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以「創新·共贏」為主題的2018愛奇藝世界·大會在北京開幕。此次大會涵蓋開幕式、iJOY悅享會、iVR、iQUT發布會、影遊互動、網大、網劇、影業、兒童、智能視頻、文學、網綜、動漫、愛奇藝號共計14場高峰論壇,全景式展現科技與娛樂交織碰撞下,中國娛樂產業方方面面出現的變化和機遇。
5月18日,愛奇藝網綜分論壇如期召開,主題為「年輕力—超級網綜時代下的創新核心」,學界專家和行業精英以此為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接下來,綜藝君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各位行業精英都對網綜發展發表了哪些新銳觀點和獨特看法。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網綜登頂的「七大關」
隨著《中國有嘻哈》在愛奇藝的播放,我們發現網綜這扇窗戶被打開了,就是今天的主題——年輕力。大家現在都在琢磨怎麼更年輕、怎麼樣抓住年輕人、當下的共鳴在哪裡。
網綜的一個窗戶剛剛被打開,接下來能不能形成一股潮流?需要我們一起努力,我代表愛奇藝感謝此時此刻來到的嘉賓,是你們保持了「年輕力」。
網綜的整個市場規模、增長率呈下降趨勢,說明網綜整個市場進入了一個平穩增長、蓄勢待發的過程。縱觀中國綜藝市場發展規模,從2014年的133,到2018年目前的331,從剛開始有30%的增長,到現在的穩定增長,這並不算是大幅度下滑,而是一個平緩增長期。
這其實是一個健康的增長過程,說明沒有太大的泡沫存在。另外,25%的增長率比較正常,不需要太快。從賠到賺,買和賠是一個正比關係。
每年綜藝的規劃會上,我們都會提:「Q1-Q4我們買什麼綜藝?」「湖南、東方、江蘇衛視做什麼?頭部的綜藝做什麼?」
買了版權綜藝之後,再合理編排,之後招商。當然,買的價格非常高,盈利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是沒有,但從整個規模來說,我們購買衛視版權綜藝,整體來說是一個虧損狀態,要想賺錢,必須加強自製,自己做節目才有自己的版權,才能實現多元化的收入。
單一的綜藝節目不賺錢,但網綜整體上可能並不賠錢。我發現我們2018年第一季就賺錢了,《熱血街舞團》我們是6億多的收入,賺的不是一點,目前愛奇藝的網綜整體上都開始賺錢了,這幾個頭部綜藝一下子就把愛奇藝整個的網綜盈利水平提升了。
對於一個商業平臺來說,要想實現盈利,必須在自製方面花大力氣,其實,賺不賺錢和專業團隊密切相關。
那麼,「七大關」的觀點是什麼?第一個大關口是「流量、收入、數量」,這三個必須得穩定,不能忽高忽低,有可能今年或者明年,視頻網站會上一個大臺階,能夠穩定發展。
實現這三個關口是一個基礎,之後才能進入到第二期的另外四大關口。第一個關口是「中國模式原創」,從愛奇藝自製綜藝的佔比,以及流量佔比來看,我們自製綜藝的數量並不高,只佔1/4,但是我們流量可以佔到大概50%。
另外,有關創收模式方面,不單單是廣告收入,愛奇藝首開了綜藝會員收入模式,2018年我們的自製綜藝收入指數大約是226,投資效益比非常高。所以,降低綜藝數量,提升節目質量,提升創新能力,或許是我們能夠拼到最後的法寶。
第二個是「泛二次元動力」,第三個是「技術童心升級」。我們不能老拿電視傳統的模式平移到網際網路上,我們需要依靠AI等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全面升級。我們綜藝組都去看了《頭號玩家》,《頭號玩家》其實真的是一個綜藝,它有人機虛擬和真實互動,我們也想用人工智慧技術、AI技術,讓大家一起來嗨。希望未來有更牛的團隊,我們一起努力,爭取有更大的突破。
至於第四個,就是「價值觀」。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年輕人終究會唾棄你。2018年,愛奇藝將圍繞「新青年」來做,一定要選拔出新的健康正能量的偶像,一定要形成文化的潮流,後續我們會開發出一些新的且更加具有創意的綜藝。
愛奇藝副總裁車澈:我年輕,我創新。
什麼是超級網綜?我覺得可能在2017年之前,很多人覺得它只是一個概念,那個時候的「超級網綜」,大家都覺得是網際網路企業拋出來的噱頭。但經過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以及之後的一些劇情式綜藝項目,超級網綜已經從概念層面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一類節目。所以,什麼是超級網綜?它應該有超級商業價值、超級品牌價值和超級影響力。
為什麼要做頭部綜藝?現在市場上的節目很多,只有頭部的內容才能拿到頭部的價值,《熱血街舞團》獲得了6.5億的招商總額,我個人認為它絕對不會是網綜招商的峰頂,未來5年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另外,內容跟VIP付費業務是彼此聯動,關係緊密的,從《中國有嘻哈》開始,我們不斷為VIP定製他們付費的內容,不斷創新我們的內容價值。
現在泛娛樂行業不斷地成熟起來,頭部IP開始在做增值服務,預售都是非常的好。除了商業價值,今天的主題是年輕力,愛奇藝一直致力於深耕青年文化,希望帶動小眾文化的關注,引領大眾審美,引領消費升級——消費升級是我們最後的目的。
實際上,現在的節目要講價值觀,超級網綜擁有超級影響力之後,不僅在商業上,一定要向大眾傳遞正能量,前幾天汶川紀念十周年,我們的團隊專門過去進行了慰問演出,我們不光要獲得行業的口碑,還要負起社會責任,希望通過幾檔節目推動我們的影響力。
我們講創新——每個人都認同這個。過去十年的綜藝市場,所有的爆款都源於「創新」。愛奇藝從《奇葩說》開始一直到《中國有嘻哈》,有敢於創新的力量,所以才打造出了爆款綜藝。
我們內部有一個口號叫「去創造、不跟隨」,鼓勵我們團隊千萬不要去跟隨市場的潮流做節目,因此「去創造,不跟隨」才是我們節目創作的理念。現在綜藝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你只有選擇新的題材,新的賽道,才有突圍的可能。
講到創新,首先是題材創新,我們會選擇全新不同的賽道,挖掘年輕人喜歡的題材,將每一個小眾題材走向大眾。我們瞄準的所謂小眾,實際上,認為他能夠做成大眾的,比如說唱、街舞、接頭籃球、二次文化等等,我們在垂直類小眾圈層打造了一系列圈層偶像。
真人秀發展到現在,真人秀和戲劇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們希望通過強劇情激發觀眾的參與度,用節目賽制的設置打破傳統選秀的模式,讓嘉賓有更大的發揮,劇情跟傳統選秀之間應該有好的連接,而不是完全的顛覆。
《機器人爭霸》裡面,我們的幾位嘉賓並不是機器人格鬥的玩家,包括Anglebaby、林更新,他們其實是小白視角,由淺入深,以他們的視角完美地覆蓋到觀眾,我們稱之為——電競式的真人秀,其實是可以用到很多真人秀的題材上。
除了題材創新,手法創新,在內容營銷領域,也一直在做著創新嘗試,比如說《熱血街舞團》口播創新。我們一開始討論,如果是一個舞蹈節目,有沒有可能用舞蹈的方式進行一個廣告口的呈現?開始大家都覺得很難,但事實證明,只要你敢於創新,敢於嘗試,也許就能做出來。我的客戶對這樣的口播創新,表示非常滿意,這種「不傷害用戶的」體驗,甚至很多人都說很喜歡。
現在的超級網綜,不僅僅依賴於廣告的收入,我們相當於做了一個「產品」,廣告費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貨幣化方式,構成這個節目的收入方式。比如廣告、會員收費、直播打賞、綜遊聯動、還有電商直接進行商品售賣等等。
愛奇藝對於「年輕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年輕人更具有消費能力,我們的用戶構成非常年輕化。同時,年輕人的擴散力非常大,當青年人認可一個網綜,他們會起到非常大的擴散作用,希望年輕人看到什麼。
爭奪年輕用戶的時間與話題,我們的競爭對手是什麼?我一直認為超級網綜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是另一檔超級網綜,無論是影視劇、綜藝節目、線下娛樂、體育賽事,甚至酒吧都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如果年輕人把時間花到其他時間上,他就沒有時間來看綜藝節目。愛奇藝35歲以下的用戶超過80%,而根據綜藝用戶的數據來看,年輕人比例更高,我們必須製作優質潮流的內容,才能通過我們的綜藝IP穩定我們的用戶。
因此,我們要用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創新大眾傳播,我們受眾是年輕人,所以我們要換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用更符合他們口味的表達方式做這方面的內容,這樣其實也有利於向年輕人傳播正能量。
我覺得我們自己的團隊,每天想創新的內容,創新的題材,我們的思考是有限的,特別歡迎行業裡的同事,包括媒體給我們多提一些建議,跟我們共同開發創作,聯合製作更多的超級網綜,只有達到互相的交流和碰撞,取長補短,才有可能在2018年、2019年,甚至更遠的未來創作出更多新賽道、新提法的新的網綜,所以「共創作,一起瘋」。
《偶像練習生》總導演陳剛:讓偶像回歸音樂舞臺
偶像養成類綜藝應該怎麼做?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特別想講一下《偶像練習生》的「前狀」。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練習生的節目,十幾年來,我一直做的是草根選秀,草根和練習生的差別太大了。
首先,我會擔憂選手資源和質量的問題,會有那麼多的練習生嗎?但是,後來我們去到幾十家練習生公司,當時的感受是:接下來我們要做一個「能夠推動練習生這個行業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夠發現這個很特別的組群」。
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做了《偶像練習生》,節目的力量也好,大家的熱情也好,整體上都推動了這檔節目。還記得我們節目的總編劇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認為這個節目的核心思想就是『越努力,越幸運』」,用自己的努力付出,去獲取那份幸運的出道機會,也許還不是100%。」
當時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對,能夠打動每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情況,所以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從《偶像練習生》帶給我的情緒中抽離出來。
所以,在今天這個主題之下,我帶來的是「讓偶像回歸音樂舞臺」。我們將練習生最為日常的狀態復刻到內容舞臺,很真實的把他們日常生活呈現出來,他們在自己宿舍裡面,過著沒有手機的生活,據我了解,哪怕是有手機的,也都是老人手機,周末的時候打打電話。在《偶像練習生》節目中,他們面對的是渴望已久的音樂舞臺,他們其實是付出了很多,有淚水有汗水,讓偶像回到音樂的舞臺,他們都在這個過程當中。
有關《偶像練習生》,其實是有兩個核心的內容點:一個是「偶像養成」,一個是「製作音樂」。在整個偶像養成的過程當中,我覺得更多的還是需要我們的思維方式的轉變。
第一個是「偶像養成」,大家一直在討論這個話題,到底應該怎麼做?其實,「思想」決定偶像養成的走向,到底用什麼「思維」做偶像,這是一個關鍵詞。
這個思維決定你怎麼做事情,怎麼判斷事情,什麼內容是符合他們的,什麼內容不符合他們,什麼內容是能抓住製作人群體的、抓住偶像群體的。
在整個思維體系裡面,我們考慮來做這個內容的人,就是導演自己,你到底怎麼定位,你在這裡幹什麼。在TV選秀的時候,感覺導演的「話語權」很大,但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導演要非常清楚,你在哪裡,你在幹什麼,你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前兩天有一位朋友跟我說,陳導,你有沒有感覺自己是人生總導演,我說我們可以不做朋友嗎?如果把自己定義在上帝的視角,那肯定是有問題的,說你是人生總導演,他們的一切你在控制、調整,讓他們發生著你想要看到的事情——對不起,這個不是《偶像練習生》。
從粉絲到練習生,我們在中間起著一個「橋梁」的工作。在讓他們產生大量交互內容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視角,去說「練習生們你們要這樣去做」「全民製作人、粉絲們應該這麼看他們」——那我們就不是偶像養成。要把自己放在中間地帶,讓他們大量地去交流,相互知曉對方的情況。因此,「真實、速達、體驗、產品」這是我們大量交流過程中總結下來的偶練關健詞。
很多朋友問我,陳導,你沒有劇本嗎?我說有啊,我們的劇本其實就是他們整個的行程安排,我們在記錄他們所有的一切,不會幹涉影響他們,他們是什麼日程,我們就記錄什麼日程。
所以,我們天天都在記錄,天天都在拍攝,天天都在碼線,天天都在等。所以付出的素材代價和後期代價是大家不可想像的,我們的素材量是2000多T,什麼概念?我們一期半的素材是人家一季節目的素材。特別是後期整個剪輯過程,一把辛酸淚。
第二個是音樂製造,我突然發現原來練習生都是音樂人,他們每個人都在參加音樂創作,在他們參與編創過程當中,給我們帶來了比較清晰的偶像養成的新思維。
觀看整個《偶像練習生》,觀眾一邊在看他們的個人魅力呈現,同時也著實期待他們最後的音樂的表達。當然,除了音樂本身的旋律能夠抓人之外,你會突然覺得這首歌其實是有靈魂的。
在整個《偶像練習生》內容創作過程中,其實也是偶練矩陣的布局過程,通過愛奇藝的技術,給我們產生了大量的內容交互體系,開創了偶像養成網際網路選秀的全新局面,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之一,同時給與了我很大的鼓舞。
另附:圓桌討論,深耕年輕文化,賦能創新團隊。
愛奇藝副總裁、節目開發中心總經理:以《偶像練習生》等頭部項目為例,製作生產環節絕不是多個供應商的簡單整合,而是基於內容內核,整個團隊在同一明確目標下的緊密協作和精耕細作。
愛奇藝副總裁、《熱血街舞團》總導演車澈:在做真人秀上面,我們和藝人的交流要遵循三點,首先不要出現服務心態,要讓藝人理解我們想呈現的效果;其次保護藝人,讓藝人相信我們的初衷是保護藝人,塑造藝人;最後找到合適的剖面,真人秀沒有綜藝感差的嘉賓,只是可能沒找到好的「場」,因此我們要提供舒服的「場」,選擇合適的剖面,就能最大化展現明星嘉賓魅力的一面。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紹剛:網綜的主要受眾是年輕人,在娛樂平臺和年輕人的關係中,娛樂平臺提供優質的內容給年輕人,年輕人對於感興趣的娛樂內容會有自己的判斷。除了娛樂平臺製作的頭部超級網以外,小體量、演播室、常態化內容的回歸,同樣是網綜發展到現階段,需要產業鏈上下遊的製作方、平臺方關注的。
《偶像練習生》總導演陳剛:在綜藝內容製作中,後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音樂情緒的把握,嘉賓真實的反應,整體的節奏都是拿捏內容,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點。在海量素材裡找到最想表達的情緒,記錄最真實的狀態,利用後期在音樂、藝術,甚至是引導和包裝上的藝術塑造,能夠實現對綜藝內容的升華。
愛奇藝內容營銷總監陳麒伊:娛樂營銷是服務於創作團隊的一方,我們從海量素材中提煉出用戶想看的,同時表達創作團隊的想法。在營銷和推廣過程中,我們是真情實感在做營銷,通過對細節的挖掘和儀式感的呈現,吸引更多路人加入節目受眾群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