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塔和雨果在地上仰望空中城。這或許是續集中的故事發生地。
《阿麗塔》劇照。這是一部絕對的大女主電影,圍繞阿麗塔的成長展開故事。
卡梅隆和導演羅伯特。
詹姆斯·卡梅隆一直深受中國粉絲的喜愛,因巨製經典《鐵達尼號》和《阿凡達》的非凡成就,影迷尊稱這位大神級導演為「卡神」。多年來,大家都在「催更」《阿凡達》續集,該項目也終於從遙遙無期進展到了已經定檔,最快《阿凡達2》將在2020年和觀眾見面。
等待其實還未結束,不過在此之前,觀眾可以先去體驗另一部同樣讓「卡神」費盡心思的項目——— 《阿麗塔:戰鬥天使》(下簡稱《阿麗塔》),該片將在本周五(22日)登陸國內院線。卡梅隆僅擔任該片的編劇和製片,執導筒則交給了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18日,剛跑完北美宣傳的卡神空降北京發布會,一同現身的還有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製片人喬恩·蘭道、主演羅莎·薩拉扎爾、「瓦叔」克里斯多福·瓦爾茲和《銃夢》原作者木城雪戶,全陣容的亮相謀殺菲林無數……在中國,不僅有眾多的粉絲,還有著蓬勃且巨大的3D和電影市場,「我們很高興能和中國影迷分享這部電影!」製片人喬恩·蘭道在接受南都的視頻專訪時興奮地說道。
當天下午,媒體記者們也率先觀看了《阿麗塔》。影片的視覺效果非常驚豔,儘管此前北美的良好反饋已經無限推高了觀眾對特效的期待值,但沒有關係,卡神團隊照樣能夠刷新你對電影技術的認知。還有燒錢既視感的場景搭建———廢土之城、空中都市、未來居民的衣食住行,事無巨細,逐一呈現,整個世界的構築毫不含糊。劇情方面,和原著暗黑殘酷的畫風不同,《阿麗塔》有點清新,有點甜。這是一個乍聽還挺俗氣的青春故事:一個奇蹟重生的女孩,失去了記憶,也不清楚自己的使命,但她在慈愛父親和小男友的陪伴和幫助下,逐漸甦醒、找到自己、快速成長。
專題撰文:南都記者 劉平安 發自北京
PARTA
看片
背景:故事始於未來
故事發生在未來的26世紀,醫生依德在一個類似廢品區的地方撿到了一個半機械少女殘軀——— 少女僅剩下腦部、四肢全無,卻依然保持生命體徵。依德不僅修好了這個少女,還給她取名阿麗塔。短短幾分鐘,在影片還未對整個世界背景進行完整詮釋的情況下,阿麗塔就已經亭亭玉立地站在了鏡頭前,撲閃撲閃地閃著碩大的眼睛。影片讓阿麗塔早早就亮了相,意圖也十分明顯——— 希望阿麗塔能夠帶領觀眾遊覽電影的全新世界。
失憶的阿麗塔彷如新生兒,對眼下的時代和周遭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她不知道街頭的「大塊頭」機甲為何物,也不明白那些看上去差不多大的年輕人所玩的滑輪遊戲究竟是什麼……既然名為「戰鬥天使」,阿麗塔身上自然是蘊藏著超強的戰鬥能力的,她的使命和記憶也是通過不斷的打怪來尋回的——— 這部分打鬥的設定並不出人意料。但沒想到,電影選擇了另外一種非常青春片的方式,來講述一個小女孩的成長。
故事:愛情與親情相伴,機械少女成長記
首先,是帥小夥雨果。他和阿麗塔之間產生了一段清新有愛的puppet love。另一條線,則是醫生和阿麗塔的父女感情線。慈愛的父親面對青春期的女兒,保護欲旺盛卻又手足無措,這段有點萌的父女關係非常有代入感,堪稱電影裡最動人的人物關係。
在某種程度上,《阿麗塔》就是「大女主」的養成記。她經歷迷茫、挫敗和失去,擁有過愛情、親情,但也遭遇過欺騙。不過就像阿麗塔也僅僅是開始探索她的世界和使命,對於觀眾而言,這部電影同樣只是一部序曲、一個還有待伸展鋪開的緣起故事。在阿麗塔「初長成」後,期待該系列的升級,用卡神的話說:「鋼鐵城是在地上的,然後還有空中城……如果《阿麗塔》成功的話,我們在後續的第二部、第三部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空中城和外空。」
特效:半機械少女、各種打鬥場面都很好看!
卡梅隆一直是電影的技術狂人,幾乎每推出一部電影,就會將其技術的標杆再推高,反覆刷新著觀眾的感官極限,《阿麗塔》也不例外。
首先最驚豔的,無疑是半機械少女阿麗塔。電影的技術非常奇妙,調色、鏡頭感等參數只要差之毫厘就謬以千裡。這個「是人但非人」、不是機器但由機甲組成的阿麗塔——— 真人表演和動作捕捉CGI的結合,就是這個項目最核心、也最令人驚豔的地方。也正因為有了如此生動的銀幕人物,所以當劇本稍微落入俗套的情況下,阿麗塔亮晶晶的眼睛依然令人備受感動和鼓舞。
另外,就是各種機甲和鋼鐵齊飛的特效場面,比如阿麗塔從八爪魚一般迎面撲來的
「鋼索」中翻身穿越,貼面而過;又比如最激動人心的競技場搏命,這些場景都讓人不禁感嘆:真·3D真的很好看啊!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也在戲中貢獻了他標誌性的酒吧打鬥場面。
說了這麼多,這部電影值得看嗎?如果你是特效迷的話,答案是肯定的;又或者你喜歡清新明快的故事,也可以去看;或者為了卡神,那似乎也不容錯過。總體而言,《阿麗塔》值得推薦 ,但 有 一 個 忠告——— 千萬不要抱著看又一部《阿凡達》的期待值去看。
PARTB
主創說幕後
1000多頁注釋撐起真實具體的「廢土世界」
作為一部讓「卡神」詹姆斯·卡梅隆魂牽夢縈近20年的漫改項目,《阿麗塔:戰鬥天使》(下簡稱《阿麗塔》)的上映自然是萬眾矚目的,一方面觀眾會對電影本身充滿好奇,比如科幻世界的構築是否真實可信?人物關係和劇情發展有沒有bug、動不動人?特效和大場面爽不爽?漫畫的還原度高嗎?又或者漫畫的核心get到了嗎?這部分的答案,南都記者在上文已經做出了分享。
另一方面,則是對這場長達20年的製作「長跑」的好奇———卡梅隆為「阿麗塔」打磨出186頁的劇本(一般的劇本130頁就已經很詳細了),注釋、人物小傳和筆記更是多達1000多頁……但最後他卻「忍痛割愛」,將執導筒交給了好友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代表作《罪惡之城》),Why?兩人又是如何交接合作的?《阿麗塔》儘管對不少漫畫場景進行了「神還原」,但主題和風格上又明顯區別於陰暗殘酷的原作《銃夢》,這是出於何種考量?2月18日,《阿麗塔》的北京發布會,從當天的首映禮到詹姆斯·卡梅隆和羅伯特·羅德裡格茲的圓桌採訪,主創都坦誠且具體地分享了更多細節。
為什麼找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接棒?
「我特別認可他的工作方式」
因為要投入《阿凡達》系列續作的籌備、拍攝和製作工作,實打實的三部大製作無疑讓卡梅隆分身乏術,於是好友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主動請纓接下《阿麗塔》,卡梅隆也將劇本和超過一半的資料和注釋慷慨分享———這些資料也成為了拍攝《阿麗塔:戰鬥天使》的骨幹和心臟。後續的劇本精簡工作,羅德裡格茲也向卡梅隆證明了雙方的目標一致、理念統一。
現場,卡梅隆還表示羅德裡格茲是他非常讚賞的導演:「他自帶叛逆心態,會自己擼起袖子加油幹,會親自拿起攝像機去拍攝,會自己做剪輯,我特別認可他的工作方式,所以我們做《阿麗塔》的時候,感覺像是兩個哥兒們一起組裝一個跑車一樣,最後他要當駕駛員而已。」
羅德裡格茲則坦言,最大的 挑 戰 ,是 要 導 演 出 一 部「卡梅隆風格」的電影。這位學漫畫出身的鬼才導演,早前的作品如《罪惡之城》《彎刀》等都是天馬行空、抽離現實世界的,而反觀「卡神」的電影,儘管講述科幻題材,卻從攝影風格到場 景 構 築 都 保 持「接地氣」。
「我請教卡梅隆怎麼做這些大片,如何產生共鳴?他說接地氣才能夠有傳奇,觀眾才會信,不然很可能出戲。」所以羅德裡格茲說,每當他想拍一個「羅德裡格茲式」的拍法,他就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去「採用一種『卡梅隆式』的方法。」
為什麼電影沒有延續原著的陰暗殘酷?
為避免上映受限,也希望能引起女性觀眾共鳴
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於1990年代創作了《銃夢》———比《攻殼機動隊》晚三年,當時日本的經濟已經開始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不少創作人才開始大膽探討科技發展後的未來,機器和人的結合,廢土世界,反烏託邦,世界並不那麼美好……《銃夢》是既深邃又殘酷的作品,故事陰暗且富有哲思,畫面血腥、尺度極大。但《阿麗塔》則截然相反,在保留了原作主線故事的情況下,卡梅隆和羅德裡格茲將之導向了更積極、更正能量的方向。
自認生性樂觀的卡梅隆,坦言自己的創作是不可能像木城雪戶那樣黑暗和悲傷的。毫無疑問,阿麗塔生活在黑暗世界的中心,「但她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會變好———她讓依德醫生和綺蓮都變得更好,如果說你不值得救的話,那她會把你消除,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這是關於一個人的能量能夠影響另外一個人的故事,它有阿麗塔父女的情節,也有和雨果的愛情,它其實就是不同角度的愛的故事。」
雖然電影有很多神還原鏡頭,但卡梅隆說「這是給世界觀眾製作的電影,而非為漫畫愛好者量身定做的」。影片的焦點一直都在阿麗塔這個人物上,觀眾全程都在跟隨著阿麗塔的目之所及,探索卡梅隆構築的全新世界。
另外,如果影片像漫畫一樣血腥黑暗,無疑會被歸入限制級別,而卡梅隆希望《阿麗塔》能與最廣大的觀眾見面,不僅僅是愛好特效的男孩們,還包括對科幻片不太感冒的女孩們———和他過往電影中強烈的女性主義一致,他希望這次的「大女主」阿麗塔,也能夠引起女性觀眾的共鳴,甚至成為她們的一種力量和楷模。
在發布會上,卡神也提到了這部作品與自己女兒的關聯,一方面是影片中的父女關係,投射了一些卡梅隆和自己女兒的經歷,「十幾歲的小女生往往會感到很困惑或者迷茫,但其實家長會更迷茫,不知道怎麼跟女兒溝通,因為你說什麼她可能都聽不進去。」
「我最開始做這個劇本的時候,我的女兒六歲,現在她已經26歲了。在這20年期間,我一直在做《阿麗塔》。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早點看到這部電影,讓她開心。我還有兩個女兒,我一共有五個子女,其實他們都是我們電影的主流觀眾,他們能夠更多地受到我們電影的啟發,並把阿麗塔視作一個榜樣。」卡梅隆如是說。
《阿麗塔》的確就像一個引子———阿麗塔從失憶和迷茫的狀態中醒來,逐漸認清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的人生終極問題;她體嘗了戀愛的心動與心碎,也與醫生建立了父女般的親密關係……在這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阿麗塔生活的「鋼鐵城」等殘酷世界才剛剛露出冰山一角,很多時候只是阿麗塔匆匆一瞥的鏡頭。更具體的城市細節還有待挖掘和描述,影片的世界觀也仍有待探索———而這些所有的所有,就要看觀眾對這部「引子」的反響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