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觀看了《哥斯拉2:怪獸之王》的IMAX點映場,先概括總結一下個人感受:
1. 視覺特效有了更大的提升,怪獸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打鬥很燃,場面升級,更多更猛,非常適合IMAX,但整體的畫面還是太黑,看著很累。
2. 一部直截了當的爽片和預告片,傳奇有14年的《哥斯拉》和17年的《骷髏島:金剛》來啟動怪獸宇宙系列,勢必要推動2020年《哥斯拉大戰金剛》的對決。
3. 總的來說,這一部哥斯拉要比第一部要「爽」,但也僅僅如此了。從劇情邏輯和深度上,可以說槽點太多。
從「Let them fight」到「Long live the king」
毫無疑問,2019年最新上映的《哥斯拉2》是14年《哥斯拉》的升級版。電影時長123分鐘到132分鐘的內容升級,怪獸數量從3隻到幾十隻(主要是4隻),場面打鬥和破壞程度的升級,以及整個怪獸宇宙的繼續深挖。
觀影下來,你會有一種「環太平洋」的錯覺。整個世界陷入怪獸甦醒,面臨世界末日的錯覺。第二部故事承接第一部結尾,哥斯拉跟兩隻穆託夫妻的對決,奠定了自己「世界守護者」的地位。但那場大戰給第二部的主角夫妻帶來了苦痛,喪失愛子,生物學家丈夫決定放逐自己,研究動物,科學家妻子跟女兒住在一起,研究出了聲吶武器可以跟怪獸們交流,而整個世界開始發現地球上冰封著數量眾多,形態各異的「遠古怪獸」的事實,「帝王組織」這個管理世界怪獸事務的神秘組織,也開始面臨巨大的危機……
如果說,第一部講的是因為人類為自己無意間犯下的錯誤埋單的故事,那麼第二部講的完全是個別人類的愚蠢而覆水難收的故事。
大家應該聽過什麼叫PSTD(創傷後應激障礙)吧?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女性比男性更易發展為PTSD。
恩,我想說的就是,整個故事的災難就起源於科學家女主喪失兒子之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行動主張:好好地研究了個怪獸聲吶交流器,沒想到還聯合外部組織,殺掉自己的同事,喚醒片中最強怪獸:三頭龍怪獸「基多拉」。
最讓人可笑的是,還義正辭嚴,煞有其事地對別人宣布:這個世界已經墮落腐朽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些怪獸是大自然的清除機制,只要釋放他們,這樣地球才有一線生機……
看到這裡,已經非常感人了。女主角竟然化身滅霸,有了這種超乎常人理解程度的思維邏輯,實在讓人無語哽咽,六親不認,只為了大自然的平衡?
所以《哥斯拉2》的劇情邏輯,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讓人信服的,合理的人物行為動機,最終的目的都在於釋放怪獸,促使哥斯拉大佬登場,讓他們戰鬥。
哥斯拉儼然已成「奧特曼」,戰天鬥地,乾死累活就為了幫人類收拾爛攤子?
如果說第一部《哥斯拉》說的是怪獸英雄哥斯拉的誕生和崛起,那麼第二部《哥斯拉》已經成了人類守護神和真正的怪獸之王。俗話說:地球有事,找「拉哥」。「拉哥」累了,來個核彈。
第一部人類尚且意識到自己造就的災難,而這一部人類已經「淪落」到只會待在室內打嘴炮,挖掘神話故事,看著屏幕上世界各地的怪獸動向之外,甚至還引入了「外星生物入侵,為了毀滅世界改變地球生態」這樣的俗梗,其他的希望都寄望在哥斯拉身上,連組織城市人員疏散和軍方採取有效措施的舉動都變得乏善可陳,個別人類犯傻,措手無策,科學家看著「魔斯拉」怪獸,多次感嘆「好漂亮」,關鍵人物採取送死的行為,簡直讓人看得捶胸頓足。
這個邪魅的笑容,是預告片的點睛之筆.
Let them fight到如今的 Long live the king.一代怪獸之王,怒吼而生,怪物們俯首稱臣,帝王組織背後究竟還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就留待後面的怪獸宇宙慢慢展開。
「家庭」主題的分崩離析
《哥斯拉》第一二部都離不開一個核心,那就是「家庭」。在傳統日本的哥斯拉電影中,一般圍繞的故事核心是哥斯拉、政府以及其國家機器來展開,美國電影在怪獸災難電影的改編上,有一個傾向,就是把視角放到家庭和個人。
第一部中講述了兩個家庭,一個是軍人男主的在核電站工作的父母,當年突如其來的災難摧毀了核電站,母親意外喪身,長大後尋求真相併走上對抗怪獸的戰場。美國災難電影擅長用正面戰場和主角戰線的「一開一合」的劇情,勾勒出一般人在災難面前的選擇和行動。這樣例子是在數不勝數了:《2012》《末日崩塌》。
應該說第一部哥斯拉的家庭主題,還算讓人感同身受,畢竟鋪墊的內容也足夠深入和邏輯通暢,從人物動機、人物關係都做到讓人信服;而到了第二部,「家庭」這個主題,就變得分崩離析,嚴格來說還有點神經質,一個家庭破裂引發的血案,高智商夫妻的相互撕逼和犯蠢,女兒中二衝動,凜然送死,逼得爸媽趕赴拯救,老媽「光榮犧牲」的戲碼實在讓人感動不起來,甚至有點想笑。
哥斯拉:本質是人類對於核戰爭的恐懼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包括我自己,對於哥斯拉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龐然怪物,怪獸大反派,誕生於人類的核彈試驗,為了破壞而生。
哥斯拉(ゴジラ、Gojira、Godzilla)是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號之一,1954年一經誕生,就成為了世界性的文化符號,以各種形態和形式製作超過30多部電影,各種遊戲、動畫更是不計其數。
在我記憶中,哥斯拉大部分的設定都是「邪惡、兇殘」的,在特攝片年代,這個蜥蜴+恐龍外形結合的怪獸,往往伴隨奧特曼超人的出現而出現。當然,後續已經發展了與各種角色跨界出現的文化符號了,到了美國,和漫威復仇者聯盟、X戰警還有過交集。
因為是受到人類核輻射的基因突變的產物,以吸收核能為食,能口吐核能熱光,放射能量,撕咬和搏鬥能力爆表,缺點可能就是不會飛了。
1998年美國拍了一部《哥斯拉》,完全把這個經典怪獸平庸化,成了另一部《侏羅紀公園》,無腦殘暴的恐龍生物在城市裡橫衝直撞,大肆破壞,最讓人憤怒的是,哥斯拉竟然還會產卵。甚至不久前日本重拍的《哥斯拉》,也是聚焦在哥斯拉的誕生和破壞上。
哥斯拉這個IP的可持續發展,肯定不單純地突顯它的巨大兇猛和破壞力,因為哥斯拉本身就蘊藏著兩面性:獸性和神性,對於這兩面的挖掘,就可以產生很多具備想像力的故事。
「Godzila」這個單詞,前面三個字母構成了「God」神這個詞,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哥斯拉漸漸便塑造成超越善惡的超然存在,特別是強調了超越認知的超智慧生物這一點,和人類並肩作戰,一同打敗那些邪惡怪獸。
你可以理解為,地球一旦出現了「不懷好意」的怪獸,哥斯拉便會降臨,一副天神下凡,捨我其誰的王者氣概,它的動機就是維持地球的和平,是自然的平衡者和審判者。
人類對於核武器的恐懼和想像造就了哥斯拉,同時也把人類代表獸性的「貪戀」和神性的「覺悟」投射到哥斯拉身上,伴隨著破壞、秩序的維護和重建,人類需要一個角色去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找到救贖。
它甚至影響了人們對於「怪物」本身的思考,對於人類對於核戰爭的警惕和反思。我們熟知的「浩克」,它的身上也有著類似的影子。
滿足對人們對於「原始欲望、獸性破壞」的衝動,更有人類對於「神性和秩序、希望」的守望。這也是「哥斯拉」這個符號經久不衰的原因。
怪獸宇宙
傳奇影業計劃的「怪獸宇宙」,目前用哥斯拉奠定王者地位,但不要忘了另外一個秩序守護者「金剛」的存在。要讓這兩個王者在下一部電影開打,的確是吊足觀眾胃口,讓人調動想像力的事。畢竟哥斯拉大佬是核輻射的產物,從體型和能級上還是要強金剛一個等級,金剛不問世事,哥斯拉的王者氣勢,而且後者在一眾怪獸的俯首稱臣之下,真不知怎麼開打?
因此,我能想到最有可能是,《哥斯拉大戰金剛》的劇情應該會按照《蝙蝠大戰超人》的基本套路,前期哥斯拉因為某種力量激發了「獸性」而失控,與金剛一輪大戰,最後人類的幫助下,哥斯拉清醒過來,與金剛一同並肩作戰面對最終的BOSS怪獸。(而且這個Boss最終極有可能就是三頭龍基多拉的變異升級版)
畢竟讓金剛和哥斯拉一戰到底,太不現實。
Long live the king of mon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