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堅強如劉濤,也會被無力感擊中
前段時間,劉濤深夜在微博發了條很傷感的內容:
當感到無力的時候,是該思考?該停泊?該逃避?還是該如何是好?
如果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一層撥開自己的內心,只發現,
也許努力到最後,我的意與不同也只是因為有勇氣。
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
網友紛紛猜測可能是劉濤的婚姻出現了問題。
更有甚者信誓旦旦說道:劉濤老公王珂玩數字貨幣,虧損了12億。
流言愈演愈烈,相關話題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
無奈之下,劉濤出面澄清:
父親去世了,一時間感慨良多,並拜託大家不要再盲目跟風猜測。
這兩年,劉濤的「御姐」人設深入人心。
無論是在電視劇中飾演職場精英,還是在真人秀中「上演」霸道總裁,
亦或是當年復出拼命接戲替老公還債。
劉濤總是把無堅不摧的一面留給觀眾,從不向人展示自己脆弱和崩潰的一面。
但其實,再堅強的人,也會在某個瞬間被無力感深深包圍。
感覺自己已拼盡全力,但仍舊無能為力,陷入絕望之中。
在生活中,無力感隨處可見。
比如,你和女友相戀多年,滿懷期望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卻因女友父母的反對,無奈分手,你曾一度再也不相信愛情,也不憧憬未來。
比如,你為了拿到全勤獎而堅持早起趕公交車,卻因為突然的堵車而遲到了20分鐘。
原本能拿到的全勤獎卻因為這一次的遲到泡湯,你無力解釋,只能感慨自己運氣不好。
比如,你每天堅持學習,希望能拿下某個比賽。
卻在比賽前幾天突然發燒,結果比賽當天發揮失常,與一個重要機會失之交臂,
你無力挽回,覺得這大概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被突然而來的無力感擊中,痛不欲生或心如死灰呢?
02.心理學認為,無力感是因為自戀
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是因為我們太過自戀,如何理解呢?
一提到自戀,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以長相、身材、財富、學歷等條件產生的優越感。
但實際上,最大的自戀其實是控制感。
即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命運,能左右世界的想法。
而且這種自戀感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說,有的人做事很喜歡做計劃,
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控制人生的節奏,在各個重要節點達到理想的結果。
當然,能不能達到計劃中的結果,完全取決於執行力的強弱。
拋開執行力不說,做計劃本身就是一種控制感的表現。
如果足夠自律,嚴格按照計劃執行下去,
最後達到了期待的結果,你會興奮不已,繼而產生自己可以掌控人生的幻覺。
開車時的「路怒症」也是如此,表現為一開車脾氣就很大。
是因為車完全聽命於我們,因而這種控制感最大限度地被加強,
在開車時完全得以釋放。
但是一旦碰到堵車、有人搶路等幹擾狀況,
就再次把人拉回到「原來我無法控制一切」的現實中,挫敗感也由此產生。
所以這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得很抓狂,其實只是幻想破滅後的落差感。
包括親人的突然離世,也是這樣。
除了讓我們感慨人生無常,情緒低落很重要的一點是:
讓我們從可以掌控一切的幻覺中清醒過來,
強烈地體會到人生有太多不可控的東西,天災人禍、生老病死等等,誰也無力改變。
徐靜蕾曾在《朗讀者》節目中,朗讀了一段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
朗讀過程中她幾乎都在落淚,觀眾也十分動容。
後來徐靜蕾坦言,本來不想讀這篇文章。
因為從小被奶奶帶大,和奶奶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
也因此在奶奶離世後,特別牴觸有關話題。
有媒體爆出,徐靜蕾在奶奶離世後有段時間,十分消沉,甚至連親弟弟的婚禮都沒有參加。
我們常常覺得來日方長,以後會有再見面、孝順親人的機會,
但是疾病、時間等等太多東西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當不可控的事給我們以重創,我們往往才能從這種幻覺中走出來。
03.掌控一切的幻覺源於,自我預言效應
那我們為什麼會產生我能主宰一切的幻覺呢?
先來解釋一個有意思的概念,孕婦效應。
是指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
比如當你懷孕了就更容易發現孕婦,無論逛街還是乘車,
感覺總能碰見幾個孕婦,而這種感覺在懷孕之前並沒有。
當你買了一輛白色的車,你會覺得路上很多人開的都是白色的車;
當你開始跑步,隨處都能發現喜歡健身的人。
這種效應也被稱為「視網膜效應」,簡單直白地說,就是自戀。
實質是一旦人們心裡產生了某種想法,就會時刻留意該相關信息,
而直接無視不相關信息。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裡產生了某種觀念,就會在潛意識中搜集相關信息,
去不斷驗證,也即心理學中的自我預言效應。
如果用電影《功夫熊貓1》中,熊貓阿寶,浣熊師傅身上的故事來解釋,就能很好理解這一點。
熊貓阿寶的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麵館,阿寶平時給父親打雜幫忙,卻做著功夫大俠的白日夢。
然而陰差陽錯中,阿寶被選為神龍大俠,肩負著拯救和平谷的重任。
浣熊師傅本以為神龍大俠的候選人,必然在自己五位傑出的弟子中產生,
卻不曾想烏龜大師選中了「從天而降」的阿寶。
看著身形笨拙而又貪吃的阿寶,浣熊師傅堅定不移地認為:他絕不是學功夫的材料。
這就是他潛意識中的想法,於是他不斷驗證。
比如日常練習中,阿寶總是和他的五位弟子相差甚遠,甚至徒弟們也對阿寶的諸多冷嘲熱諷,
「瞧瞧你,屁股圓肥,胳膊松」、「肚子大得像草坪」、「他胖得連腳指頭都看不見」。
這些表現又驗證了他內心這一想法。
於是浣熊師傅把自己的擔心和疑慮告訴烏龜大師時,烏龜大師對他說:
「你要學會相信。」然後羽化而登仙而去了。
此時的浣熊師傅仍是一頭霧水,無意間卻看到了為了偷吃,爬到高處的阿寶。
這次浣熊師傅沒有在意到阿寶笨拙的身形,而是注意到了阿寶靈活的身體。
他頓時領悟了烏龜大師的深意,內心也燃起了希望。
這時的浣熊師傅,開始相信阿寶是學功夫的好苗子,於是他再次驗證內心的想法。
用食物作為誘餌,讓阿寶練習高難度的動作。
結果,阿寶果然進步神速,最終戰勝了敵人,
保衛了和平谷,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神龍大俠。
浣熊師傅和熊貓阿寶皆大歡喜,浣熊師傅這才相信烏龜大師果然是獨具慧眼。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即便熊貓阿寶有一定的天賦,如果不是浣熊師傅相信阿寶具備成為大俠的潛力,
挖掘阿寶的優勢,阿寶又怎麼能夠成為真正的大俠?
說白了,自我預言效應,其實相當於一種心理暗示,
然後不自覺做出相應的行動,繼而在心裡不斷驗證的過程。
04.如何做才能擺脫無力感?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讓自己陷入無力感的漩渦呢?
首先,在生活中,可以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
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不管結果如何,我盡全力就好了。
其次,做任何事情之前,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
我們都儘可能詳盡地把每一件事情的可控部分和不可控部分區分開,只做可控部分的努力。
只要可控部分,我們做到了竭盡全力,這樣未來無論結果如何,面對如何的突發狀況。
我們的內心都可以做到坦然面對,預期和現實間的落差感和失落感也會減少許多。
比如,第一次學習炒土豆絲這道菜。
你把如何切到如何炒土豆絲的流程都仔細研究了一遍,熟記於心。
那麼對於來說,如何把土豆切成絲這個過程和翻炒過程中放調料的順序,就是可控部分。
至於土豆絲的粗細、調味料的多少、火候的大小這些因素,就是不可控因素。
剛開始只要能把可控的過程掌握好,就值得肯定,
至於最後的味道如何,對於新手就不再重要。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客觀而平靜地面對最後的結果,
不會全盤自己,也能明確地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再次,儘量不做長期的計劃,而改為短期計劃,比如只做一年或半年內的打算。
因為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規劃的時間線拉的越長,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
目標很容易隨著外界的因素而變化,內心的焦慮感就會加重。
好了,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地理解無力感,並從中快速抽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