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玩音樂的夥伴終於誕生。
今晚,由胡宇桐,田鴻傑,馬哲,趙珂以及李潤祺組成的氣運聯盟,獲封《明日之子樂團季》最強廠牌,憑藉毫無懸念的人氣斷層。
現場粉絲為氣運聯盟的勝利歡呼雀躍,網絡上,卻極速跑上熱搜高位,五人中有四位主唱,也讓樂團看起來不似正統樂隊的配置。
這樣的結果,似乎進一步蓋章了《明日之子樂團季》對於造星的重視要優先於音樂專業度,這是與過去樂團選拔綜藝相反的特質:粉絲取代樂評人,成為決定樂隊存亡的關鍵鑰匙。
偶像樂隊的誕生,意味著《明日之子樂團季》正在從孵化端,掀起一場樂隊產業的變革,爭議尚存,但時代的洪流並不等人。
過去樂隊的誕生,似乎都發生在地下。
幾個在音樂方面志趣相投的小夥伴中,只要有人發起組樂隊的信號,一支樂隊便可能即時誕生。
那個時候,大部分的組樂隊更像是一種興趣活動,而非市場行為。所以樂隊在過去往往也只能活躍在live house、音樂節中,或者排練室裡,極少能像五月天那樣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然而,比起嘻哈給觀眾留下的「偏激」印象,樂隊的觀感顯然更加符合觀眾的主流審美。
一直以來,音樂界都有不少借著翻唱而被熟知的樂隊曲目,諸如gala樂隊的《追夢赤子心》、南徵北戰nzbz的《驕傲的少年》。
只是,樂隊的誕生,從來就沒有一個產業化、流程化的生產過程。不論是主觀上的,還是客觀上的,樂隊可能悄無聲息地出生,又悄無聲息地走向解散。
就像嘻哈音樂一樣,他們所創作的歌曲,常常也需要憑藉著流行歌手的翻唱,才能被動地走進主流市場。
直到偶像樂隊的出現。
娛樂公司將偶像樂隊視作偶像團體的另一種可能,試圖將樂隊的生產偶像化、流程化。從招募到培訓再到選人出道,模仿練習生制度,娛樂公司自己制定了一套偶像樂隊的生產流程。
2019年4月,偶像樂隊「VOGUE 5」出道,並在一個月後出現在《樂隊的夏天》舞臺上。但面對經驗老道又有代表作的傳統樂隊,VOGUE 5顯然無法相提並論。
再加上樂隊成員參與過偶像選秀,且外形條件比傳統印象中的樂隊好,VOGUE 5很難撕下「偶像」的標籤,只能淪為被群嘲的對象。
沒有人規定樂隊一定是什麼樣子的,但觀眾對樂隊的想像力,不會超出傳統樂隊的樣子。這個想像的邊界,只能由話語權更高、掌握著重要渠道資源的視頻平臺來打破。
從愛奇藝《樂隊的夏天》開始,樂隊逐漸走上主流舞臺,優酷《一起樂隊吧》,芒果tv《我們的樂隊》都在不斷試圖拉近樂隊和主流之間的距離,飽滿的情懷引發了大批80後90後的共鳴,也讓他們獲得了逼格所帶來的優越感。
但樂隊似乎依然保持著它的高冷和小眾,保持著它傳統的略帶神秘的樣子。
如果說,《樂隊的夏天》讓樂隊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那麼《明日之子樂團季》就打破了樂隊的想像邊界。
不論是熱血高校的設定,還是聚焦00後的選手,都讓樂隊的概念和血液煥然一新,打破長期對情懷的自我感動,抓住年輕人。
當然,打破想像邊界也必然有代價。
這一季的《明日》出現過不少戲劇性的畫面,比如鞠翼銘以為自己快被淘汰,無法接受結果而暴走。
像他那樣動過退賽心思的選手不在少數。半決賽前,沈鉦博也因為過於緊張向節目組申請過退賽。
觀眾調侃節目硬生生變成了《變形記》,心疼選手的粉絲更是因此將節目組放在了對立面。
十幾二十歲的少年在節目中活蹦亂跳,邊打鼓邊露出燦爛的笑容,為自己極致的熱愛熬夜,釋放出滿滿的少年心氣。
然而,這幫少年們必然也有孩子氣、不成熟、不可控的一面。也正是這些不同的面才構成了少年人的鮮活,也構成了樂隊綜藝少有的熱血氣息。
節目正片以外,還有afterparty直播、《你的明子》、《宿舍日記》等等粉絲向的衍生節目。以及個人人氣投票,不少觀眾認為這失去了與偶像選秀的邊界。
如果按照此前對於樂隊綜藝的想像來衡量《明日之子樂團季》的話,節目確實走偏了。但也沒有人規定樂隊綜藝一定要怎麼做,用造星的方式來製造樂隊,有何不可?
將數據與樂隊選拔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拉近了樂隊與觀眾,與市場的距離,這是大數據時代下的必然,也讓這些新生代樂團們直接感受觀眾的喜好,把組樂隊不僅僅當作一種興趣,更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職業。
《明日之子樂團季》將市場思維導入到樂隊的生產中,也便將樂隊的產業化擺到了檯面上來。
如果《樂隊的夏天》是授人以魚,讓原本成熟的樂隊獲得市場認知度,獲得了繼續玩樂隊的資本。
那麼《明日之子樂團季》則是授人以漁,讓一群未經社會打磨,有稜有角的年輕人建立和完整對樂隊的認知。
少年們不會被世界改變,但他們會去融入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