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說編年史
導讀:一直以來,有一個疑惑讓我挺想不通的,既然崑崙界註定要成為功德戰場,那麼,最開始參加在祖靈界的七界功德戰幹什麼呢?總不可能是為了湊數吧?
要知道那時候崑崙界的處境,池瑤才剛剛成神,整個崑崙界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但是,就是在那種狀態下,崑崙界足足湊了六七萬聖者大軍前往,甚至,類似於聖書才女、秋雨、天命屍皇、楚思遠等等年輕一輩老一輩天驕,全部叫上去了。
但是,哪怕是全部叫上去了,也不及排名倒數第二的廣寒界十五萬聖者大軍的一半,更別提和當時排名第一的大魔十方界相對比,人家足足有五十萬聖者大軍(按七萬算,也差出了七倍有多)。
所以,如果按照正常思維去猜這場功德戰的最終結局,說崑崙界全滅,我認為都不為過,並且,在戰局中既要斬殺敵人的同時又要防止被己方其它勢力偷襲,憑藉當時崑崙界那點實力上去,我真不知道代表著什麼?
如果雙方陣營各自去掉一人,天庭七界去掉張若塵,地獄修羅族去掉羅乷(我認為這種狀態下才是最公平的功德戰,畢竟沒有「掛」),大家不妨猜一下,最終的結局將會如何?
如果要我說,最起碼百人前往不足一人回,整個崑崙界年輕一輩死傷殆盡,並且,還是最後一名,事實也證明,哪怕在張若塵有意無意的幫助下,如果不算神戰,崑崙界也是最後一名。
所以這裡就出現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了,池瑤去參加了神戰,最終千辛萬苦斬殺了一尊地獄界神靈,然後獲得了七界功德戰排名第一,但是,在幾年過後,崑崙界還是被地獄界打開了入口,最終淪為了功德戰場。
那麼,去參加這場七界功德戰的意義是什麼呢?用所有年輕一輩天驕的性命以及池瑤自己的性命去博幾年的時間?然後再次淪為功德戰場?
這其實真讓我想不通,如果註定要成為功德戰場,也註定要去參加這場七界功德戰,隨便派一兩個人去串個場不就行了嗎?早幾年和晚幾年意義並不大,甚至,如果本身池瑤有殺神的能力,類似於聖者、聖王、大聖這幾個層次的功德戰,都可以選擇不參加,最後斬殺一尊神也還會是第一名。
所以關於這一場功德戰,哪怕這一段章節已經過去挺久了,但我依舊還是想不通原因,畢竟崑崙界功德戰的結束在於殞神島主脫困,整場功德戰要說幫助,天庭界也有,但是更多的,我看到的只是他們肆無忌憚地搜刮資源,甚至劃地為王,各種燒殺擄掠,相對比做派,和地獄界其實並無太大差距。
針對這場毫無意義的七界功德戰究竟為何要參加?如果有知道原因的朋友,不妨評論區留言哦!
註:文/小小說編年史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