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似水年華》是導演陳果進軍大陸的第一部電影,而且是一部商業片。從他的電影生涯來看,除了處女作《大鬧廣昌隆》為商業片之外,其餘作品多以獨立電影為主。從《香港製造》開始,《細路祥》《香港有個好萊塢》《榴槤飄飄》等一系列獨立作品,立足香港本土社會風土人情,描繪出底層邊緣人群的另類人生,在香港影壇獨樹一幟。尤其是其作品中揮之不去的陸港糾葛,深刻體現出香港這個百年浮沉動蕩的東方明珠,在命運的轉換中,無法遏制的悲情和孤獨。其後的《三更2》有一定商業成分,但由於其類型為恐怖驚悚,而且強調動機推理,重視人物塑造,因而也難以稱為完全的商業片。在《謀殺似水年華》之前,陳果的作品仍舊以獨立電影和紀錄片為主,因此,選擇在情人節檔期上映,愛情、犯罪、推理三個關鍵字混搭,如此強烈的轉型,讓人期待。
但觀影出來,心中略失望。如果不是陳果的作品,而是一名新人導演的處女作,以影片的完成度來說,電影還過得去,在商業上是一部合格的院線作品。但對於陳果這樣一名老手來說,這個程度差強人意,至少普通人是很難有angelababy、阮經天、黃覺、郝蕾這樣的明星和演員來助陣。一手好牌,最後電影成這樣,只能說有失正常水準。
離開了香港這塊他熟悉的土地,陳果依舊選擇邊緣人群,都市悲劇,《謀殺似水年華》採用雙線索推進,現代都市青春愛情與文革留下的孽債交錯。單親、出軌、謀殺,這些關鍵字彙集在一起,體現了陳果「時代悲劇」的野心,卻在細節缺失和類型尷尬上,將應有的精彩削弱了不少。不過算起來,轉換了市場和社會環境,進軍大陸市場的陳果也算是一個新人導演,《謀殺似水年華》可以算是他的大陸電影處女作。影片中體現生硬和脫節,一部分來自於原著作品的薄弱,但作為署名編劇,陳果對大陸社會文化環境、民眾性格以及過往歷史的陌生也顯而易見。影片內容表現不佳,作為香港電影愛好者我覺得可以理解,但麻煩下次找個熟悉大陸文化的編劇,不要動不動讓人在公眾場合跳桌子唱「say yes」,就算年輕人也沒這麼公開中二的好吧。
本片改編於大陸暢銷書作家蔡駿的同名小說,所以看完電影之後,我懷疑是因為原作品的故事單薄,影響了陳果的發揮,特地下載了小說讀了一遍。看完後發覺雖然蔡駿在敘事和人物上的確堪稱中學生級別,但整體故事架構,尤其是一些關節細節上的描述,讓整體的推理和人物關係比較堅實(當然我們不能追究那個沒頭沒尾的「魔女區」電商網站),驚悚懸疑氣氛塑造的也比較出色。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同樣喜歡懸疑驚悚題材的陳果選擇了這個故事。但在操刀改編的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細節的修改,讓電影中的人物關係和情節推進受到不小損害。例如原本相互冷淡甚至敵視的田小麥與秋收,忽然之間就產生了愛情,原作中特別點明了很重要的情感基礎,就是這兩個孩子當時都失去了母親,與父親又處於對抗,陷入相同的處境,因此在一個偶然的交流之後,隔閡化解,反而增強了認同感。但電影中沒有刻意點出「單親」和「反抗父權」這兩個重要的特徵,於是昨天還相互看不順眼的兩個孩子,忽然就有說有笑成了好朋友,產生朦朧的愛情。轉變讓人覺得非常突兀,讓影片顯得脫節。另外,原著一些原本單薄的地方,也沒有得到很好改進,導致在觀看過程中,經常會感覺人物過於神經質。例如王隊長莫名就認定送快遞的人是兇手,並在審訊中情緒失控大吼,毫無證據的前提下,這種憤怒完全沒有根基,也讓王隊長這個角色壓根沒有警察應有的風範,可惜了黃覺這樣一個不錯的演員。後半部分在解謎的過程中對前面的缺憾有一定的回溯和解釋,尤其是對知青過往的解讀,讓結尾的悲喜交加有合理的根基,不過從整個故事看,還是不夠堅實。
看了電影的首映發布會訪談視頻,陳果對外界談了他這次創作的一些顧慮。懸疑驚悚是他擅長的題材,因此選擇這個角度切入,加上愛情故事,他認為這樣會比較適合大陸的觀眾,畢竟在這個情感上,人性共通。由於大陸電影對於「鬼」的題材審查,讓他很擔心,因此在處理上頗為含糊。因此在「魔女區」這個「會要命」的網站,以及「兇手是鬼」的問題上盡力做解釋,力圖擺脫鬼神的色彩。另外,因為是涉案題材,對於刑偵手法不能做太多細節表現,無法做太多深入描述。這種創作上的顧慮動搖了電影的情感動機和細節品質。但審查的結果是一遍就過了,沒有任何修改,這讓陳果自己都驚訝,他的謹慎收到了效果,卻可能限制了整部電影能達到的高度。早知如此,應該彌補更多的細節,走的更遠一些,這樣會讓整個故事好看許多。不過內地院線對陳果的作品顯然並無太大信心,不高的排片讓陳果很生氣。賺錢與否其實他並不太在乎,但讓他焦慮的是大陸的電影環境,讓他手足無措。
回到《謀殺似水年華》本身,其實電影還是頗有可圈可點之處。阮經天和郝蕾是片中表現最好的兩個演員,阮經天扮演的秋收,其實和《艋舺》中的蚊子有些相似,單純,倔強,真誠。阮經天眉宇間的執拗和言語上的木訥,讓這個角色的悲劇氣質提升了一大截,很好的彌補了原作中的單薄。郝蕾扮演的計程車司機是新增加的人物,與女主角田小麥父親老田是相知多年的知己,老田犧牲之前已經準備和他結婚。這個人物也是作為田小麥情感上正向發展的動機,讓她在後來擺脫單親陰影,走向正常。
郝蕾的戲份不多,幾次出場卻可以說光彩四射,把「愛卻不得」的另一重遺憾滲透在故事中,讓小麥和秋收後來的轉變有了足夠的理由。另一個我曾熱愛的老影后潘虹,影片開始時也讓人期待,畢竟她從前曾經奉獻過那麼多經典角色,陸文婷、杜十娘,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遺憾的是,或許是原著的塑造太單薄,又或許是潘虹近年演了太多刻薄婆婆類型的角色,影片中的盛太太只是個自私冷漠的惡人,過於臉譜化。原本她是將「文革孽債」這個深層次愛情悲劇演繹出來的最佳人選,可惜在影片中潘虹完全沒有發揮。「文革」故事從當年媒婆的口中說出,遠沒有當事人最後揭開謎底有力度。
外界對於陳果的這次試水,以批評為主,甚至有「投機」的指責。我倒不以為拍商業片,拍愛情片就是投機,沒有規定拍獨立電影的導演不能轉型商業片,賺錢不是丟人的事情,拍的不用心才丟人。從影片品質看,的確不算陳果應有的水平,他對於電影本身很用力,頗有野心。只是這個作品在情人節上線,實在不合時宜。陳果以往的作品中愛情成分並不少,可沒有圓滿的結局,遺憾和錯過是他一貫的愛情主題。此次的故事在驚悚和傷痛上表現出色,卻在最後生硬扭轉,讓愛情落實,整體上有些尷尬,不適合情人節的氣氛,難怪當夜影院裡只有我一個單身漢走進影廳。考慮到陳果以往的影片思路以及類型風格,這次描寫大陸人情故事的商業片表現平平,也可以算是他進軍大陸市場交的學費。畢竟他奉獻過那麼多好故事,如果潛心研究大陸市場,做好文本改編和表達,我還是很看好他未來的作品。唯獨需要擔心的,還是在他對於「審查」這個門檻的琢磨,如何把握尺度,應該是他未來最迷惑的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不獨是他,差不多是中國電影整個行業都困擾多年的頑疾,僅有少數人能憑藉自身能力獲得大一些的空間。中國電影市場紅紅火火的表面下,根源的問題並沒有得到任何改進,而且目前看還越來越糟。
周五《觀熊記》中留言最終獲獎的讀者分別是@夏日聘婷,有風經過、@春風十五裡、@seabisuit、@Paris🎐、@Swaggy查令十字街、@vermouth、@沈雨昕,請各位獲獎讀者與後臺聯繫,回復「觀熊記」即可。感謝關注~
主編|周祚
責編|憨憨 & BIUBIU
飛鳥冰河:有理想,有溫度,有水準,關於這個世界上的電影和現實,在這裡和你們一起凝望。我是飛鳥冰河,祝大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