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日,川普政府的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刊登署名文章,標題是「中國是(美國的)國家安全頭號威脅」。這篇文章引起多家國際媒體關注。CNN說,「川普的情報負責人警告說,中國是二戰以來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不少外媒認為,這是川普政府密集對華「出手」的開端。事實也正如他們預想的那樣,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美國對華接連打出「三槍」。
據法新社消息,當地時間7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所謂的「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允許香港居民暫時在美居住。根據該法案,美國可向香港居民頒發為期五年的所謂「臨時保護身份」,報導說,這意味著香港人將「有權」在美國工作,且不會被遣返。
此外,美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同樣宣布,美國務院批准對臺灣出售「野戰資訊通信系統」,目前正進行「知會國會」程序,可望在一個月後正式生效,估計軍售案總價為2.8億美元(約合18.28億元人民幣)。臺外事部門8日也證實了這個消息。不僅如此,美國財政部於當天一早宣布對14位中國全國人大官員實施制裁,理由是他們「涉及取消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一事」。
面對美方的蓄意「攻擊」,中方火速反擊,寸步不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在回答相關問題時表示,中方一直堅決反對、強烈譴責美方借香港問題幹涉中國內政、對中方人員進行所謂制裁。
事實上,川普的這些行動正在讓美國遭受巨大損失。要知道,中美不斷升級的緊張關係甚至也未能阻擋美國公司試圖擴大與中國的業務往來。除了中國最近公布的強勁貿易數據,美國對華直接投資2020年前6個月實際上同比增長6%。此外,中國剛剛通過直接面向美國投資者的國際債券發行籌集到60億美元,這是中國10餘年來首次向美國投資者開放相關債券。也就是說,儘管川普這段時期對華「出手」看似瘋狂,但已經很難掩飾美國對華圍堵已然失敗的事實。