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與我」:1979年的雷德利·斯科特訪談

2021-02-08 中國科學技術館

    文/範克裡夫大尉

  導語:一早起來,新聞裡聽到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宣布《異形:契約》已定檔6月16日登陸中國……遙想1979年,《異形》公映並席捲票房後,電影雜誌《Cinefantastique》曾對部分影片主創人員進行訪問,挖掘了不少幕後花絮,以及當時他們對這個系列未來的展望——其中一些已經實現,另一些則變幻莫測。我翻譯過其中的三篇內容,首先在此選取該雜誌對本片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訪談,各位或許可從另一個側面了解這部經典影片的幕後故事。

  話說《異形》上映時老爺子才四十一歲,但上周讀庫採訪他和法斯賓德時,看到已經七十九歲的他活躍得不得了,思維敏捷,特頑皮,感覺還是在盛年!

  此外,這次有幸和RED老師一起到機核錄製了一套關於異形的電臺節目,本周起應該也會陸續上線,希望大家喜歡。必須要感慨一句,機核的麥克風太牛B了!想舔!

  (群眾之聲:其實你又來賣書了對吧!)

  採訪者:《Cinefantastique》

  受訪者:雷德利·斯科特

  翻譯:徐辰

  問:您是何時接觸到《異形》的?

  答:大約三年前(譯註:實際應為兩年前,即1977年底),我收到了丹·歐班農執筆劇本的修訂版。當時我手上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一部亞瑟王題材的影片)籌拍遇到瓶頸,所以也正好在尋覓合適的新片。當年我就是被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決鬥的人》深深吸引才執導了同名電影,而這次執導《異形》的理由也一樣:劇本迅速攫住了我的心,它是那麼的純粹、毫不拖泥帶水、簡單明了而又精煉。劇本雖然很短,但細節十分完備,震撼力簡直無與倫比。四十五分鐘不到,我就通讀了一遍,它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當時我感覺要是真拍出來那影片的長度甚至會更短!

  在此之前我沒看過幾部科幻片,那些片子類型也都差不多。《2001:漫遊太空》算是我的科幻啟蒙之作,打那之後我便一直在關注各類太空題材,看看其中有哪些可以被拍成電影。之後《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也陸續上映,這些站在老式科幻喜劇或恐怖片肩膀上的新興影片質量極佳,我意識到科幻電影的新時代到來了。我在《異形》劇本中窺見了一些全新的東西——壓倒性的超級企業霸權、巨型綜合企業對社會的完全支配和新形態企業極權帶來的惡果。當然,最吸引人的要數劇本中那種令人膽寒的邪惡生物,你看不到它,卻又絕對無法逃脫它的魔掌。

  問:有傳言說歐班農的劇本和愛德華·卡恩執導的《外星惡客》一片過於相似,您對此是否有些擔心呢?

  答:《異形》拍到一半的時候,才有人跟我們提起這部片子,還有其他一些影片。但我從沒有看過你說的這部電影,也沒什麼可擔心的。所以我的回答是:不,我對這些所謂的「劇情撞車」並不在意。

收錄在H.R. 吉格爾畫集《死靈之書》中的「死靈之四」,這幅繪製於1976年的畫作是成年異形設計的原點。

  問:您接手影片之後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答:當時我也沒看過幾部恐怖片,其中有一兩部還可以,但大多數片子裡的怪物都根本不嚇人。因此當我接到這樣一個劇本後,便不由得開始擔心該如何避免拍出「套在橡膠戲服裡的人」。所以異形生物的設計成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這個怪物必須面目可憎,而且要能把觀眾嚇得魂飛魄散。早期的概念畫無非是些殭屍、章魚和恐龍之類的速寫,沒一個能用的。幾個月下來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就在我幾乎絕望打算跪地認栽的時候,舒塞特和歐班農向我展示了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H.R.吉格爾的畫冊《死靈之書》。我在那本書的第六十五頁看到一個惡魔的肖像,它的面部突出,有一個長長的、具有陽鋒崇拜特徵的腦袋。我從沒有見過這麼恐怖的東西,馬上意識到它正是我們苦苦尋覓的那頭怪物。這幅創作於1976年的畫作「死靈之四」便是異形的設計原點。

  問:請問飛船裡凌亂不堪的擺設——空啤酒罐、牆上的豔情海報、風鈴等等——是誰的主意?

  答:布景裡的環境可以說是自成一體的。如果您看過我以前拍的電視劇,就會意識到我一直很關注道具物品的存在意義。我對細節的偏執在片場惹惱過不少人——我實在太執迷於對布光和道具的掌控。但我認為這些對細微環節的悉心經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要不是它們,整部影片的質量恐怕會下降很多。

  問:比如片中那些飲水鳥玩具。

  答:沒錯。這些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塑料玩具和船員之間的矛盾都有助於營造一種絕對的恐怖。拍攝時我曾想給這些飲水鳥更多的特寫鏡頭以增強詭異的氣氛,但最後並沒有這麼做,因為那樣會顯得過於刻意。而影片中的花貓瓊斯則是為了轉移觀眾的注意力才加進去的。

  問:能否請您詳述一下那些被剪掉的鏡頭?

  答:我對恐怖片的看法一向是「少即是多」。我們的工作樣帶表現力雖好但是內容太多,因此我剪掉了十一分鐘,包括芮普莉遇到異形繭中的達拉斯的劇情。我原本想在影片開頭展現一種若隱若現、只有隱約音效的恐怖橋段,但這會讓觀眾的心從一開始就懸起來。如果我們真的這樣拍,觀眾的神經就會繃得太緊,他們會感到不適——《異形》可不是希區柯克的《驚魂記》!因此我放棄了這個想法。我非常推崇託比·霍珀執導的《德州電鋸殺人狂》,這是一部冷酷到家、極度殘虐的影片,絕對攝人心魄。但霍珀拍得有些過火,如果他能夠稍微平緩一下,給觀眾幾次喘息的機會,本片的受眾面應該還會更廣一些。

  問:和霍珀的影片上映時一樣,很多觀眾反覆地觀看《異形》,這說明影片的質量超出了您當初的料想吧?

  答:顯然「破胸而出」是全片中最為恐怖的鏡頭。而人們與異形的戰鬥則更像是一場場非常正式的決鬥。船員一方使用的火焰噴射器很像是長劍。但總的來說,我覺得片尾的對決更像是胡同裡的野貓打架。

  問:您是否有意淡化了片中有關性的內容?

  答:我們拍過一場韋弗和斯凱裡特之間半真半假的愛情戲。因為這兩人在片頭曾一度互不相讓,我覺得可以在後半部分讓他們走得近一些。但這畢竟不是愛情片,芮普莉對達拉斯的需求更近乎一種臨時性的宣洩,而就我看來,太空船上的所謂愛情本質也就是如此吧。這段戲被我剪掉了,我們也不想讓觀眾在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過度聯想——比如「船員們會不會為了緩解壓力而肆意亂搞男女關係呀」之類,但憂鬱症確實是太空旅行中的常見病症。芮普莉在片尾有一場不算過火的脫戲,這些鏡頭有助於觀眾深入理解這個角色:一位看似怯弱卻內心勇毅的奇女子。

  問:從《怪人》到《魔星》,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科幻/怪物影片中的人類都會不顧危險地去嘗試與外星生命進行溝通,這顯然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式。您這次是否打算延續這類「科學遭遇致命未知」的模式?

  答:不,我們有意迴避了這種陳腐的橋段。試想如果船員們停下腳步來試圖和異形聊聊,那恐怖氣氛豈不是一下就散了?記住,諾斯託羅莫號的船員們逃命都來不及呢,誰會想著去找怪物溝通啊?而從一開始我們對異形的定位就非常明確:它不會與人溝通,也沒法和它講道理,它只為殺戮而生。

  問:您是否希望借本片表達某種理念?

  答:自從《決鬥的人》遭到筆伐之後,我就斷了這個念頭,這樣一來也省得那些耍筆桿子的借我的片子大做文章。《決鬥者》並不是什麼「藝術電影」,但卻被安排在藝術劇院放映,我個人認為它應該被視作一部B級片——就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的那些。《異形》也是如此,這部影片中沒有多少搞腦子的成分,它並不傳達任何觀念和信息。《異形》是一部致力於調動觀眾情感的影片,它唯一的要點就是恐怖,以及更深的恐怖。

  問:您本人害怕哪些東西?

  答:我有幽閉恐怖症,因此不能長時間呆在狹小的地方,我甚至想都不敢去想。顯而易見,這讓我對諾斯託羅莫號船員們的困境感同身受。要像他們那樣在憋悶的艙室裡住上一年,還不如讓異形宰了我。在參演恐怖片的時候,你必須讓演員們與自己內心最深邃的恐懼產生共鳴,因此我將布景中的飛船艙室一再縮小,身材高大的亞非特·科託每次進出布景時都必須費力彎腰——我通過這種手法來向演員們傳達自己在狹小密室中的焦躁不安。

  問:在執導《異形》之前,您喜歡科幻題材嗎?您曾經拍過幾部科幻片?

  答:雖然我那時很想拍一部科幻片,但在《異形》之前我對科幻題材知之甚少。二十世紀福斯的山迪·列博森看了《決鬥的人》後,從倫敦寄了一份《異形》劇本給我。這令我頗感意外。

  問:他給您寄的是哪一稿?是丹·歐班農寫的初期劇本嗎?

  答:我收到的這一稿是沃爾特·希爾、丹·歐班農、大衛·蓋勒和羅納德·舒塞特共同執筆的。內容有些混雜,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

  問:讀完之後您是否很興奮,急不可耐地想要執導這部片子呢?

  答:是的,但請容我解釋一下。我之所以一拿到這份劇本就立即研讀,是因為它來自山迪·列博森。當這樣一位人物給你寄來一個劇本,那內容必定很不簡單。所以我把手上其他劇本全都扔在一邊,第一時間讀完了《異形》。我讀得很快,讀完後立即聯繫列博森,表達了我對劇本的讚賞。當時我手上還有些其他差事,因此無法馬上接拍這部片子。過了兩個月我把手頭的事情都結了才又給列博森掛電話詢問《異形》的導演位置是否還空著。他說他們一直沒找到導演呢,於是兩天後我就飛到了洛杉磯。

  問:您為什麼會被劇本吸引?是其中的某個符號?還是某段劇情使您入迷?

  答:劇本中的所有內容都令我痴迷,我只能用「非凡」二字來形容!我之前很少遇到這樣直擊人心的劇本。希爾的寫作手法非常簡明易懂,當你在閱讀的時候,那些故事和形象就會栩栩如生地浮現在你的眼前,將劇情交代得一清二楚,沒有一點多餘的描寫。我從劇本中真切感受到一股活力,這實在是非比尋常。

  問:您接下《異形》之後有沒有對劇本作進一步的改動?

  答:修改顯然是免不了的。我自然可以拍著胸脯對劇作家說:「看,這劇本棒極了,一個字也不用改!」但這顯然並不現實——當時我只是粗粗瀏覽了一遍劇本,而接下了導演任務之後,就必須用另一種眼光去審視和改動它了。

  問:聽說您在片子公映前還在趕工製作特效鏡頭,真的嗎?

  答:是的,這片子簡直快把我們累死了。一直忙到上個月才算全部搞定,而特效鏡頭直到兩個月之前才全部完成。

《異形》劇組在水仙號尾部的全尺寸布景下拍攝異形被引擎噴口尾焰推入太空的鏡頭。出於安全考慮,他們用水模擬了尾焰的效果。

  問:能詳細說說都是哪些鏡頭嗎?

  答:主要是片尾的部分。我們有兩套班子,一個片場團隊和一個特效團隊,但初剪的樣帶卻沒能達到預期的水準。大多數特效鏡頭都嘗試過不同的拍攝手法,我們翻來覆去地重拍這些鏡頭,這才逐漸摸到了門道。片尾異形被救生艇引擎噴口推入太空那個鏡頭就是靈光一現的碩果。這部影片必須有一個高潮迭起、非比尋常的結尾,當我一直不確定應該如何去拍。最後靈感來自扮演布萊特的哈裡·迪恩·斯坦通在飛船起落架邊上淋水的鏡頭。我模仿那個鏡頭,把攝像機架在救生艇的四個引擎噴口下方進行仰拍,同時讓特效人員從上面澆水下來,緩緩下落的水滴在燈光映射下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條細長的針狀等離子束,因此那個引擎噴射鏡頭裡的「噴口尾焰」其實是水。

  問:異形的這個結局不禁讓人覺得它實際上堅不可摧。

  答:是的,它是堅不可摧的。但最後還是有些操之過急,這才栽在了芮普莉手裡。

  問:能否請您談談《異形》各階段的拍攝情況?

  答:前制工作沒花多少時間,我抵達洛杉磯的時候福斯早已決定投拍《異形》了,也就是說劇組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等我這個導演,這可並不常見。但我的到來給沮喪的製片人們打了一針強心劑,時間表也很快做出來了。不過,預算當時還沒有敲定,因此我們必須儘快完成一套足以說得清劇情內容的故事板。我總是親自繪製故事板,它對於溝通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將故事板提交給福斯,他們開出了四百五十萬美元的預算,不太夠。我要求增加預算,至少得給個八百萬。我們拿出了一套新的故事板,一邊討價還價一邊選角、搭建布景,時間就這樣悄聲無息地流逝,離激動人心的開機日,也就是7月25日越來越近了。後來我們還試圖將開機日再往後推兩個星期,以便在開拍前準備得更充分一些。

  問:這是……

  答:5月的事兒。所以《異形》的前制工作前後加起來也就四個月左右,對於如此成本的影片來說,時間確實夠緊的。但壓力也給我們帶來了動力,大家齊心協力快馬加鞭,工作進度也一直很順。我們在7月25日正式開機,一共拍了十六個星期(譯註:實際為7月5日至10月21日,共十四個星期),完成了所有的片場拍攝,包括各類異形生物和飛船內的爆炸鏡頭。而特效鏡頭的進度就比較慢了。十六個星期的拍攝結束後,我就開始著手剪輯,那差不多已經是11月初了。我一邊剪輯一邊和尼克·艾德爾的團隊合作,在布雷工作室補拍特效鏡頭。

  問:異形被引擎噴射推入太空的特效鏡頭也是在布雷拍的嗎?

  答:不,實際上那個鏡頭是在謝珀頓製片廠拍的。異形被威亞懸吊在空中,身邊圍繞著碘石英燈光源,攝像機架在地板上仰拍。我剛才也提到過,這場戲裡的噴口尾焰效果是用水來模擬的。起初我們也覺得這個點子很荒唐,但實在沒法在攝影棚裡用明火,首先這很不安全,其次火苗是白裡帶黃,而我們需要的卻是那種蒼白耀眼的尾焰。再說在太空裡也點不起火來,你說是吧?

H.R. 吉格爾繪製的外星飛船駕駛室概念畫。畫作使用丙烯顏料,畫紙尺寸70釐米x100釐米。

  問:我對影片中的兩種外星生命有些疑問。第一個外星人——也就是坐在那艘外星飛船裡的那位巨人,他究竟是誰?

  答:他和後來的那頭異形生物沒有直接關係,只是這艘飛船的駕駛員之一。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他們的經歷,或許這些外星人降落在這顆行星之後才遭遇了那種古怪的生物,他們可能只是想在這裡維護一下自己的飛船,但卻一個又一個地被異形寄生。最後只剩下這位船員逃回船上並且播發了那個警告信號。我們也許會在續集中講述他們的故事。

  問:您打算執導一部續集嗎?

  答:噢,那當然。如果能拍成傳統的科幻片就更有意思了。續集將會講述兩個文明之間的碰撞,對這個題材的挖掘也將愈發深入。

凱恩在異形蛋孵化場的光幕中,牆壁上的雷射發射極是臨時加入的特效,靈感源自The Who樂隊的演唱會布景設計。

  問:也就是說,《異形》片名所指的是一種佔據著支配地位的生命體?

  答:從片中的內容來看,可以這麼說。它們或許已經在那顆行星上沉睡了數千年,只為等待其他生命接近。你也看到了,只有另一種生物才能將它們喚醒。這些異形需要宿主供它們寄生和進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的本質是非常純粹的;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異形又像是一種生化武器。我們並沒有深入設計異形的背景故事,但它們的確有可能是一種人為開發出來的武器,並且已經處於失控的狀態。想想看吧,要是好幾千頭異形同時現身將會是個什麼景象?

雷德利·斯科特正在電腦「老媽」的機房布景內給伊安•霍姆和西格尼·韋弗說戲。

  問:在沃爾特·希爾修訂的一份初期劇本中,艾許並不是機器人,而是一個普通的人類船員。電腦老媽是有語音的,她說話很像《2001:漫遊太空》裡的HAL9000。很明顯這些元素與庫布裡克的作品十分相似。

  答:到了那個年代,一臺能說話的電腦一點兒都不稀奇啊——況且現在有一些兒童玩具已經具備這樣的功能了。對此,我們的科學顧問聲稱總有一天所有的電腦都將會開口說話,並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變換各類語音。而電腦本身最終也會被更加精密的裝置所取代,我們將經歷一場劇烈的智能進化,到那時就連深太空探索也將成為家常便飯。我很喜歡HAL9000的設計,但是《異形》可不能和《2001》過於相似,因此我們修改了一些設定,將電腦老媽的一些特徵融入了艾許這個人物。

  問:這是何時做的改動?是誰的主意?

  答:是希爾和蓋勒改的,挺早的事兒了。我更喜歡原來的設計,因此和他們爭辯了一番,但我最後也意識到那些設定太像《2001》。如果不加以修改,我們可能不得不在片尾加上「特別感謝斯坦利·庫布裡克」呢。自然大家都不想看到這種情況,因此希爾和蓋勒讓艾許替代了老媽的角色,將後者改成了一個並不太重要的配角:一臺負責管理飛船系統的中樞電腦。

  問:為什麼異形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像人類?

  答:我們是這樣設定的:如果在孵化場裡被抱臉體寄生的是一條狗,那麼成年異形也將具有狗的形態。片中的人類不僅是異形的宿主,也是它的進化模板。不過我想在地球上應該不存在這樣的生物。

  問:但是它非常令人信服。您在拍攝前知道異形幼體的模樣嗎?

  答:不,但我至少知道它的外形會和成年異形有所呼應。觀眾們被那隻破胸幼體嚇得夠嗆,羅傑·迪肯的怪物特效實在是太精彩了!由於我們要先拍後面的劇情,因此我最早看到的是成年異形的概念畫,有人說破胸幼體很像海豚。

H.R. 吉格爾繪製的破胸幼體概念畫第一稿,參考了弗蘭西斯•培根的三聯畫《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畫紙尺寸70釐米x100釐米。

  問:它昂起頭的樣子還真像是海豚用尾巴拍水豎起身子呢。

  答:當成年異形從天而降襲擊布萊特的時候,那樣子也很像海豚。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也讓觀眾知曉了怪物的強大和不可戰勝。但異形破胸幼體也實在是費了我們不少的功夫,我們沒有允許舒塞特和歐班農參與它的設計,免得這兩位仁兄指手劃腳。由於負責這個道具的羅傑·迪肯不願意在謝珀頓製片廠工作,我每天都不得不驅車往來於他那間位於倫敦西郊的私宅和製片廠之間。迪肯這人啊,和吉格爾一樣也是成天從頭到腳一身黑,他起初就是不願意按照我的指示去做,自己搞了一隻長著肉瘤和利爪的原創道具出來。不過他製作模型的手藝確實是出神入化。我每次去迪肯家裡的時候都帶著吉格爾,而後來成年異形的道具設計實際上主要是由他負責的。

  我認為,如果你想設計一種能夠真正嚇到自己的怪物,就必須挖出你內心深藏的恐懼。你要反覆思考:我究竟害怕什麼?哪些東西會讓我感到不適?我們參考了很多畫作,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弗蘭西斯·培根的一系列作品,畫的是三個脖子上面長著大嘴的扭曲人像。這些作品的原始野性吸引了我。而據此製成的破胸幼體模型可以說是扭曲醜惡到了極點,它長著滿嘴金屬利齒,可通過扯線和推桿進行操作。這些道具都是趕工做出來的,因此我反覆查看之後才敢開拍。由於時間緊迫,道具的細節有些經不起推敲,因此我在拍攝時也只好用快速的移動和切鏡頭來掩蓋這些不足,還好樣帶的效果不錯。

  問:異形幼體飛速滑走的那個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

  答:全靠機械裝置幫忙,拍攝時桌面上有一條滑軌供道具快速移動。我希望在這個鏡頭中體現出怪物的敏捷與狂暴,向觀眾們清晰地傳達一個訊號:此物雖小,但卻致命。

  問:它的叫聲是怎麼弄出來的?

  答:我們錄製了三種聲效——毒蛇的嘶嘶聲、豬玀的叫聲和嬰兒的哭聲,然後在混音時進行失真處理。

  問:我記得那頭幼體在破胸而出後似乎想要襲擊在場的其他船員。

  答:不,它只不過有些困惑罷了。幼體很可能是全盲的,它的本能只是不顧一切地啃出一條血路。在凱恩抽搐痙攣的時候,你可以聽到異形在他體內啃咬撕開肌肉組織和器官的聲響。

  問:您是否吃不準該讓異形在鏡頭中停留多久?

  答:我們每次祭出成年異形,都是為了加深觀眾對它的印象。因此每個鏡頭都是能給多久就給多久,但也絕不貪心,覺得差不多了就立即切鏡頭,免得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事實證明我們拿捏得還不錯。

  問:您如何掌控縮比模型的布光?

  答:因為初期的縮比模型拍攝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後來我參與了大部分的重拍工作。有尼克·艾德爾和他的人馬協助,一切都很順利。為了平衡視覺效果,所有縮比模型的表面細節都非常豐富,我們希望藉此展現片中宇宙飛船飽經風霜的滄桑外殼。

  問:您覺得《異形》攝製過程中最大的難點何在?聽您剛才的意思,這確實是一部非常難拍的片子。

  答:應該說是對於細節的偏執,你不能放過任何細節。然而你又必須這樣做,在一個比較小的團隊中,你可能只需要跟六十個人打交道;而《異形》的劇組人員足足有二百八十人之多。人越多,就越容易出岔子。在如此規模的團隊中,製片人或導演必須擔當起中流砥柱的角色,在任何方面都決不能妥協。如果你覺得鏡頭的效果不夠好,就得挑明了說:「不,這不行。我們必須重新來過。」拍片的時候決不能有一丁點兒的妥協和折中,否則肯定拍出一堆垃圾。因此做導演的就得咬定高標準絕不鬆口,此外還要付出相當的精力。一旦導演先垮了,影片的質量也就無從談起。不知多少次,我都很想甩手大罵一句「去他媽的,老子不幹了,回房睡覺!」而我心裡也很清楚,誰都能這麼做,唯獨我不行。

  問:最後就劇本提一個問題。外界評論《異形》中的角色不夠出彩,您對此怎麼看?

  答:一部影片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很多非常成功的電影也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人物刻畫,看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的那些片子吧。我認為,《異形》這類影片只需對角色點到為止。我的意思是說,你選定的演員自然會用其獨有的表演風格來豐富角色。比如,斯坦通就用自己高超的演技把布萊特這個角色演活了。我們希望通過角色的一些行為來讓他們顯得更真實。在影片中,布萊特到底艙找貓實屬有勇無謀,但人們遇到這類情況的時候卻往往寧願冒險。這種事我也幹過,有一次家裡似乎進了賊,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抓起手杖下樓看個究竟。如果樓下真有個竊賊,那他或許會一槍打爆我的腦袋。在這種時候,最穩妥的做法應該是趕緊報警然後藏在樓上等警察來。但是大部分人在危急關頭卻總免不了幹出各種蠢事來。(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1979年的異形系列,創造了六部科幻史詩,時隔數十年依然是經典
    《異形:契約》無疑是一個經典系列,它是《普羅米修斯》後的第二部經典佳作,這部電影無疑再創輝煌歷史,所以《異形:契約》無疑再現了很多經典元素,重啟了我們心中的『異形王國』我個人最喜歡異形第一部和這部《異形:契約》因為它們都有一種不動聲色當中的恐懼
  • 《異形》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談:正在開發全新的「異形」故事
    作為恐怖片和科幻片領域中的經典影片,《異形》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影迷心中的最愛。日前,《異形》的締造者雷德利·斯科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全新的《異形》影片已經進入到了製作的流程之中。而且影片很可能不會重返《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的世界。
  • 《異形》誕生於1979年,創造了科幻史上最偉大的怪物形象
    初期的《科學怪人》《隱身人》《蝙蝠俠》,中期的《星際之門》《星球大戰》《外星人》《終結者》,此前的《獨立日》《侏羅紀公園》《追夢》等《異形》誕生於1979年,創造了科幻史上最偉大的怪物形象。這是一部重新定義了科幻恐怖題材的作品,而且還製作了多部續集,誕生了多部防作品,在電影史上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 雷德利·斯科特談《異形》新片,全新的《異形》影片已經在製作
    作為恐怖片和科幻片領域中的經典影片,《異形》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影迷心中的最愛。日前,《異形》的締造者雷德利·斯科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全新的《異形》影片已經進入到了製作的流程之中。而且影片很可能不會重返《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的世界。
  • 雷德利·斯科特談《異形》新片 或開啟全新篇章
    日前,《異形》的締造者雷德利·斯科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全新的《異形》影片已經進入到了製作的流程之中。而且影片很可能不會重返《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的世界。斯科特稱:「(影片)已經進入到了籌備的流程之中了。我們在嘗試著重新改造《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所創造出來的世界。
  • 考古 雷德利·斯科特和他的「異形」故事
    於是製片方決定啟用新人,而剛剛在坎城電影節獲得最佳處女作獎的新銳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成為了最佳人選。▲幽閉空間是[異形]帶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圖為片場照) 除此以外,此片最大的夢魘便是「異形」。▲當斯科特看到吉格爾創作的異形繪畫時,他相信異形就該長這樣兒(圖左為吉格爾在《黑暗之書》中的鬼魅圖像,圖右為異形藝術手稿) 無論是劇本還是成片,異形破胸而出的段落都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部分。
  • 【觀影招募】《異形:契約》大師雷德利·斯科特實力圈粉,中國群星傾力推薦
    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出品,「科幻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異形:契約》(Alien: Covenant)將於6月16日隆重獻映。
  • 《異形》誕生38周年 《異形:契約》歸來驚悚升級
    共7張 1905電影網訊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推出的科幻怪獸片隨後時隔33年,雷德利·斯科特在2012年回歸他所創建的這一科幻王國,推出了「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再次大獲成功。在《異形》誕生38周年,也就是今年,雷德利·斯科特再度推出了Alien: Covenant(暫譯《異形:契約》)。眾所周知,《異形:契約》的故事承接《普羅米修斯》,是其續集,不取名《普羅米修斯2》是因為這一次的飛船已經不是「普羅米修斯號」,而是「契約號」。
  • 雷德利·斯科特:我的電影絕對是各種美的協調工程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執導恐怖科幻片《異形》,該片由西格妮·韋弗主演,影片以1.8億票房成績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異形》也成為了好萊塢的一個重要系列題材,催生了相關的文學、電子遊戲、紀念品以及三部官方續集。
  • 雷德利·斯科特科幻劇《異星災變》解決了美劇荒,又要開發《異形...
    80歲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真是老當益壯!《異星災變》一上線就博得了觀眾的喜愛!影迷稱讚這部電視劇不但腦洞很大,也很深刻,猶如科幻大片一樣。從前三集來看,主要情節,說的是一個秀氣的小男孩如何反抗無神論的虎媽。是非常貼近現實的主題,卻被雷德利·斯科特導演拍出了驚人的科幻感,令網友驚呼解決了我的美劇荒啊!《異星災變》故事描述兩名機器人在一處神秘、尚未開發的星球上,負責扶養人類之子。
  • 雷德利·斯科特導演過的電影,部部是經典,你看過幾部
    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斯科特,1937年11月30日生於英國諾薩布蘭,英國導演、製作人。 [1] 1977年導演首部劇情長片《決鬥的人》。1979年執導科幻片《異形》獲得關注,奠定了影壇地位。1982年執導科幻片《銀翼殺手》。1986年執導《詭秘怪談》。
  • 八卦 從[異形]的怪物們探尋雷德利·斯科特思索的根源
    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外媒採訪中透露,[異形:契約]承接[普羅米修斯],之後還有兩部續集,從而與原版[異形](1979)完成接軌。
  • 「異形之父」確認執導《異形》前傳第三部
    近日,雷德利·斯科特確認將執導《異形》系列新電影,而且將是《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的續集,該項目目前正在劇本創作階段。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驚悚片上的造詣可以說登峰造極,1979年拍攝的第一部《異形》大獲成功,被譽為「異形之父」的他奠定了在影壇上的超然地位。
  • 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
    1979年的《異形》一問世就被視為影史的裡程碑之作。三年後,科幻史詩巨作《銀翼殺手》更把他送上科幻片的巔峰。(《銀翼殺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法鯊扮演的人造人)1979 年,《異形》在科幻界猶如大地驚雷,進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 異形粉絲不容錯過,「異形聖經」《異形全書:經典四部曲終極檔案》
    無數粉絲翹首期待的《異形:契約》電影已定檔2017年6月16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在電影上映之前,隆重向大家推薦一部傳說中的末世生存寶典
  • 我被《異形》嚇了38年,導演卻覺得遠遠不夠
    第一部《異形》及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回歸。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佳片無數,代表作《末路狂花》《黑鷹墜落》《火星救援》等。法鯊一人分飾兩角,自攻自受,演技炸裂!《異形》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系列。
  • 《異形:契約》再曝新預告 異形突襲地獄夢魘爆發
    《異形:契約》劇照    要說有誰最懂得利用聰明、複雜縝密的敘事來驚嚇觀眾,那就是雷德利·斯科特。他的《異形》第一集仍舊是恐怖片類型的標準範例,心理上的緊繃、令人不安的幽閉恐怖電影,還有1979年就登場獵殺艾倫·雷普莉和太空船Nostromo號船員,那個精瘦有力,表皮光亮而兇狠的太空怪獸。    在38年後,這些製造恐怖的電影語言依舊能十分有力地代表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驚悚經典作品《異形》。
  • 《異形:契約》: 史上最強異形怪獸血戰太空人
    原標題:《異形:契約》: 史上最強異形怪獸血戰太空人 科幻電影《異形:契約》確定引進內地,將於6月16日正式上映。這部由《異形》系列創始人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麥可·法斯賓德(法鯊)再度主演。
  • 1979年就拍出這樣的《異形》,除了跪下我也沒什麼好說的.
    *本文的《異形》是1979年版本,不是最近上映的《異形:契約》。
  • 《異形:契約》北美首映 雷德利留印哽咽表心聲
    ·斯科特舉行被譽為」好萊塢最金貴的榮譽」的取印儀式,雷德利在大劇院紅毯前留下手印腳印,入行之初曾被三次炒魷魚的他感慨一路的艱辛:「拍了四十年電影,我依然在學習,依然保持著好奇心,這四十年對我來說,如同白駒過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