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神奇的公司,它的「吊牌」業務毛利率高達93%,吊打貴州茅臺。南極電商如果你不熟悉,南極人你一定聽過,打開淘寶,服裝類產品沒有幾個敢不掛南極人牌子的。
半年時間大賺4.3億,「賺錢能力驚人」、「電商巨頭」、「股價漲幅1.5倍」,在這些標籤的加持下,這家公司的市值從2020年初的200億元飆升到7月份最高超500億。
但是2020下半年畫風突變,股價跌跌不休,新年伊始,一份神秘的研報再度傳開,將南極電商的股價推向深淵。
01
股價崩盤,輝煌不在
南極電商此前廣為人知的是南極人保暖內衣,然而該公司早已不再是生產內衣的品牌,而是轉型賣「吊牌」,公司產品涉及到方方面面,熱銷產品包括家紡、布藝、男裝、女裝、內衣、鞋品、嬰兒用品、戶外等等,被人戲稱「萬物皆可南極人」。
南極電商的財富密碼便是"品牌授權",它不生產銷售自己的產品,卻樂得將自己的品牌授權給其它廠商使用,躺賺高額的品牌授權費與服務費。
花不到200萬人民幣的價格,你就能買到一家"南極人"的正品天貓店,許多工廠的產品因為沒有品牌知名度而銷量不佳,貼上南極人的牌子後,產品的售價與銷量就能成幾倍的增長,如今你能在網上搜索到數千家南極人正品網店。
在競爭激烈的服裝等領域,依靠在各大電商平臺及線下「賣吊牌」,南極電商經營業績非常不錯。2019年營業收入達39億元,淨利潤12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7.22億元,同比增長19.9%。
然而,市場上也有關於南極電商造假的傳聞,如2020年6月,據第一財經報導,南極電商GMV暴增背後存在多個疑點:經銷商銷售和GMV業績數據"打架";多家南極人重量級店鋪不停更換經營者,或者店鋪經營者註冊地址和名稱不斷變更;公司上下遊供貨商、經銷商之間有難以解釋的資金往來,以及明顯的人事關聯等。
近期更是有重錘落下,幾年前的一份疑似券商質疑南極電商造假的研報PPT再度傳開。
1月4日,南極電商開盤後閃崩跌停;1月5日,南極電商開盤後又是直奔跌停;1月6日,再度大跌6%;股價最低已經觸及10元,距離去年7月高點已經下跌56%。
02
質疑犀利,真假難辨
2019年5月,一家機構在談「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時,將 「XX電商」作為案例分析,從情況分析,市場皆認為這是指南極電商。
據該路演PPT研報,XX電商存在以下疑點:
疑點一:淨利率非常高而無明顯壁壘
疑點二:無明顯的競爭對手
疑點三:非常輕資產的運營模式
疑點四:財務數據質量差,應收帳款
疑點五:經營規模翻倍增長,員工數量反而下降
疑點六:供應商和客戶高度重疊
面對股價接連跌停,南極電商1月5日晚間火速發布回購公告,擬回購5-7億元,用於後續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回購價格不超過15元/股。
03
電商從業者的看法
球友@價值投資捲毛哥:
讓我這個電商從業人員來告訴你答案吧。你說的這些都不成問題,只有行外人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第一、淨利潤非常高,人家就是一個賣吊牌的,這吊牌能有多少錢呢?成本低的很,毛利率和淨利率肯定高嘛。
第二、沒有明顯的競爭對手,這個確實也是事實,跟南極電商相同模式運作的,有北極絨,花花公子,駱駝,恆源祥,這些都是我所知道的,他們通通幹不過南極人。
第三、非常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人家是做品牌授權,如果產業鏈來說,從原材料,生產,銷售,設計,品牌運營,人家是處於最高端的品牌運營和授權。
第四、應收帳款多,這個還真沒什麼了解,但是我覺得營收上去了,淨利潤上去了補貼一下分銷商供應商,讓他們多賣點貨,應該問題不大吧。
第五、員工數量少,人家又不是搞生產的,又不是搞銷售的,這個品牌授權純粹一臺電腦,一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大堆人,一大堆分銷商和供應商。
第六、供應商和客戶重疊,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工廠既是供應商又是分銷商。其實你還說漏了一個。
第七、他的主要客戶前5個,前10個經常會變,那也很正常,電商本來就是一個競爭很激烈的行業,幹得好就上來了,幹不好就下去了。同時也可以說明南京電商很強勢,你幹得好我就讓你繼續幹,你幹得不好我就不再授權給你了。
說到最後你列出的6個疑點,好像都通通是南極電商的優點了。
目前我的南極電商倉位是8%,浮虧16%,大部分的倉位是在昨天跌停的時候買進去的。對於我來說,我扛得住,目前來說這個位置我也覺得很舒服
04
機構欺行霸市?
球友@網際網路怪盜團:
問題在於:某某證券的PPT寫的那麼好,說服力那麼強,為什麼此前市場幾乎不知道?為什麼在今天之前,這份PPT極少流傳?是誰在阻止它流傳?
對於任何可能影響上市公司股價的重要因素,全市場的投資者均有知情權。現在我們知道,早在2018年就有一家主流券商的分析師(據說還是行業首席分析師)對南極電商提出了財務造假指控。無論這個指控是否屬實,市場難道不應該知道嗎?真理越辯越明,分析師肯定要為觀點負責,市場也應該得到一個充分辯論的機會。
根據社交媒體的說法:在分析師發表這份PPT之後,立即受到了重倉南極電商的部分公募基金的巨大壓力。在這些基金(不清楚具體數量,是一家還是好幾家)的脅迫之下,該首席分析師被轉到後臺,從此遠離了一線投研;待遇估計也是大大下降的。因此,這份PPT沒有流傳開來,其他分析師也不敢再做類似的研究。
我相信,絕大部分A股機構是想好好做研究、好好做投資的;絕大部分機構投研人員也想要一個乾淨、有序的市場。現在的問題就是:某些害群之馬做的實在太過分,嚴重擾亂了市場正常運行。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是否造假的辯論,居然要由社交媒體去發起,而全體券商分析師至今還噤若寒蟬,這是一種極大的悲哀和諷刺!
是時候讓市場回歸正常了!我不知道南極電商有沒有造假,但這是一個改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