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於裡 | 文
又到雙十一。對於諸多店家來說,雙十一是一年一度的打折促銷日,也是一年商品成交額最高的一天;對於剁手黨們而言,雙十一是瘋狂「買買買」的一天;但對廣大單身男女來說,雙十一是光棍節——事實上,這也是「11.11」成為節日的最初來源。光棍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的校園,那個時候光棍們打著慶祝單身的名號,實際上卻是以退為進,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熾烈渴望。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單身經濟的崛起,光棍節近年來漸漸真正成為單身人士慶祝單身狀態的日子。
單身當然應該是一種選擇,這代表著觀念的進步,已經不必贅言。但問題的另一面是,它很可能也意味著不再信仰愛情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是民政局每年公布的離婚數據,還是近年來關於年輕人婚戀觀的種種調查,比如騰訊網的「2016中國人出軌態度調查報告」「2017中國人婚戀觀大調查」,無不顯示著堅守愛情的人越來越稀少,愛無能的人越來越多了。
什麼叫愛無能?簡單地說,就是失去了愛的能力。比如對愛情無感,對愛情毫無期待的單身族越來越多;比如對愛情低欲望,把愛情視為累贅的人越來越多;再比如戀愛中或婚姻關係中,出軌的人越來越多了,心安理得的人也越來越多人……
愛無能似乎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症候之一。「愛情本來是只愛一人」「愛情的應有之義是忠貞」「愛情會給人帶來幸福美好的生命體驗」……這些關於愛情的常規信條正在被拋棄,愛情正在失去她的信徒。而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明碼標價的時代,愛情在物質化
不久前,「中國式相親價目表」引起了輿論的熱議,「價目表」上,相親男性和女性的擇偶標準和條件,按照「戶口」「房產」「學歷」所具有的優勢、劣勢,被分成了「頂配」「高配」「標配」「低配」「簡配」「不考慮」等幾個等級,從身價、職業、收入、車子、相貌等環節進行了明碼標價。「價目表」和「明碼標價」,這兩個關鍵詞可謂精準地道出了一個真相:愛情在物質化、商品化。
愛情從來就不是生長在真空中的,除了「兩情相悅」之外,愛情還會受到物質、倫理、宗教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雖然千百年來,我們都熱衷於歌頌那種衝破一切外在束縛、不考慮任何物質前提的愛情,但更普遍的現實是,再甜蜜的愛情也不是麵包,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無法在饑寒交迫下你儂我儂山盟海誓。因此,有一定物質前提,愛情之樹或許可以更自由更快樂地生長。
然而,在商品化大潮的時代中,整個社會都被金錢至上、成功至上的價值觀綁架了,愛情的「兩情相悅」讓位於金錢和成功。一個真實的調查顯示,不少女大學生不理解白毛女為何不嫁給黃世仁。「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這麼難,嫁給『黃世仁』,等手裡有了錢,可以再自我奮鬥,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當年的白毛女也可以這樣規劃自己的人生,可她偏要和黃世仁對著幹。」「如果黃世仁生活在現代,家庭環境優越,可能是個外表瀟灑、很風雅的人。加上有錢,為什麼不能嫁給他呢?即便是年紀大一點也不要緊。」
愛情被物質化了。仿佛沒有了物質的衡量,我們就不懂得愛了。你是否配擁有我的愛?那就得看你是否擁有北京上海戶口,在當地是否有房,是否有車,有多少存款。你有多愛我?那就得看你給我買多大的房子,多大的車,房產證上是否有寫我的名字,你的銀行卡到底歸誰管,我生日時你給我送了價值多少的禮物,我看中了某名牌包包你是否願意掏錢給我買……
近年來我們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愛情造節活動,也是同樣的邏輯——沒有了情人節,沒有了「買買買」,我們也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表達深情。幾年前只有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後來有了東方情節人「七夕」,有了「520」,有了女生節和婦女節,甚至連「11.11」也成了「為她清空購物車」的購物節……商家無孔不入的商品促銷和宣傳,都在鼓動著你為伴侶進行消費,「愛TA就給TA買XX」,我們都在通過對方為自己買了什麼來確證愛情的存在和分量。這不是說各式各樣的情人節不必過,和愛的人在一起,每天都可以當情人節過;問題是,情人節如今已成為一種無形的「壓迫」機制,每個人都被裹挾其中。當物質比一個人本身更能激發你的多巴胺,我們愛的感官就像被高血脂阻塞了的血管,硬化、脆弱、失去功能。
單身社會與文明病
不過,很多人放棄愛情,是因為他們享受單身狀態。不少學者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單身社會。有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過5800萬人一個人生活,其中20歲到39歲的年輕獨居戶接近2000萬人。
美國社會學家艾裡克·克裡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中熱情謳歌單身社會的到來。在他看來,獨居潮的興起,除了經濟發展創造的財富,以及現代國家福利提供的社會保障外,更關鍵的是自由、適應性、個人選擇,在現代道德準則中最受人們珍視,「個人最主要的義務在於對自身負責,而非對他的伴侶或者孩子」。簡言之,單身作為經濟獨立與精神獨立的一種象徵,成了新潮生活方式的風向標。
但艾裡克·克裡南伯格歌頌的單身,是一種主動選擇,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單身卻是被動的。例如,日本的單身族和獨居族蔚為壯觀。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的預測,日本的終生不婚率(即五十歲時仍未結過一次婚)正不斷上漲。男子的終生不婚率2005時為16%,預計2030年將上升到大約30%,三個男子中就有一個,女子2030年的不婚率也將高達23%。但是,這個「單身社會」卻越來越呈現出「無緣社會」的特徵,「高齡、無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一個不被關心、無人記掛、默默終老的「無緣群體」。
英國《衛報》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模式中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導致了人們的孤立狀態。這種狀態正席捲全球,傳統家庭為中心的文化開始土崩瓦解,很多人的幸福和安全無處安放。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為單身族的個人主義鼓與呼,當我們把主動選擇的愛無能視為一種個體的自由選擇時,有可能忽略了,個人主義、愛無能也會造成個體的孤立和隔絕。本來就不想愛,和因為懦弱和膽怯乾脆愛無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顯然,愛無能的單身生活並不一定是幸福的。當一個人喪失了與社會紐帶的連結而變得離群索居,當他不需要家庭,不需要伴侶,也不需要左鄰右舍時,家成了一個人的空房子,「一切都連根剷除了,世界散發著油漆和甲醇的味道」(于堅)。
替代品的豐富與人類的異化
愛無能的另外一種情況是,人們不願意愛是因為覺得談戀愛太麻煩了,畢竟,在一個性解放的時代,沒有了愛情,他們依舊可以充分享受性的歡愉。
電影《愛之渦》中,在東京六本木的某間高檔公寓內,隱藏著一家少為人知的奇特風俗店,營業時間是凌晨零點到早上五點,面向想做愛的男男女女。這一天來的客人是四男四女,還有中途加入的一對情侶。這些身份性格迥異的人,將在這五個小時內,卸下各自的偽裝,邀請對方進行「無愛的性體驗」。當然了,一夜過後,每個人各奔東西。即便日後偶遇,也要趕緊澄清,「不好意思,昨晚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
形形色色的社交軟體,讓形形色色的「愛之渦」更為方便。何況,人們還可以輕易找到愛情的替代品。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物質的豐富所帶來的替代品的豐富。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為自己找一個更真實的身份,我們用虛擬社交代替真實生活中的朋友,我們用外賣和垃圾代替了家人的烹調,我們用韓劇滿足白日夢……各種越來越仿真或者比仿真更「完美」的充氣娃娃和情色用品,似乎也在取代戀人。有人估算,情色用品市場的潛力產值可以達到幾千億元人民幣。預計「11.11」這一天,天貓上情趣用品成交額將突破100億元。
而人工智慧的時代也已經到來,機器越來越人類化。根據英國《鏡報》報導,皮爾遜受情趣用品網站Bondara 的委託研究「性的未來」,報告指出,性愛機器人將會越來越流行,並可能在2050年左右取代人類性愛,「現代人看A片是非常普遍的事,未來使用性愛機器人也會跟看A片一樣成為很平常的事」。
就像《那些科學家們徹夜憂慮的問題》一書中,科普作家陶·諾瑞錢德所擔憂的那樣,人們的愛欲正在消退。替代品越來越人類化,機器越來越人類化,但人類卻越來越機器化,關於愛情的感官和感覺便顯得多餘。塞林格曾寫道,「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想觸碰又收回手」,這形象道出了一個陷入愛情中的人在感性與理性、克制與衝動、曖昧膽怯與無比堅定之間的繾綣深情和百轉迴腸。只是,當我們對於愛情的認知簡化成了純粹的工具性肉慾,這些微妙細膩複雜的情緒也就無可依附了。
本期編輯 邢潭
推薦閱讀
黑幫「大佬」婚宴,然後警察來了……團滅!(現場視頻)
攜程親子園虐童案涉事保潔員無保育證!家長怒斥「沒想到在錄像下也敢這麼過分!」
監控曝光!老人電梯裡吸菸,被醫生鄰居勸阻後猝死,家屬索賠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