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梅豔芳共進晚餐那年,我20歲。儘管本人不在主桌,但相隔不過咫尺的距離仍足以讓我看得清清楚楚:作為當天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的嘉賓,她雖然打扮得光彩照人,但和滿臉純天然膠原蛋白的小女生相比,卻很難不被人察覺到歲月留下的痕跡。
印象中,她年紀比我們大,而且大得不是三歲五歲、十歲八歲,而是將近整整一倍。
那個年紀,在當時的我看來,貌似距離自己非常遙遠,遙遠得近乎猴年馬月。
但最近無意之間掐指一算,我卻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原來我如今的年紀,不但早已跨越了梅豔芳當年的歲數,甚至於都超過了她香消玉殞時的芳齡。
1963-2003,梅豔芳三個字後面緊跟著的括號裡,永遠不變的是這樣一串數字。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對當下和自己出生年份間的減法運算熱情不高,那只能說明一件事,即:兩者之差已相當可觀。
2
《還珠格格》熱播的那一年,我剛上大一。宿舍裡集資買了臺十幾吋的二手電視,課間課後追追小燕子、五阿哥、紫薇(爾康就算了),吐槽一下容嬤嬤的兇狠,皇后的毒辣,但最最看不慣的,還是那個動不動就吹鬍子瞪眼的皇阿瑪。
這版乾隆的扮相,和鄭少秋差距太大(與此形成另一組鮮明對比的是《延禧攻略》裡的聶遠,幾乎同樣的年紀飾演的卻是另一個年齡段的乾隆——至少那時富察傅恆還沒有結婚生子,未來的爾康尚在娘胎之中),而且還裝腔作勢,中年油膩(儘管當時還不流行這個說法),令人生厭,恨不得給他個負五星差評。
可是一查資料才發現,張鐵林參演《還珠格格》時剛年過四十,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高齡」。換算成現在相當於準80後,和如今的我也是同齡人。
3
為什麼20歲的時候看40歲的人老得不像樣,等自己到了40歲又覺得風華正茂呢?
因為時間是線性的,單向的,一去不復返的。年齡作為時間線上特定兩點間的刻度之差,它的大小,其實就是個相對的概念。
始終以自己為坐標原點,你10歲的時候看20歲的人,和你30歲的時候看20歲的人,感觀和印象是不一樣的。
比如上學的時候,你總覺得高年級的同學個個老氣橫秋。其實在老師、家長的眼裡,大家都是未成年人,區別只在於臉上的青春痘或多或少。
比如放學路上時常會有穿著校服的彼此以老張、老李相稱,可是在旁人看來,不過都是些乳臭未乾的毛孩子罷了。
比如剛上小學的兒子回想起幼兒園的經歷,口口聲聲「我小時候」。可是,我親愛的孩子,你現在不也還是小時候嗎?
比如新聞媒體上動不動就說四十幾歲大叔或大媽,中年婦女云云,看到這種報導不消分說,小編一定至少是90後打底兒。
比如在70後的印象中,80後還停留在不成熟、任性的階段,90後更都是小屁孩兒。結果掰著手指頭一算,都逼近而立、不惑了,哪還能繼續當毛頭小子看待?
比如小時候覺得父母那一代人,男的鬍子拉碴,女的身材走樣。現在卻自認這個年齡段的,仍然可以魅力不減、風韻猶存……
4
江山代有牛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所謂牛人就是傳說中的不老男神或女神。這是一種特別的參照物,在他(她)的身上,時間似乎靜止不動了;或者如同生活在外太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於是,不講理的事情出現了:明明你是看著他(她)的電影或聽著他(她)的歌長大的,可等你長大了,他(她)卻玩了「凍齡」的魔法,最後看起來甚至比你還年輕。
以上說的是影迷和歌迷,如果你是球迷,那麼還有一種特別的參照系也值得說道說道——不論足球籃球,你都會發現你這麼多年來陸續喜歡的那些球星,先是比你大好多,然後和你差不多,再然後就開始比你小,到現在相差十幾二十歲。「鐵打的球場流水的球星」,運動壽命的上下區間把現役球員的年齡段框死了。看著他們一茬茬退役,讓人不禁想起子在川上曰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連84年生人、曾經的「小皇帝」詹姆斯都變成「三旬老漢」了,我們還好意思繼續裝嫩嗎?
譚詠麟自稱永遠25歲,如今35公歲都快打不住了。
劉德華即將年滿六十,還時常被沒大沒小的後輩親切地稱為「華仔」。
時光太瘦,指縫太寬。一眨眼就到了這個歲數,沉積的韶光凝結成鬢角的霜華,逝去的光陰衝刷出臉龐的溝壑。
而皺紋,不論是抬頭紋、法令紋還是魚尾紋,其實都是歲月留下的年輪。
僅此而已。
僅此而已。
韓冷
2020年12月16日
歡迎點擊瀏覽相關文章:
那些電視,串起了我的童年和青春︱一段暴露年齡的回憶
讓你半夜喵喵叫,終於一刀咔嚓掉︱小乖去勢記
我們曾經那樣聯絡︱70/80後親歷的通訊發展史
我們曾經那樣消費︱私人帳簿裡的時代變遷
一個985本科班的風雲20年:1998-2018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我們到了什麼年紀?
「玉女派」的興衰與歷代掌門人盤點
昨晚,我又做了那個失業的噩夢
這是一面鏡子,透過我的文字
也許可以照見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