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按:這是一個「可以聽」的系列專輯,覺得文字麻煩,可以掃描二維碼。
上期節目,我們談到了呂布本人對於漢朝皇帝的忠誠,他在關東流竄的幾年間,一方面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歷史上真有)的大名,引得天下英雄恐懼,以至於袁紹的追兵,袁術的大軍都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又一直不忘西迎天子,光復洛京。
這樣的人物,如果不看他殺丁原、誅董卓的歷史汙點,絕對算是一個忠義之士,然而,在當時人的眼中,他是反覆無常之徒,在史書上,他是唯利是圖之輩,在小說裡,他還加上了有勇無謀、聽婦人言的諸多毛病。
當然,他真正招當時諸侯厭惡的,還是「反覆」二字。
早在他殺死董卓,逃出武關投奔袁術時,袁術拒絕他的理由就是厭惡他的「反覆」,日後在白門樓上,呂布反覆告饒,仍舊被曹操所殺,劉備進言的原因,也是「反覆」。
這個過程咱們得細說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之死,在《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之中,分成了兩段:
第一段是「呂布雖然長大,卻被繩索捆作一團,布叫曰:「縛太急,乞緩之!」操曰:「縛虎不得不急。」布見侯成、魏續、宋憲皆立於側,乃謂之曰:「我待諸將不薄,汝等何忍背反?」憲曰:「聽妻妾言,不聽將計,何謂不薄?」布默然。」
第二段是「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操令牽下樓縊之。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這兩段,都出自對史書記載的改編,所以迷惑性極強,中間又夾雜著陳宮、高順之死,對比強烈,結合史書來看一下,這改編也很有趣味。
第一段裡有兩段信息,一段是呂布因為繩索綁得太緊,求曹操松一松,曹操回答綁老虎不能不緊。另一段則是問自己手下的降將,我對你們不薄,為什麼要背叛我?宋憲回答他,你聽妻妾的話,不聽我們的,憑啥說不薄?呂布默然無對。
第二段則是呂布對劉備求饒,求他幫助求情,劉備當時已然點頭。等到曹操來到,呂布告饒,你最擔心的,無非是呂布,如此呂布降服,你為大將,我為副將,天下可定。曹操問劉備意見,劉備說,你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經歷嗎?呂布大罵劉備,你這人最是沒有信用。等到曹操命人殺死呂布,呂布對劉備說到,劉大耳朵,你忘了轅門射戟時我救你嗎?
反觀史書,綁呂布的繩子出現了兩次,一次見《獻帝春秋》,一次見《三國志·呂布傳》,而《三國演義》把兩次的對話,合為一次,且去掉了曹操的反應,《獻帝春秋》中記錄呂布求劉備幫忙說話,曹操是接話了的:
太祖笑曰:"何不相語,而訴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寬縛。主簿王必趨進曰:"布,勍虜也。其眾近在外,不可寬也。"太祖曰:"本欲相緩,主簿復不聽,如之何?"
翻譯過來就是,你跟我說啊,和劉備說啥,想要留呂布一命,也派人給他鬆綁,結果,曹操的主簿王必出列說道,呂布是強賊,他的部眾就在外面近處,給他鬆綁很危險,所以,曹操說,本來想給你鬆綁的,可主簿不幹啊,咋辦呢?
這麼說完了,才有呂布對曹操的告饒,讓曹操統步兵,自己統騎兵,平定天下,結果並不差,說的是:
然後,劉備才「進」曰,也就是說,他主動勸阻曹操,而非曹操問他的意見,一個主動,一個被動,為人很是不同。
必須注意這兩個記載,前一個是呂布求劉備幫忙說話,鬆綁,後一個則是呂布求降乞活,而王必和劉備都不想他活,為什麼?
先說王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裡基本沒存在感,但在歷史上的曹操集團卻是重要人物,他被曹操評價為:
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
在曹操領兵在外時,以丞相長史的身份統兵鎮守許都,是曹操真正的個人親信,這種交情,是在共患難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能「心如鐵石」。
他指出的問題是,呂布本人太強,又有部眾在近側,如果他再像殺董卓一樣,暴起發難,誰能擋得住?也側面說明了,呂布雖然被部將侯成、張遼等人叛變,在部隊中,應該有非常高的威望和號召力,你不殺他,他終究是一個獨立力量,一顆定時炸彈。
而劉備的進言,與其說是決定性的,不如說是順勢幫腔,因為曹操此時的態度是「有疑色」,也就是在天人交戰,劉備只是幫助領導下決心,在今天講,叫「高情商」。
從利益上講,呂布是朝廷任命的「左將軍、儀同三司、領徐州牧、平陶侯」,劉備則是「鎮東將軍、領豫州牧、宜城亭侯」,如果曹操只是要「千金買馬骨」,這具馬骨,是呂布合適,還是劉備合適?
倆人是百分之百的競爭關係,要知道,程昱早在劉備投奔曹操時,就曾勸說殺死劉備,而曹操的回答是:
劉備這樣的一代梟雄,能意識不到自己的危險嗎?他絕不會將自己最大的籌碼讓給呂布,此時進言,既是給呂布的棺材板釘釘,又向曹操表示了臣服,可謂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裡還有一處巨大的改動,往往會被忽略,那就是:
而在《三國志·呂布傳》中說的則是:
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但信諸將。諸將各異意自疑,故每戰多敗。
翻譯一下大義,就是呂布有勇無謀,多猜忌,卻沒有辦法按住自己的部屬,只相信部下的將領,而將領們各懷鬼胎且內生疑慮,所以,出戰總是戰敗。
也就是說,呂布對「諸將」很信任,《三國演義》完全是擰的,至於說「聽妻妾言」,有沒有呢?
確實有,那就是陳宮等人讓呂布出城遊擊,自己守城,呂布之妻對陳宮不信任,呂布就此作罷。
但事實上,呂布這聽得對,因為陳宮等人根本和呂布不是一條心,前有參與郝萌河內兵叛亂,後有曹操出徵徐州,呂布想早降,陳宮等人堅決反對:
也就是說,對於呂布本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被陳宮等人,直接破壞掉了,這時候再讓呂布出城吸引曹操兵力,成了死道友不死貧道了。
之所以呂布被扣這麼一頂莫須有的帽子,一方面是《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傾向,呂布降曹怎麼也不算明智行為,陳宮的抗拒才是政治正確,另一方面則是宋明以來市井文化對於「聽婦人言」的絕對鄙視,正好呂布有這麼個經歷,順理成章地扣在了他的失敗原因上。
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演義》將呂布的敗亡,歸因於他的德性敗壞、好色無謀上,到底對不對?
答案究竟是什麼,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