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社會穩定,人們在衣著打扮上花了不少心思。女性的裙漸有低胸的趨勢,但因為沒有內衣,不可能實現低胸的效果。楊貴妃發明了內衣 「訶子」,才有了我們今天在壁畫上看到的仕女形象。宋代時,「訶子」改進成「抹胸」,這一名稱一直使用到民國。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概是明朝吧,女子被要求束胸。用布帛層層纏繞並束緊女性胸部,人為改變身體外形。這一想像也出現在歐洲,不同的是歐洲女性的上半身被塑成倒錐形,而中國女性是扁圓的桶形。
進入民國,西方「新思想對中國的影響無孔不入,女性的內衣也不例外。民國初期流行「小馬甲」,它綁在胸部以及以下的位置,用一排排細密的紐扣緊緊地扣住。緊到什麼程度呢,身材豐腴的女性只要用力呼吸,紐扣就會崩開。這種「小馬甲」除了比歐洲束身衣綁得更緊,其他則毫無新意。
1926年,自稱「中國第一任反對壓奶最力者」的張競生,在上海《新文化》刊發《裸體研究》:「把美的用內窄衣壓束到平胸……這不但是醜的,而且不衛生。」 「壓奶者常缺奶水餵養所生的子女,其影響於種族甚巨。」
張競生把束胸與否提升到了種族存亡的高度,如同在人群中引爆了一顆炸彈,立刻引來整個社會的關注。張競生的家鄉廣東反響最為強烈,學者們普遍支持張競生的觀點,廣東民政廳不失時機地提出《禁革婦女束胸》提案,並獲得通過。至此「天乳」運動得到官方的支持。
1929年7月在廣州成立風俗改革委員會,委員會出動大批的軍警上街巡視,看見束胸的必要罰款:一經查出有束胸行為,則罰款五十;十二歲之下的,罰款其家長。重壓之下仍有很多女性誓死不從,官方的強制政策執行效果甚微,無奈之下委員會在運行一年後解散。
20年代末期,被國人稱為「義乳」的乳罩傳入中國,此時距乳罩的發明只有十幾年。習慣了肚兜、抹胸的中國女性還無法接受這樣束乳而不壓胸的方式。上海的電影女明星再次成為時尚體驗的先行者。阮玲玉便是最早戴「義乳」的中國女性之一。戴上「義乳」的阮玲玉旗袍合身,胸乳圓潤,與旗袍的曲線結合的近似完美。胡蝶、白楊等人,一個個穿上泳裝,走進泳池,在陽光下 「秀」身材,更「秀」觀念。
1933年,「美人魚」楊秀瓊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囊括全運女子遊泳全部金牌,在場觀看的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認她為乾女兒。1937年,楊秀瓊在淞滬之戰,冒死渡過江,給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送去青天白日旗,激勵戰士英勇抗敵。
這一次,民國政府沒有採用強硬制裁手段,而是通過各界時尚女性的引領示範,漸漸化解女性思想的頑疾,不僅原版的西式胸罩被引進,也產生了改良中式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