無疑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而《諜影重重》的成功,也在當年引得其他諜戰電影爭相效仿,這其中就包括丹尼爾·克雷格首次以007登場的《大戰皇家賭場》。
不過這種做法,不能算是簡單粗暴的如法炮製,它剛好與影片的劇情完美契合。
《007:大戰皇家賭場》講的是主角剛成為「詹姆斯·邦德」的故事,是原著小說的開篇。
這時候的邦德,還是個憑著直覺野蠻行事的特工,自信中帶著自大,會擅自潛入M夫人的住所,還會大聲宣告自己用了假身份。
執行任務時,他極易被激怒,恨不得下一秒就說「老子不演了」,抄起刀就要殺人。
直接、突兀、憤怒,是「初始版邦德」的特質,也是他蛻變前最有人情味兒的一面。
而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女性Vesper。
她貌美但並不輕浮,甚至壓制住了邦德身上過於自我的男性鋒芒。
正是Vesper讓邦德在關鍵時刻披上了堅硬的鎧甲,殺退恐怖分子;也讓他在殺人後,露出最柔情的一面。
看過《007:大戰皇家賭場》的小夥伴,都會記得男女主的這場浴室戲,邦德看著被嚇得瑟瑟發抖的Vesper,坐下來耐心安撫。
其實在原定的劇本中,這場戲原本要安排伊娃·格林大展性感一面,讓她來個溼身戲。
但丹尼爾·克雷格提出,這麼拍有違邦德和女主之間的關係走向,只會把Vesper塑造成又一個花瓶式邦女郎,而非「邦德真正愛過的女性」。
修改的結果不言而喻,當初還對丹尼爾·克雷格百般質疑的007粉絲,也因為這場戲被圈了粉。
之後,邦德深情表白Vesper、為了她不惜辭職隱退的情節,都因為這場戲的感情鋪墊,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而影片結尾Vesper的雙重間諜身份曝光以及她的死,則成為了邦德性格轉變的關鍵。
此後,不管再出現如何風情萬種的「邦女郎」,邦德都不會為之心動,徹底蛻變成了007。
《007:大戰皇家賭場》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還有它行雲流水的廣告植入。
比如在人人都知道007的座駕是阿斯頓馬丁的情況下,影片依舊能把汽車品牌融入劇情中;
在男女主初次相識的場景中,歐米伽手錶刷了一波存在感。
更有意思的是,影片還把德州撲克這種紙牌遊戲,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其實在原著小說中,《皇家賭場》裡的邦德參與的是另一種紙牌賭局。
但電影裡改成了德州撲克,是因為這個遊戲更能凸顯玩家的戰略和城府,容易在銀幕上顯露出戲劇化效果。
在暗流湧動的賭桌上,邦德面對的不是心理變態、想要毀滅地球的極端分子,不是富可敵國的高智商罪犯,而是一個欠下恐怖分子巨款、企圖通過賭局翻身的銀行家勒齊弗。
這個人物是007系列中少有的富有層次的反派。
賭桌上他極力掩飾狂妄和自負,一度佔據上風,差一點就毒死了邦德;賭桌下他又露出被動挨打的一面,被恐怖分子威脅恐嚇要還債。
在賭局斂財的計劃被邦德粉碎後,他直接翻臉,企圖用獨具一格的「赤裸鞭刑」,從邦德手中搶回輸掉的錢財。
可以說,勒齊弗是007系列裡絕無僅有的能把邦德五花大綁、讓其無比蛋疼的反派。
當年,光是這場嚴刑逼供的「蛋疼戲」,就引發了網友們激情創作同人文的熱情……
而這樣一個與主角勢均力敵的對手,顯然不是靠齜牙咧嘴裝裝兇狠就能詮釋出來的。
現在看來,影片選擇「拔叔」麥斯·米科爾森出演反派,簡直就是最明智的決定——碰上「漢尼拔」這樣難搞的變態,邦德被虐得體無完膚也不足為奇了。
所以,重看《007:大戰皇家賭場》就會明白,它之所以能成為007系列最受好評的一部,正是因為它通過女主、反派這樣脫離套路的人物,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層次豐富的「邦德前傳」。
007身上那種風流倜儻、遊刃有餘的人設,正是經歷過真愛與宿敵後蛻變而來的。
正因如此,一開始不被看好的丹尼爾·克雷格,才能憑藉《大戰皇家賭場》力壓非議,成為讓影迷信服的新任邦德,開啟全新的007宇宙。
而隨著11月《無暇赴死》的上映,丹尼爾·克雷格即將卸下007的光環。
至於下一任邦德到底是不是湯姆·哈迪、未來的007新片能否像:《007:大戰皇家賭場》那樣突破傳統、締造新的經典。
我們還是讓「小道消息」飛一會兒,耐心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