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富貴
劇集市場的獻禮大幕正在拉開。
9月7日,正午陽光操刀的脫貧攻堅劇《閩寧鎮》正式發布首組人物劇照,6天後,由長信傳媒與靈河文化承制的首部抗疫題材電視系列劇《最美逆行者》官宣將於9月17日登陸CCTV—1黃金檔。
與此同時,多位微博影視大V爆料,上海廣播電視臺與耀客傳媒、上海尚世影業聯合出品的抗疫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將於9月29日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廣東衛視、江蘇衛視聯播。
這只是開始。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抗疫、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和事件影響,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獻禮劇依舊會是影視公司廝殺的主戰場。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消息,截至6月初,已經拍攝完成和正在創作生產中的慶祝建黨100周年題材電視劇作品近百部,其中包括《光榮與夢想》《功勳》《公民》《大江大河(二)》《閩寧鎮》《大國擔當》《我們的新時代》等50餘部重點劇目。
▼
頭部公司高歌猛進
對壘抗疫、扶貧、建黨三大賽道
由於獻禮劇屬於實打實的「命題作文」,抗疫、扶貧、建黨自然就成了各大影視公司的創作主題。
《最美逆行者》《在一起》採取的都是單元劇形式,前者由《逆行》《別來,無恙》《婆媳戰疫》《幸福社區》《一千公裡》《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七個單元故事組成,後者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救護者》《同行》《搜索24小時》《武漢人》《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決戰火神山》十個單元,且兩部劇每個單元的故事都改編自抗疫期間的真人真事。
此外,北京廣播電視臺下屬紫禁城影業與慈文聯合出品的抗疫劇《生命緣》已於7月份通過備案,併入選了廣電總局公布的第三批百部重點劇片單,劇集主要從志願者與醫護人員的角度講述疫情中武漢醫護人員與百姓的故事。
扶貧賽道上,《閩寧鎮》《江山如此多嬌》《溫暖的味道》較受關注。
《閩寧鎮》匯聚了黃軒、張嘉益、閆妮、黃覺、陶紅、熱依扎、郭京飛、白宇等眾多國民演員和青年演員,故事主要聚焦扶貧移民鄉鎮——閩寧鎮的成長蛻變歷程;《江山如此多嬌》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衛視、芒果超媒、天娛傳媒聯合出品,屬湖南衛視定製劇,講述了「扶貧二代」濮泉生(羅晉 飾)與都市女記者沙鷗(袁姍姍 飾)帶領碗米溪村脫貧致富的故事;《溫暖的味道》是山影繼《馬向陽下鄉記》後再次聚焦「第一書記」的農村題材劇,靳東、李乃文主演。
關於明年的重頭戲——獻禮建黨100周年,影視公司各有切點。完美影視的《光榮與夢想》、幸福藍海的《紅船之約》、騰訊影業的《光芒》、文投藝達的《啊搖籃》聚焦新民主主義革命;白墨影業的《號手就位》、耀客傳媒的《特戰榮耀》講述新時代的軍人風貌;娛躍文化的《大橋》、慈文的《蒼穹以北》、文投控股的《中國芯》、烈火影業的《國家名片》反映國家基建和科技的發展變化;花兒影視的《幸福到萬家》、華瑞影業的《鄉村第一書記》聚焦新時代的鄉村故事與發展……
一場規模浩大的精神洗禮正在被多方醞釀,新變化也在被不斷產出。
▼
金牌編導匯聚一堂
視頻網站加碼自我造血
與以往相比,這屆獻禮劇背後的演員陣容和製作團隊格外有來頭。
至於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製作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我和我的祖國》的「合集」創作形式得到了製作方們的青睞。以《在一起》為例,劇集在2月中旬開始策劃,3月初編劇採訪、收集素材,4月電視劇完成備案,緊接著開始第一個單元的拍攝,並同步進行其他單元的策劃、創作,8月下旬最後一個單元《決戰火神山》殺青,9月初送審,9月底或10月開始在臺網同步播出。
單元劇的形式讓《在一起》的快操作成為了可能,六六、秦雯、高璇、任寶茹、馮驥等金牌編劇,搭配張黎、安建、沈嚴、曹盾、汪俊等金牌導演分單元坐鎮,再加上張嘉益、海清、雷佳音、蔣欣等眾多實力演員的加盟,劇集品質的信服力和內容的可看性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而除去《最美逆行者》《在一起》,華策的《我們的新時代》、芒果影視的《百鍊成鋼》、幸福藍海的《脫貧十難》、上海廣播電視臺的《功勳》也都採取了該種創作形式。
另一方面,近兩年,以獻禮為關鍵詞的收視、話題、熱度爭奪戰雖愈發白熱化,但真的獲得大眾認可的作品依舊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都陷入了口碑與熱度倒掛或雙失的窘境,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對獻禮劇的熱情也被逐漸消耗殆盡。
這一層面上,啟用金牌編導、國民演員以及李易峰、黃景瑜、李現等新生代流量演員,不僅可以降低製作壓力,也能讓觀眾看到製作方的誠意,而站在演員的角度上,他們也需要獻禮劇去豐滿履歷、打磨口碑,畢竟有不少獻禮劇在籌備伊始就已被上星預定,後續也將是各大獎項的種子選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變化是,視頻網站在加碼自製獻禮劇,尤其是愛奇藝。除去《人生若如初見》《叛逆者》《英雄歲月之王牌部隊》《榮耀桌球》《親愛的戎裝》以及紅色穿越劇《我和爺爺是戰友》,愛奇藝還籌備了一部「小康元年」主題系列超級網劇《約定》,該劇由六個單元故事組成,包括《青年有為》《來份鴨血不加湯》《青春永駐》《非常夏日》《為歡記》《年夜飯》。
▼
混戰之後,「爆款」能否叢生?
混戰倒逼獻禮劇和獻禮市場完成了一輪新升級,但並不意味著內容同質化、劇情失真、價值觀偏頗等「獻禮頑疾」已經被根除,而政策東風也不是那麼容易乘的。
製作獻禮劇雖相對保險,但要承受的政策審查壓力並不輕。正午陽光操刀的當代軍旅生活劇《尉官正年輕》(現更名《我們正年輕》)早在2018年5月就已殺青,可至今仍未有明確的播出時間,有消息稱,主要原因在劇內軍人宿舍不整潔、劇情中有出軌情節。
想減輕審查壓力,最保險的做法無疑是跟著大方向已經定下的「獻禮」基調走,但想讓挑剔的「後浪」們買單,也得在藝術價值、史實感以及年輕化表達上下足功夫,如何不露骨地埋下能調動大眾討論熱情的話題同樣是難點。
其次,市場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雖然獻禮劇已經擁有了一個較固定的檔期,但時長並不長,衛視之間愈發普及的聯播形式又壓縮了獻禮劇的播出渠道,如若作品競爭力不強很可能會被積壓。
更嚴重的是,獻禮劇都是「命題作文」,其本身能夠給平臺帶去的廣告收益也極其有限,再加上視頻網站開始加碼自製獻禮劇,若是錯過了該命題的獻禮季,製作方很可能會陷入騎虎難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