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江蘇上線了一檔新節目《蒙面舞王》。
聽名字就熟悉了,是《蒙面歌王》的姐妹篇,製作團隊和播出團隊,也是《蒙面》的原班人馬。
戴著頭套唱歌,讓觀眾猜測聲音,這已經為不少人接受。但戴著頭套跳舞,究竟應該怎麼玩?
播出後的成色,真的讓我覺得怪怪的。
去年《蒙面唱將猜猜猜》就已經和抖音的有過植入合作了,當時的合作方式是半揭面環節,用抖音的臉部識別功能,深度融合。
今年抖音直接冠名了《蒙面舞王》,按理說應當「財大氣粗」才對,但成片效果,讓人感到有點意外。
先是每個選手的休息間, 是個玻璃房,像是櫥窗,非常小。
這是一場現場學舞的遊戲,但這個環節只是開胃的,真正的比賽在後面。
但主舞臺,可能出於聚集人氣的作用,也設計的很小。
「蒙面」唱歌,我們是在「聽歌識人」。這依賴觀眾本身的音樂知識儲備,尤其是對歌手的熟悉程度。
從平均水平來看,大多數中國觀眾都有一定的音樂基礎,至少幾個出名的歌手名字是喊得出來的。
而舞者,卻不一樣。
並不是所有人的人,都能喊出一連串中國舞蹈人的名字。
一些街舞舞者正在《這就是街舞》裡酣暢淋漓,他們即便來了,你也未必能喊出名字;
知名的舞者,當然有。楊麗萍、金星、易烊千璽,他們會來嗎?但凡第一期節目裡,有一個這樣級別的舞蹈表演者揭面,這個節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首期出場的是兩位演員,李菲兒和張儷。似乎,和我們的預期中的舞者有身份差別,讓觀眾對節目的定位認知變模糊了:這個節目,都是跨界嗎?
這個節目還有個更暴露缺點的設定:兩輪比賽,都並非是獨舞,而是齊舞Battle。
這一幕,你很自然地想到了同為燦星製作的《這就是街舞》。前兩季節目中,《街舞》最為人津津樂道、最好看的環節,就是齊舞battle。不排除節目組的靈感,取材於這樣的賽制。
可問題是,明明就是要聚焦那個戴頭套的明星,觀眾的可視化呈現卻是一個集體舞蹈。這又如何辨別一個單人的舞蹈特徵呢?
本來認知度都不夠,個人Solo又不夠充分,《蒙面舞王》沒有了猜的樂趣,於是在強化競技的元素,每一期都是一場晉級賽。
其實,這樣一個明星團舞大賽的賽制,已經是市場上獨一無二的了,直接請明星舞者們參加團舞Battle,是不是也完全成立?蒙面還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不直接做一個「我是齊舞王」呢?
但這個節目也並非完全沒有「救」。個人認為,要想把「蒙面」成功,還是要把「猜」的做透了。
目前看,以李治廷為主、張純燁主持、方俊專業點評的3人猜評團,還不足以構建一個猜評話語場。
猜評過程沒有有效提示,也沒有幹擾選項,沒有聚焦猜人這個最關心的命題,而是一直在談論舞蹈——這就是競技賽制與蒙面賽制的衝突:觀眾期待看舞者的臉,而現場舞者更期待結果。
然而,在跨界表演者揭面之後,他們只有站在原來身份立場上的一味誇讚。而在《蒙面》裡,遇到跨界演唱者,專業老師是會真的指出演唱的不足的。
從對蒙面IP的興趣,到發現跟蒙面沒有太大關係。這個節目看完,真的一言難盡。
雖然在一個老IP的視角下審視一個新節目顯得不大公平,但想表達的意思是很清晰的:《蒙面唱將猜猜猜》四季探索出來的精髓,這個姐妹篇,其實沒必要完全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