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過年三部曲之上墳
文/程前
十裡不同俗,五裡不同音,我們那裡是大年初一上墳。
大年初一上墳,已經延續了不知道多少年。以至於當地鄉民把上墳看成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甚至覺得初一上墳,無論是新墳還是老墳,比起其他地方的清明節掃墓寄託哀思,更帶有祈求祖上先人保佑,以求來年家庭幸福,兒孫滿堂,糧食豐收的寓意。
初一在點旺火,串門拜年之後,便是去上墳了。去之前,要進行必要的準備,要把家裡過年準備的年貨要揀樣拿點,要齊全點心水果,到陰曹地府花的紙錢,甚至包括先人的喜好,比如好酒好煙好聽戲等等,都要準備好相應的份數和物件。那些年不像現在,什麼物品都能從街面上買到。紙錢是買不到的,所以一到臘月,父親就開始忙的為先人們準備錢物。印紙錢的樣版,不是每家都有,得去借。父親手巧,自己能做。照貓畫虎,做了一個。印的紙是那種泛黃的粗麻紙,過程類似於古代的刻板印刷,印的內容無從知曉,也看不懂。我家每年要印好多紙錢,列祖列宗都要用到。
當東方光芒萬丈,村裡的鞭炮聲日趨稀落,而我也從外邊拜年回來了,便開始和父親收拾好上墳用的東西,上路了。我們村的墳地大部分都在村子的東頭,北面是洋河,南面是簸箕山,背靠山腳蹬川,上風上水。去上墳一般女同志不用去,不知為什麼,習俗而已。所以每年上墳就是父親和我的任務。
一出村口,便能看見人們沿著鄉間的羊腸小道,或單個或結伴,都拿著或多或少的祭品,走在去自家祖墳的路上。冬天的曠野,視線極好,離好遠便能辨認出來,人們抬起手,相互致意問好。北方的冬天是乾冷的,反而覺得空氣中有種甜絲絲的感覺,呼著新鮮的空氣,隱隱看到洋河裡的凍冰,看著無遮無攔的遠方。
去上墳的人們,有遲有早,早的天朦朦亮就出發了,晚的天大亮才走。人們在鄉間小路上碰面了,相互問著好,拜著年,調侃著,說笑著,腳底踏起淡淡的土塵。父親是村裡有名的木匠,受人尊重。在相遇的路上,人們會主動問好打招呼,我也覺得挺自豪,腰杆挺得倍兒直。
到我家墳地後,父親操持起大部分的事情,我打下手。農村大部分的墳地,不立碑,我家也一樣。對祖輩的墳頭,父親比我清楚,從太爺到爺爺奶奶,都要一一照顧到位,我根據父親的吩咐,將供品一一分發到相應的供桌上。說是供桌,其實就是一塊相對平整的石頭。每一處都要燃上一支煙,倒上一杯酒,上上一炷香。
分發完畢,便到了上墳最重要的部分,點火響炮燒冥幣。點火就是把墳頭的乾枯雜草一把火燒掉(現在為防止著火,地方已經禁止)。火就著風,風裹著煙,夾雜著噼噼啪啪的響聲,肆意的燃燒著,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點火的過程中,父親圍著每一個墳頭都要告訴每一個先人,今年的生活過得如何好,孩子們如何聽話,並祈求來年更上一個臺階。而我每次去上墳都要圍這些個墳頭仔細看一遍,我家的墳頭是怎麼長出奇草或冒出青煙的。因為我是本家唯一考上大學的,也算是光耀門庭的。接下來是放炮,我只敢放鞭炮,父親放二踢腳,二踢腳聲兒大,在冬季的荒原上顯得尤為響亮,聲音傳的老遠。的響聲宣告著這個家族後繼有人,家族興旺。
聽著鞭炮的響聲,看著半空中升起的淺藍色的煙塵,我覺得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作者簡介:
程前,宣化七中高級教師,中共黨員,從教二十餘年,熱愛讀書,喜好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