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國產電影《菊豆》上映後,最終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斬獲了8項提名,並將其中的6個獎項收入囊中。此時,距離張藝謀的新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映還有一年。
你站在2020年談論國產電影後退三十年,得到的結論並非是《活著》、《霸王別姬》抑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實際上這三部電影分別是1994年,1993年和1995年分別上映的。
1990年最能打的,或者是最著名的電影還是《菊豆》。當時這部電影也是最具爭議和話題性。
張藝謀主導的這部影片講述的依舊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在當時人們看來是這樣的,但是在今天,這種曾經的「糟粕」讓很多人用一個詞語來替換,也就不覺得是糟粕了。
因為「人性」這個詞語,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國產電影妄圖所要討論的話題。就如同「渣男」這個詞語幾乎可以涵蓋任何你想要形容他的負面的男性一樣。
《菊豆》裡面有什麼?它裡面有「父權,壓迫,倫理,女性以及封建制度等」諸多被認為是應該隱藏起來的東西。當時的大環境下,輿論就是這樣的。
你不要覺得訝異,因為那是1990年,人們的觀念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超前。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張藝謀所面臨的壓力自然是超前的。
然而大家如果用評分來評判一部電影,而撇開了話題性的話,1990年,同樣是「陽光燦爛」的一年。
最熱門的影片《菊豆》並不是人們普遍認為最優秀的,而這種優秀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後,豆瓣創辦之後,人們才漸漸的開始接觸到本片的客觀評價的。當時的優秀的電影太多了,隨便拿出來一部放到今天就能成為年度前三,這不是誇張。
用評分來判斷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最高分竟然是一部兒童片!怎麼樣?是不是很意外?別驚訝,1990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整個大環境還是百花齊放的。
兒童片也是一個類型電影,也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並不是像我們今天說的那樣,兒童電影就是動畫片,就是正能量,就是弱智劇情。
如果你真的看完了《我的九月》的話,就不會認為兒童電影+正能量是一個非常差勁的組合了。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國產電影在質量上還是很注重保養的。當然,那個時候的物質還不豐富,影視圈受到的誘惑也不那麼多,演員可以成為明星,但明星很少成為演員。
如果你覺得兒童電影沒有代表性的話,還可以看看一些註定會載入中國影史的經典。比如說謝飛導演的《本命年》。彼時的姜文導演還只是演員姜文。這個可塑性非常強的演員在當時算是炙手可熱的一個人。
本命年也是姜文表演生涯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本片內涵非常豐富,他討論的是一個特殊人群面對時代變遷時候的無力感。
這個沉重的主題很多導演不是很喜歡觸碰。因為太過於沉重,而在今天,或許扔在市場上也不會掀起多少水花。但是在1990年,《本命年》獲得了柏林銀熊獎。這就是低調。
你可能沒聽說過張暖忻,但是你一定會知道王全安。彼時的王全安還是一個小演員,而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是賈宏聲,馬曉晴。
青澀的王全安在《北京,你早》裡面飾演了一個初出茅廬的開公交車的司機。但誰也沒想到20多年後,王全安會因為「開車」被抓。
與此同時,被今天的自媒體人稱為是史上最窮的影帝的富大龍,這個時候只有15歲,但是誰也不會忘記《戰爭子午線》中,他飾演的那個小軍人複雜的眼神。
鮑芝芳屬於第四代導演,和他同一個時代的有謝晉。鮑芝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的女導演。
1990年上映的《江城奇事》就是她的作品。該片是一部喜劇作品,而且豆瓣上高達8.2分。
而同一年,第六代導演也開始嶄露頭角。張元拍攝了自己第一部作品,該作品帶有實驗性質。本片名叫《媽媽》,它所折射出來的是那些特殊兒童的社會問題。
而出演本片的男主跟富大龍一個年紀,他同時也是《戰爭子午線》的小演員之一。
不過很可惜,後來因為個人原因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否則的話,在現代這個人人講究演技派的大環境下,他應該比潘粵明更加能「打」。對了,他叫黃海波。
藝術片並不是1990年電影市場的主角,如果大家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市場有一個大致了解的話,那一定對於很多cult電影不陌生。
當時的電影市場講究的是獵奇,而那種獵奇並不是千篇一律的粗粒。而是在題材上以及尺度上向著地攤文學無限靠攏,但始終不接近。因此,在獵奇的前提下,也能誕生出來一些現在我們覺得是精品的作品。
比如說《聖保羅醫院之謎》,雖然是一部驚悚片,但是影片諷刺的點,現在就沒有人敢這樣用了。而諸如《天朝國庫之謎》、《野店幽靈》這種,恐怕連名字都不會過關。更別說裡面的讓人拍手稱讚的內容了。
Cult片雖好,但是正經喜劇片也少不了。《現世活寶》作為一部讓人現在看來依舊是諷刺意味滿滿,且讓人忍不住啼笑皆非的作品。
本片集合了當時的兩大笑星趙本山和王木櫝,以及後來的郭達斯坦森。通過對於兩個江湖藝人啼笑皆非的經歷,諷刺了當時的某種社會怪象。然而這種怪相的一部分在今天已經成為了常態,那就是整容。
此外,趙本山的另一部電影《來的都是客》諷刺了那些打著考察名義來吃吃喝喝的幹部領導,這樣的直接表達在今天看來依舊是讓我們咋舌。
而陳佩斯的《父子老爺車》,嬉笑之餘讓人多了些心酸,郭達蔡明的《倒蛋部隊》更是將這種現實魔幻拉近到人們的身邊。
《我的九月》是我們現在看來評分最高的一部1990年的電影,然而它更是一部兒童片,當年的兒童片的主題並非全是主旋律,像《多此一女》就可以讓很多關注女孩權益的人淚目。
而《大氣層消失》更是會讓很多國產科幻片影迷們看到希望,原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並不起源於最近這幾年。
而大家所厭棄的主旋律電影卻在當時最能引起轟動。峨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焦裕祿》讓李雪健成了當時最熱門的演員,他演活了這個基層幹部,且讓本片以420餘個的拷貝數量,創下了國產電影自誕生以來,首輪放映拷貝的一項紀錄。
這是1990年,豆瓣上本片的評分為7.1。但也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電影都能收穫好評,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電影,豆瓣甚至都沒有收錄。
比如說高希希導演的《村官難當》。豆瓣上沒有條目,而本片的主演白志迪也算是個知名演員了,然而當時依舊沒有動靜。可見,1990年,國內的電影市場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1990年上映電影一共164部,相比於2019年,國產電影上映的2316部,還不及它的零頭。然而正是這一百多部電影卻成為了三十年後很多人懷念的黃金時代,這不由得讓我們反思。國產電影到底怎麼了?即使年初一帆風順,國產電影真的就像數據展示的那樣異常繁榮?
1990年評分最高的電影是8.8分的《我的九月》,有分數統計的最低的是一部cult片《獵豹出擊》。它只有4.7。但即使是現在,我們來看這些電影,依舊是會覺得當時的影視市場是多麼的繁榮。
而現在,這種所謂的繁榮只是一種表象甚至是假象。這無疑最讓人痛心。
如果我們只是懷念一個時代,而並非中國電影,那麼經過時間的淬鍊後的導演們就應該捫心自問下,自己是不是早已經背離了電影人的初衷。
期待國產電影能有更好的發展,但願所有的電影人都能記住,電影是一種大眾的藝術,而非資本的玩物。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